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研究论文_叶平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 探讨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研究;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 实验组中的研究对象中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6,P=0.02);结论 中医药疗法在肠上皮化生的治疗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中医药;研究;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化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有人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着萎缩区的扩大,肠化的比数也增加。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近年来,受环境、饮食、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1],人群中肠上皮化生的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肠上皮化生的病程迁徙时间长,病程顽固且较容易发生癌变,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不适和心理压力;早期合理的对该病进行治疗是控制该病继续恶化的关键,当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2],其中西医治疗对该病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发现中医治疗该病,疗效更加明显,本文就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治疗展开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选择来我院治疗的80名肠上皮化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研究对象中男性36名,女性46名,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1.6岁,病程在3-9年,平均病程5.3±2.8岁;上述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腹痛、恶心、呕吐、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

1.2肠上皮化生病理组织学分度标准

轻度: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粘膜全长的 1/3 以下;

中度;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粘膜全长的 1/3~ 2/3;

重度;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粘膜全长的 2/3 以上。

1.3 病例纳入标准

(1)年龄在20-65岁之间;

(2)纳入本试验前1个月内经检查证实诊断。

(3)经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4 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在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患者属于妊娠及哺乳期

(2)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脾、肾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要药物过敏者、过敏体质。

1.5研究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室给予中医药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为:给予胃康煎服,该方剂的内部组成为当归、赤芍药、瓜蒌、黄芩、陈皮、茵陈、蒲公英、连翘、蚤休、胡黄连、佩兰、丹参、枳实、茯苓、清夏、蒲公英、三七粉、白花蛇舌草、全虫,加减;上药水煎取汁300ml,日一剂,分早、晚温水服用。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给予胃复春(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中国杭州市杭海路78-10号),每日3次,每次4片,饭前半小时服用。患者在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

两组患者服用时间为一疗程(3个月),并在1周内复查胃镜、HP、胃蛋白酶原疗效评定。

16 主要症状的疗效的评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7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上述患者中实验组中的研究对象的疗效比较结果如下:其中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6,P=0.02),具体见表1。

3.讨论

我国是胃病大国,近年来,受饮食、环境、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人群中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频发的胃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肠上皮化生是胃炎的前期典型特征,临床研究发现,如果肠上皮化生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极易导致胃癌的发生[3]。

Correa曾经提出正常为胃粘膜的变化特征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肠上皮化生是上述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临床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程度与胃粘膜程度有较好的一致性,肠上皮病变可以逆转、减轻或消失,但是轻、重度的肠上皮病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极易引发重度肠上皮化生,严重者甚至可以癌变,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肠上皮化生的恶化的及逆转意义重大[4]。

当前治疗肠上皮化生的方式主要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为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和.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如: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胃炎干糖浆等,但是西医治疗对肠上皮化生的治疗没有典型性,且大多数治标不治本,所以目前临床上中医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中的研究对象中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6,P=0.02),该研究结果与王彦刚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肠上皮化生属于中医上“胃脘痛”、“胃痞”的范畴,该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湿、热、瘀、虚,上述几种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中医上认为瘀热交阻是疾病发展到肠化生的最为常见的实证,所以中医在治疗上就是针对病机对该病进行治疗,在治疗上针对该病主要病机为瘀热交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的药物为活血解毒的药物,本研究中的方剂中的当归、赤芍药均具有活血、养血改善粘膜微循环的作用,蒲公英、连翘、蚤休、胡黄连又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的作用,且该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杀作用[田芸,秦岚,倪克中治化汤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例临床观察[6],在上述几种药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淤血消散,清热解毒,最终使胃粘膜的攻击因子得以消除,防御因子得以消除,促进胃粘膜的恢复,逆转肠上皮化生,从而使疾病得以痊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 年《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 肠病学,2006,11(11):674-684

[3] 刘宪莉,于春鹏,谢迪,等. 柴芍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效果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18:25.

[4] 白海燕,郭立芳,等.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轻、中度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37-38.

[5] 王彦刚,李佃贵. 基于浊毒学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24(3):353-355.

[6] 张太坤, 符莹.消萎汤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2 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3-84.

论文作者:叶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研究论文_叶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