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中的人大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快速发展中的人大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快速发展中的人大社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建设获得了迅速发展,人大社会学系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为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

一、人大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50年代初,新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伊始,全国高校就开始了学科调整。在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被取消的同时,许多著名社会学家来到我校工作,例如陈达、李景汉、吴景超、赵承信、戴世光、陈文仙、全慰天等,为我校80年代初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李景汉先生曾任80年代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在社会学所成立之初,就举办了“纪念李景汉教授从教60周年暨90寿辰座谈会”,并重印了他的代表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建立社会学研究所,1985年,该所建立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点。1987年成立社会学系。1990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1993年,建立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博士点。1994年,成立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95年,成立性社会学研究所。1996年,社会学被列为人民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设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建立人类学硕士点。1999年1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法社会学研究所。

自恢复建设以来,人大社会学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努力促进社会学在当代中国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初步提出了“社会运行论”和“社会转型论”,探讨了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产生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我们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我们撰写的《社会运行导论》,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们所进行的社会转型理论的教学与应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了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我们接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有关部委、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开展各种类型的调查研究,并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咨询报告。90年代以来,我们曾进行过10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如“全民保险意识调查”、“社会变迁与社会意识调查”、“私营企业主调查”、“全民环境意识调查”、“社会结构与社会现代化调查”等,并向国家环保局、教育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单位提供众多重要咨询报告。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与北京市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

在长期的合作研究中,我们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本着开放、求实的精神,广泛联系国内外同仁,磨合、锻炼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专长互补、富有研究潜力的研究队伍。目前,人大社会学的专职教学与研究人员有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4人。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单位的著名社会学教授为兼职研究人员。

在人大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通过“211工程”建设,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学实证研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文献检索系统、高弹性组合式全国城乡抽样框、全国城乡社会调查网络、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数据处理中心、转型期社会运行评估与监测指标体系等6个子系统,为推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大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人员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赴国外或境外留学、讲学或进行访问研究的经历。我们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并曾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和日本东海大学社会科学部等开展过合作研究。现任国际社会分层协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特雷曼(Donald Treiman),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华尔德(Andrew Walder),美国社会学学会副主席、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楠,日本立命馆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饭田哲也等人,均受聘为人大社会学客座教授。

恢复建设以来,人大社会学系培养了各类毕业生6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300人,硕士和博士生100余人,大专和其他在职培训学生200余人。

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人大社会学的发展,力争为全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999年6月,我们在原社会学所、社会调查中心、性社会学所和法社会学所的基础上,经过改制和重组,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拥有2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

重组以后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性的社会学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基础。原有机构保留名称,转变为中心所属的子机构,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中心现设3个研究室,即理论社会学研究室、社会测量研究室和社会结构研究室。现任中心主任为郑杭生教授,副主任为李强教授和李路路教授。2000年10月,该中心通过专家评审,一致同意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

深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促进社会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应用,是本中心开展研究工作的宗旨。为此,中心近中期的各项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向进行。

1.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社会运行论”与“社会转型论”是我们各项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运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妨碍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

我们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学科。基于这一主导观念,我们将在这一方向下,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运行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系列研究,以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理论,检验社会学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2.社会测量与社会指标

社会测量与社会指标是社会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利用科学指标,对社会有关领域进行测量所获得的信息,是社会研究的基础。社会学诞生一百多年来,社会测量的手段日益多样化、精确化。特别是在美国,社会学的定量研究已经相当规范。与之相比,国内在社会测量与社会指标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相当落后,有必要急起直追。

本方向在对各种社会测量手段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运行论”和“社会转型论”为基础,侧重研究评估转型期社会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和测量社会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积极探讨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知识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等。

3.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这一转型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和新的社会分层体系的诞生。而社会分层体系的变化必然造成相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因而,对于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研究的主流领域,也是本中心研究的重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研究中国社会转型,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现状及其走势、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变迁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分析社会转型的基本过程,以及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同时,本方向还将有计划地针对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社会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以上几个方向的研究,将追踪国外最新理论动态,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以提炼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我们将充分依托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众多,人才丰富的优势,同时努力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有关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围绕以上研究方向,有计划地、深入系统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近几年,我们的研究将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以带动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这两个层次,一是关于社会学元问题的研究,体现于“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一课题中;二是社会学的中程研究,体现于“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分层结构与变迁研究”这一课题中。

1.关于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影响我们实际生活的社会学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为社会学本土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当代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实际态度和处理方式;(2)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资源的获取与流通方式;(3)研究当代中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融会与冲突的形式;(4)研究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在一些重大领域(如生态环境、技术革命、社会信任、经济生活等领域)的重要变化。

2.关于转型社会中社会分层结构与变迁的研究

社会分层结构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对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对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和重大问题。社会分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分化趋势和重新整合,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对于转型期社会分层结构与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学和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学中程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开展学术对话。

本课题的基本假设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国家行政权力作为阶层化的机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下来,而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阶层化机制,与原有阶层化机制形成相互矛盾、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关系,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分化加剧,各个阶层的地位处于重组过程之中。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1)研究宏观社会因素的变革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2)研究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和流动机制;(3)关于特殊职业群体(如“知本家”和“白领”群体)的研究;(4)研究社会分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整合机制与过程,这是本课题关注的最终问题。

三、面向21世纪的人大社会学学科建设

展望21世纪,对于人大社会学而言,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首先,人大社会学的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与国家的相对分离,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认识和日益重视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学发挥作用的舞台将更为广阔。作为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人大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也将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对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这将是人大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动力之源。

其次,人大社会学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方面,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的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未来的学术竞争将更为激烈。学术竞争的背后是体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投入的竞争。如何进一步推动体制创新,增加资源投入,吸引优秀社会学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是摆在人大社会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速,社会学的对外交往也日益增多,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如何立足中国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社会学界对话的社会学,是人大社会学不得不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人大社会学学科建设只能迅速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动力,力争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建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努力将其建成国内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信息交流中心、学术活动中心、图书资料中心、政策咨询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要在教育部和学校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确立一种真正能够奖勤罚懒并且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着重建立和完善中心主任负责制、研究人员流动制、科研项目合同制和学术活动开放制。要进一步明确以研究为主的中心与以教学为主的社会学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相互协作、互通往来、人员流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要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在交流与合作中寻求发展,在社会学的学科共同体中寻求发展。

其次,要通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建设,凝聚国内外的优秀学者,面向中国现实,广泛开展社会学研究。在“十五”期间,要积极规划和组织,努力推动“转型社会”、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管理、高新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经济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问题等领域的研究。要积极借鉴国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立与完善。

再次,要继续保持和创造人大社会学研究的特色。继续深化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社会学本土化、社会指标、社会分层等领域的研究,保持和巩固我们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同时在社会学元问题层次和中程理论层次开展深入研究,以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推动社会学的综合。

最后,要全方位地开展社会学的国际交流,推动社会学的国际化进程。要广泛联络国外优秀社会学者,采取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回国。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充实我们的研究与教学力量,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学与研究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者,赴国外进修。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拓展与国外同行的合作研究,争取能经常性地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

总之,展望21世纪,中国社会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中国社会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大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我们也将努力促成其获得更大发展,并使之在中国社会学界做出相应的贡献。

标签:;  ;  ;  ;  ;  ;  ;  

快速发展中的人大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