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_马效德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_马效德

马效德 山东寿光侯镇一中 262724

中学历史教学应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一、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了“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能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因此,功能不同、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构成了创造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动态认知系统。

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

1.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了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a.挽救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b.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c.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d.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e.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2.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3.创造思维的独创性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4.创造思维的跨越性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理由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的结论。

5.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会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三、中学历史教学要“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要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论文作者:马效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_马效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