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的组织与管理_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的组织与管理_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组织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生教育系统、目的和管理

在任何一项研究生教育活动里,必然要涉及三个基本的概念。首先要有各具个性的研究生群体,或研究生和导师构成的群体,或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者构成的群体。其次,群体进行活动时都是有目的的,否则便毫无意义。再次,有目的的群体活动需要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目的。因为群体中的成员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群体就是系统。这里就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活动中三个有序的基本概念,即研究生教育系统、目的与管理。而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研究生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对于它培养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这两个概念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教育管理被定义为依据研究生教育目的和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协调研究生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过程。分析三者的关系,有助于确定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逻辑展开的基本脉络,是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首先应做的工作。

首先,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因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产生与发展,与这样几个因素有关:(1)相互关联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的集中。正是这样一些因素集合到一起,构成了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基础。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各种相互联系的部分有目的的组合构成系统。(2)人的集体活动。研究生教育活动不是一个人进行的活动,它至少需要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当多个专业、多个学科、多所学校都进行研究生教育,也就是研究生教育构成系统时,就需要整体的计划、组织、指挥、激励、监督和控制。正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中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监督和指挥是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们是在“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的生产过程之中,即产生在集体化、系统化的生产过程之中。正是进行研究生教育活动的人形成了集体,组成了人的系统,才产生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3)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实践来看,每次变动都可以看成是资源、权力等要素在研究生教育各系统中的重新协调与分配。从国内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史,自19世纪德国的洪堡将他的关于大学以研究为中心的新理念贯穿于柏林大学的管理实践,到1868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创立另一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院,到后来欧洲和日本人的大学都相继采用霍普金斯模式,到现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多种模式的出现,都充分表达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资源的协调、权力的分配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中心内容,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

其次,研究生教育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研究生教育系统”这一概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是指研究生教育人员(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用于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教育教学设施,以及研究生教育系统内以知识为主要体现形式的信息等等。这些要素或部分结合到一起,不是毫无理由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研究生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人工系统,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没有研究生教育目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工系统或社会系统存在的理由。

研究生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首先具有系统目的。这种目的是为社会所规定的,体现社会政治、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制约,突出地表现在它对研究生培养标准上。一定社会时期和社会背景,对研究生提出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也会使得研究生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本科后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在最终目的的达成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政治、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影响,既表现在政治、经济对研究生一般要求上,也表现在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上。就我国来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培养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具体目的,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的规定,表达了国家在现阶段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业要求。在培养研究人才这个目的实现的过程中或目的实现以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得到体现。

组成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同时还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目的。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要素目的服从于系统目的,只有在要素目的实现的前提下,系统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研究教育系统的要素目的也必须在系统中得以体现。研究生教育系统目的是培养本科后高层次专门人才,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总的规定。这一规定的落实,还需要各个研究生培养机构制定符合各自情况的具体目标,并保质保时地完成各自的培养任务;也需要各个专业和方向的导师为各自的研究生确定培养目标与计划,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把好关;更需要研究生个人为自己制定学习与研究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与研究目的。只有在这些要素目的实现的基础之上,研究生教育的系统目的和功能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并具有功能放大的效果。

第三,实现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目的,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前面的基本逻辑是: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由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系统,这些要素结合到一起,是为了研究生教育目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实现。这个逻辑被证明是合理的。但是,研究生教育系统内的这一系列要素,不会自动地朝着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目的前进,它们需要专门的人员运用专门的手段和工具对之进行规范和协调。首先,从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人工系统这一角度来看,目的是人的需要的反映。目的有系统目的和个人目的之分,研究生教育目的反映的是系统目的,而构成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各个不同人员也有自己的不同目的,个人目的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都能与系统目的相一致,当反映个人需要的个体目的与系统目的发生矛盾时,就需要进行协调。其次,从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一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怎么分配、怎么使用、按怎样的形式组合才能促使目的的实现,等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段进行协调。而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对研究生教育系统的人、财、物、信息诸要素进行的协调活动就是管理。

收稿日期:2001-07-02

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教育管理过程具有较之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更为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性与多样性

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的规范性表现为,为了使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以及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对各类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全国统一的基本要求,招收研究生的各个学科、专业根据此基本要求制订出硕士生、博士生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主要规定本专业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的安排等。上述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计划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制度和要求。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多样性表现为:一是招生的多样性。研究生招生实行国家计划任务与调节计划相结合体制,即国家给各高校下达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在办学条件允许的前提基础上,依据社会需要,招收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和学校自筹经费研究生。二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和方案,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导师的学术研究专长和其它师资条件力量,以便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特点及所学专业的要求,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获得培养的最优成效。三是研究生管理的类型结构多样性。从层次结构上看,一般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基本层次。从类型结构看,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又可分为研究性和应用性两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各有不同。

二、学生的自主性与导师的指导性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生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兴趣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学习研究计划,并自主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二是参与课程安排。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学习研究能力特点及所学专业要求,选择学习课程。三是与导师共同确定课题选题。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学习研究能力特点和研究方向,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四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尤其是博士阶段研究生研究的独立性、自主性更为突出。

导师的指导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培养研究生广阔的科学视野。研究生导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更具有志向宏伟、目标远大、胸襟开阔的精神境界。通过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能够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全局定位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二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导师长期形成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的耳濡目染,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勇于怀疑的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等。三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帮助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言传身教,帮助研究生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掌握集中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在导师带领下从事课题研究,锻炼科学研究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管理的系统性与科研管理的专门性

系统的教学管理表现为研究生阶段开设系统的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进行严格的教学、考核。美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课程教学,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对其进行严格的课程教学管理。尤其强调基础科学的教学和跨学科科研与教学,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院时,入学手册上有一系列可供选修的课程。博士学位的课程要求一般为20门,学习时间大多为两年。博士生经过一年半到二年左右的基础学习,一般分5个专业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其他系的相关专业,掌握2门外语,并通过对所修课程的全面性考试成为博士资格候选人。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写大量的书评和论文,可见美国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要求之严格程度。以上教学过程管理都是在研究生院专门组织管理下完成的。

与教学管理中的系统性相比,科研管理突出的特征是专门性。首先,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全面严格的科研训练经历科研全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某一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在科研管理中相对教学管理中的整体性、全面性来说,更具有专门性。其次,科研管理是将研究生科研工作划分为若干个基本环节,如文献查阅与评析、学位论文选题与方法论证、科学实验或生产与工程实验、学术交流、理论研究、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环节。每个科研环节都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目的、任务、方法、时间范围和考评办法。在科研过程的环节控制管理中,各个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根据目标需要,将相关环节综合起来,集中实现培养研究生从事专门领域的科研工作的目标。再次,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有着不同要求,跟踪学术前沿,从事某一领域科学研究,在管理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研究生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的作用。研究生导师站在学科前沿,指导研究生科研发展方向,确定科研课题,指导科学实验、论文写作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导师个别指导下实现的。

四、学术管理中专业性与跨学科性

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专业性与跨学科性结合的发展趋势,必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体现出来。学术管理的专业性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础。从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结构管理看,按照专业、学科划分院、系、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看,按照专业、学科确定学位点和研究生导师,按照专业、学科分类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实验设备条件,组织师资队伍,按照专业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授予学位等等。总之,专业化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然而,研究生教育管理也逐步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方面。在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世界各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研究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美国研究生教育十分强调基础科学与跨学科的教学,开设了许多跨学科课程,形式多样。最常见、最有成效的方式是由研究生的需要使一门课程向新的方向扩展而成为一门跨学科课程。如,将数学的主要原理运用于经济科学和政治科学的政策研究上,便在原有的政治经济学中产生了新的课程。有时这种课程产生于现实的需要,从而促进有关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跨学科课程。在科研管理方面,许多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的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效益和质量:研究生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宗旨

研究生教育管理原则不仅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理论上是完备的、成为体系的,而且在实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为宗旨,有效地指导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组合、行政领导、学术导向、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自我管理、民主参与、学术活动等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关键变量。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研究生教育整体目标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为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之于管理目标高效益和高质量的达成尤为关键。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特别是研究生的自我管理之于管理的高效益和高质量又是极为重要的管理资源要素。研究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生创造力的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的热情等,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整体目标的动力源泉。所以,只有积极地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一个有利于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才能使研究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地施展和发挥,才能使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整体目标顺利达成。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协调和处理好整体优化与研究生自我管理之间逻辑上和功能上的本质关系。

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高效益和高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组织结构合理组合又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功能要素。在系统论看来,组织机构间的功能协调、组织内结构的变化或要素的重组也同样可以引起质变。合理组合的组织结构不仅形成着一种决定所有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关系模式,而且完善着组织管理的运行机制,否则,就会出现权力固守和分离、结构性功能失调。比如,我们在研究生科研管理方面,就存在着组织机构权力固守和分离现象:负责高校科研工作的立项、审批和管理的高校科研处,很少与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发生联系,就是因为它与研究生院是两个功能不同的组织机构。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方面,这种由于组织机构的不同而影响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现象,极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如果能够在组织机构功能合理组合的层面上进行协调,而不再坚守各自的权限界面,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将不是这种局面。另外,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内,我们是采取“高耸型”纵向组织结构还是采取“扁平型”横向组织结构,还是“矩阵式”组织结构,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必须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组合,以达到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高效益、高质量。

“管理就是决策”,特别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决策,不能离开民主参与。有经验的领导都是把决策的民主参与,特别是吸收优秀研究生代表参与决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吸收研究生的优秀代表参与决策,不仅是管理的方法问题,而且具有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研究生的优秀代表不仅与研究生集体有着天然的广泛联系,而且也能够在决策中提出有创造性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在形成决策的过程中,行政领导必须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具有群众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使决策的管理意义、目标意义、政策意义和指挥运行的功能在教育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如果行政领导仍是“长官意志”,缺乏民主参与的意识,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决策的民主行为就很难发生。不仅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会大打折扣,而且会直接影响决策执行的效果和质量。

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本质上都是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充分展开的前提无疑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确实能够带来学术的繁荣,它也一直是大学的经典理念。但学术自由决不是无限制的,因为学术自由不仅涉及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本身,它确实也体现出学术研究的政治问题。在研究生教育的学术领域,接触西方先进理论和技术领域较多、也较直接,西方理论和技术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无意识之中被引进或接受,造成研究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和混乱。曾在一段时期,就出现了对西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盲目认同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所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绝对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研究生不仅在学科上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且要求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为指向来制定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因此,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导向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学术立场与态度、学术方向与勇气、学术能力与人格,更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问题。过去,我们习惯于用行政权力的方式解决学术自由问题,把学术问题政治化了,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效益和质量也没有因此而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行政权力不在于它的“官权”,而在于它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不在于它的职权程序和权力的膨胀,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导向方式调节或协调学术性与方向性的关系。因此,在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中,在强调研究生学术自由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研究生教育的政治导向和文化导向,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高效益和高质量的根本。

绩效评价与激励也是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用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量化指标性的组织目标法、系统法、个人绩效等统效评价方法。而在现实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有时得到认可,并达到鼓舞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功能;有时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削弱着人们进一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结果或评价的数据问题,而是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以及激励制度与此相匹配的问题。如果评价的指标仅以组织目标实现的最大效益化为标准,并以此作为激励的依据,那么,不仅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边际效应的动力功能,而且组织目标实现的质量也很难保证,很容易引导人们追求量上的最大化而忽视质上的要求。比如,对研究生的绩效评价,如果仅仅依据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在质量上加以要求,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创新性就会降低,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质量就很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不是不要数量,但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以质量为基础,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这就需要建立与绩效评价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一是防止由于绩效评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加强绩效评价在组织管理中的管理学意义。所以,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和激励必须达到内在的统。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如下原则:整体优化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原则;结构合理组合与高效性相统一原则;行政领导与民主参与相结合原则;导向性与学术性相协调原则;绩效评价与激励相结合原则。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的探讨

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199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8.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近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更是连续以30%的比例增长。在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研究生教育是以高投入为基础的,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一般是本科生的一倍以上,在我国教育经费还很紧张及研究生教育基础还较薄弱的条件下,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注重并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效益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也就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主要是指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中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产出及其关系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力求实现以最经济、合理、完善的投入来产出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利益。我们强调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首先要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处理好研究生教育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之间的关系、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产出相比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投入产出有其特殊性,表现为:间接性,研究生教育的产出主要不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培养的研究生在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潜在性,相对于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产品已经附有价值,而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产生相应的价值。长效性,研究生教育赋予它的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等的发挥将是长期的、多次的并可能会不断发展的。由此,我们在对待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时,应该用哲学的观点,不仅要看到它封闭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开放的一面,不仅要看到它外露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隐藏的一面,不仅要看到它静态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动态的一面,寻找出充分的相关因素,分析全部信息,做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和把握。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单纯计划管理转向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适应的大形势下,在遵循研究生教育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使研究生教育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已是当务之急:

1.要关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效益。主要是指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内部管理上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小的消耗(人、财、物、时间)取得最大的教育投资使用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作为教育投资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本、专科教育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收费并轨之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并轨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需求的高学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生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就业中处于一种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个人发展、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收益。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消耗了公共资源,从社会公平的需要看,个人也理应分担这种教育的培养成本。研究生教育实施收费,能促使学校更关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改变目前存在的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脱钩的现象。对研究生而言,可以促使他们更关心其培养成本,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珍惜学习机会,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应该说,对研究生教育实施收费,将使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都更加关注和促进研究生教育效益的提高。至于研究生教育合适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另当别论。

2.要关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效益。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互相作用,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也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量的和质的变动。要提高研究生的结构效益,在学科结构上,要解决学科专业设置过细、过窄、过旧的向题,在两次大的修改和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改变一些高新技术学科起步晚、基础差、招生规模小的状况,要加大向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倾斜的力度,使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有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在层次结构上,我国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根据我国现有的条件和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发展硕士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数量,稳步发展博士生的数量,使之逐步趋向一个合理的结构;在地区分布结构上,西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西部自己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十分有限,而外省毕业的研究生(含本地生源)很少到西部工作,加上出国、调动、到内地博士后流动站等造成的大量流失,使得西部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要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本着科学规划、政策倾斜、多种方式、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大西部地区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发展,使学位授权点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3.要关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效益。研究生教育规模,宏观上一般称研究生教育总体容量,微观上通常称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生产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生产单位要有适度的规模才能使一定产量的成本投入量降到最低点,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生产规模过小时,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递减;当生产规模超过了适度范围,如果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量反而呈递增趋势。这一规模经济理论对于我们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效益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目前我国各方面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显得相当重要,它需要各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师资条件、学生生源、设备设施、学校面积、经费来源等做出真正切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模发展战略与规划,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效益。

研究生教育组织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研究生教育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生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实体。研究生教育组织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组织的特点外,因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还具有以下特征:

1.有组织的松散的组织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韦伯所设想的理想的“科层组织结构”。但对学校组织进一步研究的结论却是高等学校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教育本身就处于一个“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1]学校组织是松散的,而研究生教育组织的松散性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大范围来说,处于教育系统中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大的自主性。小范围看,导师和研究生只是极其一般地受研究生管理部门的控制和指导,学习、研究的自由度很大。教学活动发生在少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科研活动也往往只发生在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时甚至只是研究生的个人行为。在研究生教育组织中各子系统的连接是不紧密的,或称松散的。

2.学术自治为特点的组织

学校的权力结构表现为行政、学术的二元化,学校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2]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它层次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志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从事科研活动,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组织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有时甚至是由学术权力起主导作用。研究生教育组织是一个讲求学术自治的组织,因为只有提倡学术自治,才能允许导师和研究生更为广泛地开展学术或科研活动,才能允许新的学科进入课堂,才能为创新能力提供挖掘和施展的舞台。

3.封闭与开放相统一的组织

研究生教育管理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生教育组织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相统一的组织。试想从两种角度来透视研究生教育组织:首先是就组织谈组织,研究生教育组织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张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自上而下的合理程序,配合明确的分工以及严密的规章制度,达到研究生教育组织的最佳状态。封闭性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系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封闭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当然,它的封闭性是相对的,这个系统必然与其它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我们试着用开放系统的理论来分析研究生教育组织,“组织是一个通过与其环境的输入和输出来调节其生存状态的自我维持系统”。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体现为组织层面的办学理念上,对内的开放是要加强与企业、地区、省市、高校以及研究所的广泛合作,对外的开放是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第二体现为组织内部成员的开放性,管理者、导师、研究生互相之间的界面应体现开放性,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更应本着开放的态度。研究生教育组织必须解决好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在稳定中求发展。

在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组织的特征之后,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组织的功能是通过机制起作用的”。先看看美国,这个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它创立的研究生院制度为许多国家所模仿,其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自主发展、开放办学、充分竞争,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严格控制研究生的质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过程的灵活性等。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家的宏观调控明显,运行机制以国家行政和政策倾斜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和优化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效益,确保我国研究生发展初级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代组织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随着内外环境和人员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即实施组织变革与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变化是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科专业增加。 1980年,我国招收研究生3677人,[3]以后持续发展,1995年招收研究生5万余人,到2000年增加到12.85万人,增长了近140%。2001年计划招收研究生16万人,比2000年又提高了33%,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近50万,创历史最高。[4]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教育组织变革与发展将面临的新课题,诸如管理体制、培养计划、供需关系、教育教学质量、对管理人员的高素质要求等等。完善研究生教育组织的管理,形成宏观指导,基层自主工作,纵向分层管理,横向分工负责,实行动态考核,讲求投入产出,追求管理效益的运行机制,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顺研究生教育与高校内其它高等教育的关系,形成全校办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机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组织的存在是较孤立的,其管理、运行与整个学校工作的运行尚未达到有机的结合。为了要将一批大学建成一流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我国在50多所大学成立研究生院正是为了通过研究生院多方面功能的发挥,把研究生工作与整个学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建立全校办研究生教育的机制,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第二,形成校、院或系的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充分依靠基层教育组织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完善行政与学术二元化管理机制,以学科建设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急需的专业人才,没有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基地,没有培养质量的保证是万万不行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建设一支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强有力的保证。

第三,加强研究生教育组织在招生、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等机制。研究生教育组织作为高校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应有一定的自主性,例如招生工作的自主性,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科技等需求作出主动调整,直接反映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选拔研究生的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博士生,应以导师意见为主。以“博”“专”兼顾为原则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加强导师和研究生在其中的参与性,坚持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确保培养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能较早服务于社会。

第四,在研究生教育组织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开放、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生教育组织的活力是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资助中体现出来,因此组织本身的发展应本着开放的原则,在社会、研究生教育组织、导师、研究生这几个环节之间建立日趋紧密的联系,在各个层面都形成竞争与合作,而国际化的趋势将这种竞争与合作推向了世界范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优势,不但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组织的正确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国际的接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标签:;  ;  ;  ;  ;  ;  

研究生教育的组织与管理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