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中的几个问题_高一化学论文

高一化学新教材有关实验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一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一化学新教材(实验修订本·必修)中共有58个化学实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58个实验均做了仔细的研究,发现教材上的实验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在这里,笔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将问题提出,与同行们共同商榷探讨。

1 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a.钠与水的反应(教材P29,实验2-3,实验2-4)。

金属钠不仅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与空气中的氧气也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际上钠与水反应要比教材中的实验2-3缓慢。

教材实验2-4中,当胶塞塞住瓶口时,钠便立即与水反应,反应所生成的热使钠融化,脱离大头针向上浮,停在瓶子中部与水反应,并非教材上那样,钠仍留在大头针上。

b.钾与水的反应(教材P37,实验2-10)。

金属钾不仅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同样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实际上,钾在空气中与水反应和在无空气条件下与水反应,其剧烈程度并不相同。

c.焰色反应(教材P38,实验2-11)。

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才能观察。实际上,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绝大多数火焰均呈紫色。

d.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教材P68,实验4-4)。

教材上取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与氯气反应来验证次氯酸的漂白性,而实际上,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有色布条均难以与次氯酸反应,实验难于成功,可将有色布条更换为普通有色纸更好些。

e.碘的升华实验(教材P73,实验4-8)。

升华是指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而教材中实验是以一个密封的试管盛装碘晶体,当加热时,密闭试管里的气体温度升高,内部压强变大,这时碘晶体逐渐融化为液态后再变成气态,并不是直接变成气态。

2 实验的安全性

a.钠与水反应(教材P29,实验2-3)。

钠与水反应可能会出现爆炸,按教材中步骤进行演示时,可能对前排同学造成危险。

b.H[,2]在Cl[,2]中燃烧(教材P67,实验4-2)。

按教材所示进行演示实验时,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使Cl[,2]和HCl更易散发到大气中去,危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大气也造成了污染。

c.SO[,2]漂白品红溶液(教材P131,实验6-2)。

将SO[,2]通入品红溶液的过程中和给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时,均有SO[,2]逸出,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危害。

3 实验现象的可见度

a.离子反应(P15,实验1-2)。

在5mL CuSO[,4]溶液中加入5mL BaCl[,2]溶液,由于Cu[2+]颜色的干扰,很难看出沉淀物的颜色。

b,测量Al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P28,实验2-1)。

用5mL的盐酸与铝片反应,温度变化较小,不易观察。

4 实验操作

a.离子反应(P15,实验1-2)。

在该实验中,教材中的滴管下端与试管口平齐,操作不规范,实际上,滴管下端应在试管口的正上方大约1cm处。

b.切割钠的实验(教材P28,实验2-1)。

用刀切去钠片一端的外皮后,钠片与外皮又如何处理呢?是丢入废液缸还是放回原处呢?教材没有完整的实验操作步骤。

5 试剂的用量

b.制取Cl[,2]的实验(教材P69,实验4-5)。

该实验,教材没有给出浓盐酸的体积和固体二氧化锰的质量,对学生缺乏了一种量的概念。

c.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教材P75,实验4-9,实验4-10)。

在实验中,教材对实验4-9、实验4-10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没有给出,对学生缺乏了一种量的概念的培养。

6 实验装置图

a.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装置示意图(教材P30,图2-4)。

当钠还没有脱离大头针时,塑料瓶的中部应该是凹进去的,否则钠已与水反应,钠应该浮在塑料瓶的中部。

b.灼烧海带的装置示意图(教材P185,图24)。

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坩埚盖应该留有一个缝隙,否则,海带在灼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会将坩埚盖掀翻。

实验教学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材中的实验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为了能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实验的作用,建议教材编写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实验方案来,应保证教材中的实验科学、简约、合理。

标签:;  ;  

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中的几个问题_高一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