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生活形象期望与现实差距问题探讨论文_罗志伟

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生活形象期望与现实差距问题探讨论文_罗志伟

罗志伟

四川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646000

提要:消除对大学教师刻板印象的误导,建立当今大学教师生活形象,是现代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根据武汉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的大学生对大学教师形象期待与现实差距,从学者型、弱化的道德信念、现代人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分子风度气质、关爱学生四方面研究当今中国教师生活形象。

关键词:大学教师 生活形象

一、教师形象内涵与刻板印象内涵

教师形象的内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形象是由人们对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角色期待和教师自身的角色实践构合而成的,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关,表现为教师的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等。”【1】

Walter. Lippman 于1922 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印象或者说个人“头脑中的图象”,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研究者认为刻板印象的频繁使用“容易形成极端化的判断【2】,其次易产生认知偏差【3】,此外,不利于新观念的传播【4】。”在“1981-1994年较保守的阶段,教师形象内涵基本遵循原有的“教师是蜡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5】,宣传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意识形态化的教师,属积极职业刻板印象。“近几年来,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姿态,对高校教师群体进行了颠覆性的再表征和逆向解构,改写称谓、符号以形成积极刻板印象,”【6】如:“老板,美女、帅哥”2011年7月“搜搜问问”解答大学教师的样子:“懒散、什么事都不管、不是人”属消极职业刻板印象。

二、现代人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师形象研究方向的定位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7】“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的“网络时代”(Net Generation)理论,明确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已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标志性时代特征。所谓“网络时代”,就是在网络和信息科技的影响下而发展成为具有网络族群特性的新兴世代。”大学教师的年轻化构成使他们成为典型的网络时代的族群。“网络文化为全面的、开放的、完善的主体性的生成准备着条件,网络文化“提升”了人的自主性,促进人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的生成。”【8】催生着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对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及其危机问题进行反思、评价、批判。一是---反对教育培养理性人、大写的人 ,倡导培养游戏人、生态人和小写的人 ,---二是反对理性主义教育观,---倡导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倡导教育回归生活 ,强调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反对接受式学习。三是反对教师的权威 ,反对教师的主体性、主导性,呼唤生命教育观,反对机器人教育观。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 ,即走和合之路。”【9】据此,2001-至今于教师形象的言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是持续反思者,教师是全方位的服务者,教师是终身学习者。【10】而且还有 “当今要为‘圣化’的教师形象‘祛魅’, 建立丰富、完整的教师形象”【11】的呼声,自然也包括给“歪曲化”的形象“祛魅”。

一项对武汉4所“211 工程”建设大学的 600名学生的调查报告,【12】反映了大学生对大学教师形象期待与现实差距,下面从调查报告大学教师形象四个方面,应用现代与后现代教育思想,研讨当今大学教师的现实生活形象,以消除大学教师的刻板印象的误导。

三、大学生对当今大学教师生活形象期望的新特点与现实差距:

(一)、在现代科学与创新、开放与世界理念之上,实践学者型教师的后现代教育思想

大学生在调查报告上的业务素质期望这一项公共因子有专业知识精湛,对学科前沿把握到位,专业方面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讲课质量高,科研能力强六项,可概括成专业知识深、宽、前沿,动手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四方面的要求,包含了“科学意识与创新精神,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13】

所谓学者型教师,是教师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 【14】,是对“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是持续反思者”,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定位的一个高度概括,大学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是实践学者型教师的这一后现代教育思想。其实信息丰富化、优质化和开放化后,大学全员终身学习运动的形成,实验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使中国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当今大学教师拥有较强的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精神,特别是2005年以来,化学、物理、医学、教育等学科论文水平出现了大的发展,虽然“我国各层次高校科研产出影响力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5】,社科更差,但中国大学教师作为一种集体的形象已经拥有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大大超越了历史。调查报告中大学生的期望“专业能力需求组”(业务期望第一)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超过 60%,但调查报告显示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形象期望与现实空间差距分值为-76.76%,名列4项公共因子的倒数第一,说明现阶段教师的业务能力离学生的要求最远,特别是教学技能水平。

(二)、道德信念弱化的后现代特征

调查报告上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期望为:正义感强,无私奉献,富有爱心,讲求公正,道德高尚、关心学生六方面,指向公共观念与职业精神,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18】,要求大学教师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楷模和职业道德的典范,报告中没有将道德期望放在第一位的小组,道德期望与现实差距分值为-62.22%,在四项公共因子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次业务因子。

事实上,当今价值观多元化,使得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多元化。现代人格的号召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大学教师倾向成功人格,而弱化了传统对道德的趋附。金生鈜认为:现代人的道德由精神品质型道德、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道德【19】。今年,上海海事大学一名金融英语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董藩在微博上的言论引发舆论反对,他们片面强调赚钱至上,对学生完全是职业化形象要求,以金钱、电脑、服饰为标准来评优,缺乏教育的公平性。大学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后现代性表现,说明道德教育始终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道德并非仅仅是个行为问题, 它也是一个情感问题。”要“根据那些能表明关心体贴他人的情感、需要和权利的品德来界定品格。”【16】“因为德性的养成是在交往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榜样的示范、群体的舆论、人际互动等是学生德性形成的主要机制,----群体化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使学生们学会了集体生活的奥妙,学会了竞争的不可避免、合作之于生存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关怀、体谅、宽容等。”【17】教师也是如此,大学教师德性的养成需要在大学组织结构与集体生活中学习完成。

(三)、当今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现代人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

第一、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现代人的人格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报告上的人格魅力期望:理解年轻人,有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富有个性、对问题有独立见解,充满自信,有全球视野,幽默风趣,身体健康富有活力。与英格尔斯提出的很有影响力的现代人的12个特征对应:理解年轻人→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富有个性、对问题有独立见解,充满自信、幽默风趣、身体健康富有活力→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有全球视野→思路广阔,头脑开放,除了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外,都属于英格尔斯现代人特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又可纳入“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平等观念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中【20】。而且大学教师“网络知识、网络经历与网络自我效能感”都很强,网络时代对他们的现代性是种训练,更增加了现代人的人格魅力。调查报告上情感需求组的学生将人格魅力排在第一位,占20%,反映了对它的重视程度,但与现实差距分值为:-42.86%,虽然差距是四项因子中最小的,但显然大学教师个人表现不足。

第二、大学教师应当拥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的风度气质。“身体的操纵与姿势的表达是人们传达文化的一种方式。当身体状态和情感认知反应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联结性逐渐增强时就形成了人们的复杂的文化表征, 这种复杂的文化表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缔造人的身体状态。”【21】气质与文化环境存在互动关系,文化环境影响气质,气质形成文化环境。

大学教师的气质应包括的因素:1、权威气质:是教师的基本气质特征,大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刚性弱,但应更加有威望,地位也更高。2、学者气质:大学教师追求与自己气质相吻合的学者风度,行为举止应当较为高雅和有书卷气,理性、性格独立、善于表达。3、讲究仪表:近年来,由于薪水的增长,他们的年收入已经可以用于自己的形象设计,仪表气质出现了比较大的提高。上课服装风格应当与专业情境因素(自然科学、医学、文学)挂钩,营造高科技、超信息、机械化、快节奏或复古人文的气氛。风格可反映教师们独特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科技主义、人文主义、现代主义。4、注重礼仪:语言、身体姿势都应该有分寸,讲求风度,大学的礼仪氛围应当很浓,是大学人文的一个方面。5、用普通话表达的高雅气质:普通话语音漂亮,传统就指代中国中上阶层的形象,用于教师语言,能大大提升大学教师的仪表和权威,也应当是大学教师人文性的一个方面。大学教师的气质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符号,以表现严肃、神圣、高尚的智慧大课堂主讲人的身份,表现大学自由、独立的人文文化。

(四)、以关爱学生实践教师作为“全方位的服务者”的现代人的后现代教育思想。

调查报告上大学生关爱学生此项期望包括: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成才有帮助、有价值,对人宽容,理解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尊重、激励学生。1、关爱学生的核心行为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即我与你) 的一种平等的、朋友式关系,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教师则从“ 中心”走向 “ 边缘”; 教师应当是一个自由和诚实的人, 向学生“ 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沟通与交往, 从而与学生共享精神、知识、智能、意义, 在与学生相互平等和信任基础上以自己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22】是后现代教育观的体现。 2、探讨沟通技术的原则:沟通的条件真诚性正当性。哈贝马斯则认为,在沟通活动中,交往者一般需要预设三种有效性条件,即真理性真诚性及正当性,一旦功利心被带入教育交往过程,沟通就被异化了。可将调查报告的要素与之对应:理解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对人宽容,尊重、激励学生→“真诚”,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成才有帮助、有价值→“正当性”,更可看到沟通的核心地位。3、大学教师应当常运用网络的沟通技术,如电子邮件、QQ群,MSN、博客。“教师传递实践中的诸多弊端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诟病,以至于委托人越来越怀疑教师的代理能力。比如自我实现感,在心理学家那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 但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则遭到了无情的打击。----而网络温情化的、人性化的设计使其成为学生寻找情感寄托、获得心灵抚慰和建立自我信念的港湾。”【23】“网络聊天对于发展(大学生)的弱联系、建立弱联系的社会网络具有积极作用。”“网络交往能够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在现实中的强联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亲密度。”“越外向、越开朗的同学(教师与学生),越能增进强联系,”【24】但“德性知识则很难通过网络的方式来习得。”【25】网络接近教师,学生可以拓宽渠道习得教师的思维方式,加强教师的影响力。调查报告总结到:越是高年级学生,对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越低、但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逐步攀升。依赖性越高,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越低。4、同时,调查报告的几项要素,也属于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人的一些特征,还体现了“公共观念和职业精神、效率追求、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平等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26】关爱期望体现了教育过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的要求,关爱学生是生命关怀的体现,是教师成为全方位的服务者、是教育生命关怀理论的体现。通过沟通,从而与学生共享精神、知识、智能,全方位进行“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

调查报告中没有将关爱学生这一因子排在第一位的小组,只有人格魅力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需求组将此因子排在了第二位,这是它最高的的排名。期望与现实差距得分为:-47.89%各项因子中次于人格魅力得分,但是距离都很大,说明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还很不够。

四、小结:

我们回到生活,探讨了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生活形象的期望与现实差距问题,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大学教师新时期出现了四个变化:知识能力方面、人格魅力方面、关爱学生方面,以及道德水平多元化,可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一以贯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也是一条突出的特点。总的来说,新时期大学教师的形象处于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上,如何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师形象的现实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探讨后能对改进大学教师的现实形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 .(3) :62

【2】卜卫.媒介与性别. 江苏人民出版社【M】. 2001

【3】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05 .(3):194

【4】康初莹.刻板印象与电视广告【J】.现代广告.2007 .(11)(上半月):34-35

【5】【10】王燕燕.我国教师形象研究的演变( 1978- 2010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6):12,13

【6】汪露.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0.(3):153

【7】【9】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3):51,53

【8】王希鹏,丁三青.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促动【J】.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1】孙彩霞.论教师的“生活世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7 .(11):8

【12】关桓达.大学教师形象期望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 ( 2 )

【13】【18】【20】【26】魏运才.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J】.江淮论坛.2008.(5):113-115

【14】赵新平.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J】.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2002.(4)

【15】朱军文, 刘念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计量学分析【J】.高 等 教 育 研 究.2009 .(2)

【16】( 美) 杜威.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 [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7】【23】【25】罗红艳 .网络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241,240-241,241

【19】金生鈜.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21】Cohen, D., & Leung, A. K.-Y. (2009). The hard embodiment of cul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9, 1278–1289.

【22】阮成武.中国教师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330

【24】李晓静.网络聊天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88

论文作者:罗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生活形象期望与现实差距问题探讨论文_罗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