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模式创新论文_赵霞

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模式创新论文_赵霞

石河子国土资源规划勘测设计院 832000

摘要:大数据技术作为当前分析决策的科学手段,整合了来自互联网、物联网、全球定位、网络应用、移动设备、传感器、摄像头等渠道的、大量反映土地资源数量及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动态、模式与效率的数据,使得土地优化利用工作能够同时关注城市个体的行为,满足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多样需求,其影响凸显。然而大数据面临着格式多样、类型复杂、结构不一、时空框架复杂等问题,对数据的存储管理、整合分析、信息挖掘与知识分析等后续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带来的优势,最后探讨了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模式,希望能为今后的土地优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1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1.1 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要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与社会长期变动趋势作出预测,据此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拟订战略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编制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方式,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也是长期才能实现的,这就决定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以使土地利用的变化能与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相协调。

1.2 综合性

从规划的对象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从规划内容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基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规划的目标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1.3 可量化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设定规划调控指标,从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层层分解下达,并基于指标体系设置建立了量化考核机制。按照指标属性,可分为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两类;按照控制要求,可分为总量指标、增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三大类。所有指标均可通过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其核心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已在具体的土地规划实施评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考核等实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大数据技术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带来的优势

2.1 大数据技术带来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思维或新理念

大数据技术使政府、学者和规划部门重新认识到居民和企业等主体行为和活动对土地空间发展的影响,从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从人的需求高度思考和解析土地利用管理问题,提供全视角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并从传统的空间规划向动态的时空规划转变,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长期的实时评估和快速优化。传统的规划是通过政府设定土地利用总体发展目标,并在不同规划区域进行土地类型空间控制和布局,规划的实施效率较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大数据技术增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找到人口、交通、环境、住房等“城市病”所引起的公共服务、经济效率、资源供给、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问题症结。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研究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应用难题,其所包含的具有公众强参与、位置/轨迹信息、时空动态信息,有助于解决或协调人口、用地数量、结构及分布、产业及效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配置关系,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创新社会公共服务。

2.3 大数据技术丰富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数据源

各种传感器、手机位置、APP应用、电子地图、社交网络、智能交通信息均提供了反映土地利用实体和个体行为的时空信息。这些信息互动性高、现势性强,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居民时空行为和意愿,促进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撑,实现“以形定流”走向“以流定型”。

3 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模式探析

3.1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土地利用规划路径创新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土地规划服务平台,应当遵循以下思路。(1)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处理根据土地规划的需要,利用各种传感器、网络爬虫、直接下载、系统原始数据变更、遥感技术、实地采集等等获取有关的数据。考虑到数据种类多、格式复杂、统计等特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处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统一格式,确保对采集到的数据高校存取和标准化储存管理[17]。(2)数据的尺度标准化和统计预处理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选择不同数据的时空统计尺度,再与传统数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做深层次的预处理和模型构建。从实际规划需要出发,根据设定的时空尺度,用RS、GIS、ArcMap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原始数据中的有效信息,为后期研究做准备。(3)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及使用对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是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土地利用规划核心所在。根据规划的大下,选择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模型评价和空间价值挖掘,将原有的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重组、排序,上升到支持土地规划利用的信息和知识,如通过RS和GIS解译太空卫片图,为局部的土地规划提供基础的土地利用数量和利用结构分布的基础数据。

3.2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发展模创新

(1)建立国土资源大数据体系。适应数据驱动的空间治理模式,充分运用现有数据获取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上,梳理土地、不动产、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等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汇聚整合其他部门、行业和互联网等大数据资源,建立内容全面、标准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资源体系,全面提升土地规划编制与管理数据支撑能力。(2)创新规划编制方法。随着3S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土地利用规划应加强动态空间模拟模型、综合决策模型等定量分析模型、多自主体系统(MAS)在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强化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3)构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时空大数据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人口规模、人口流动方向、人口职住活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挖掘和分析,揭示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集基础评价、国土空间演变、土地利用自动化监测和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为规划实施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4)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系统。以土地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为主线,集成并改进状态监控技术、信息动态联动技术等,实时掌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储备、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市场交易、执法监察等生命环节的时空变化(实施进度)数据信息,并提供回溯查询、综合统计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全程动态监管,为规划的动态评估和修改提供支撑,强化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大数据为代表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原有的定向思维和工作范式。新时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研究将会成为土地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土地利用情况、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石元,张淇,唐旭,王平.面向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地图要素规范化探讨[J].测绘地理信息,2019,44(02):1-6.

[2] 刘望保,谢智豪.位置服务大数据下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模拟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01):75-83.

[3] 赵展,夏旺,闫利.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检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8,30(04):148-155.

[4] 蒋金亮,邓惠章,韦胜.大数据支撑下的土地利用混合对公交出行影响分析——以宜兴市中心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12):11-17.

论文作者:赵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  ;  ;  ;  ;  ;  ;  ;  

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模式创新论文_赵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