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人的认识的发展_理性与感性论文

论毛泽东对人的认识的发展_理性与感性论文

论毛泽东对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论文,过程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在欧洲哲学史上,不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吸取了前人关于认识过程的优秀成果,克服了他们在理论上的缺陷,把认识发展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认识发展中“两个飞跃”的理论;对于一个客体认识的全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由于世界的无限性及客体运动的无限发展,认识运动也是无限的,具体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和形式,都使认识进到了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辩证运动的原理。

人类的认识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通过感觉而获得的认识,一种是通过抽象思维所达到的认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欧洲哲学史的长期发展中,一些哲学家对这两种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过探讨,获得了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吸收了以前哲学认识论的优秀成果,又克服了他们在理论上的根本缺陷,发展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欧洲哲学史上哲学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探讨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形式的是赫拉克里特,他非常强调感觉的作用。他说:“如果一切事物都变成了烟,鼻孔就会把它们分辩出来。”〔1〕他又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2 〕“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乃是最坏的见证,如果它们有着粗鄙的灵魂的话。”〔3 〕这些论述表明,赫拉克里特看到了仅仅依靠感官认识不能使人得到“智慧”,必须通过思想才能得到智慧,把握真理。

在古希腊哲学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探讨它们之间关系的是德谟克里特。他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叫作“暗味的认识”,理性认识叫作“真理性的认识”。他认为,“这两种形式的认识:暗味的认识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真理性的认识和这根本不同”。在这二者中,他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说:“当暗味的认识在最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嗅,不能再尝,不能再触,而知识的探求要求精确时,于是真理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4 〕古希腊哲学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过相当程度的研究,探讨了两种认识的相互关系,其中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哲学家虽然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在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种认识形式的关系上,非但没有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反而日益走向分裂。因而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认识论派别的对立和斗争。

弗·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始祖,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他第一个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认识必须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同时培根也主张感觉和理性必须相结合,既反对单纯的感觉经验,也反对单纯的理性思辩。他提出了感性和理性的著名比喻,既反对象蜘蛛一样只从肚子里吐丝的经院哲学家,也反对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材料的经验主义者,而认为“真正的哲学工作”应象蜜蜂那样,既要从花园和田地里采集材料,又要加工消化材料。培根虽然主张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但他认为理性不过是对感性经验的机械分析,并不了解理性认识是感性的质变和飞跃。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主要代表。笛卡尔认为,感觉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而且靠不住,还常常欺骗我们,只有理性认识才有正确性,才能理解事物。他否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从而认为理性认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心灵自身,来自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斯宾诺莎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他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三种。他认为这三种知识中,感性知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靠不住的,而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是可靠的知识。

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些哲学家,已经看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才能产生知识。康德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并认为感性和知性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然而事物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费尔巴哈也看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点,试图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他说:“感性若无思想便等于零,思想,即理性,若无感性也同样等于零,因为只有感觉给我真实的、现实的对象和实体。”〔5〕“思维、精神、理性,按其内容,除了所说明的东西而外, 并未说明什么其它的东西;它不过把感觉分散地、分别地告诉我的东西,又联系对我说明,正因为如此这种联系才被叫作理性,而且就是理性。”〔6〕但是他也没有真正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人们不能够科学地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用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感性和理性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种认识形式或两个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二、马恩列和毛泽东对认识过程的发展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强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过程的发展。关于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从认识论的理论上作更多的论述,但他们在谈到政治经济学和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时,已涉及到认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达到最简单的规定。”〔7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的不同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同一个我接受所有这些不同的感性印象,对它进行加工,从而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而这些不同的印象又是由同一个物所给与,并显现为它的一般属性,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它。”〔8 〕他又说:“在我们的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9〕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列宁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思想。他曾说:“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10〕“真理是过程。”〔11〕又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2〕“不仅物质到意识的转化,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13〕还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14〕

列宁对认识的发展过程作了一个简要的完整的表述。他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15〕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次明确地对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的说明,但列宁没有进一步展开具体、详尽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发展了列宁关于认识过程辩证途径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发展中“两个飞跃”的理论,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律,开拓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不断深化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过程的思想。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直接接触外部事物,这些事物反映到大脑,便产生了感觉和印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它直接反映了现实,具有具体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我们要认识事物,必须首先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说,“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16〕,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毛泽东同志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17〕,形成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毛泽东同志说,理性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18〕它是认识的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

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但它们又是有联系的。他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9〕所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然阶段。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自生的东西。理性认识对感性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离开了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就无从产生。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所谓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就是说,感性认识尽管具有具体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它是有局限性的,即带有个别性和表面性,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现象阶段,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真正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因而对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条主义者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从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践线、方针、政策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来。他们实际上颠倒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犯了类似哲学史上“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不懂得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低级阶段,用局部经验代替普遍真理,不了解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轻视书本知识。他们犯了类似哲学史上“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法。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第一个飞跃的条件,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践(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20〕,其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夫”〔21〕。第一个条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详细地搜集和占有材料。就是说,感觉材料在数量上必须十分丰富,不能是一鳞半爪,零碎不全的东西;在质量上必须合乎实际,不能是虚构的,错误的。因为人脑好比“加工厂”,没有数量上充分的、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能造出好的产品来。

第二个条件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并结合新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新概括。这是把辩证法具体地应用于认识论,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就是经过分析,把材料中那些次要的、不典型的、非本质的去掉,把那些主要的、典型的、本质的东西停留下来。“去伪存真”,就是对材料要鉴别真伪,去掉伪的,保留真的;“由此及彼”,就是研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对材料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由表及里”,就是分析材料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二、从理论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哲学家,在讲认识过程时,只讲到真理论为止。苏联和我国30年代的许多哲学著作因囿于传统的观念,讲认识过程也只讲到理性认识为止,有的甚至错误地把理性认识看作是终极目的。教条主义者也不懂得理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22〕

从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毛泽东同志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是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是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23〕从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的飞跃,较之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意义更伟大。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个问题在理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解决,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般说,凡是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被实践所推翻的就是错误的。当然,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时,原来的认识完全被实践所证实的情况是极少的。通过实践,有时要通过多次实践,证明原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办法等等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都是有的。这就需要通过实践补充、修改或纠正原来的认识,使不完善的认识变成完善的认识,使错误的认识变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理性回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为实践服务。这是认识能动性和革命性的重要标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群众掌握了理论,就能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又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4〕总之,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其意义更加伟大主要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毛泽东不但说明了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而且还结合实际论述了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和方法。

要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首先要有必要的物质手段,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5〕就要将理论交给群众,变为群众的行动。将理论交给群众之所以必要,还因为在社会领域内,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反动势力利益的真理,要遇到反动势力的拼命反抗,因此,要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有能够克服这种反抗的社会力量。

为了把理论交给群众,变为群众的行动,毛泽东善于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践线、方针、政策,并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经过实践等一系列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将理论化为群众的行动、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在他们看来,理论既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不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凝固化和公式化,或者拿在手中并不实行,或者无的放矢,生搬硬套,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把《实践论》中说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称之为“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并且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一个新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又强调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6〕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即认识的反复性。

毛泽东关于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思想,既是对人类认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人类认识史表明,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开始是少数人认识,然后是多数人认识;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完全不深刻的认识,到比较完全比较深刻的认识,要经过实践的过程,而且必须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我们党对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经历了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从1921年党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才找到了民主革命的规律,才制定了合乎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 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是这样。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我们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两起两落,才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直到现在也还不能说达到了自由王国。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时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27〕“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相信,没有那回事。”〔28〕又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29〕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思想,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努力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两个能动飞跃的过程。那么,到此,认识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呢?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他说:“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推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现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30〕这是因为对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认识来说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按照这一认识实践时实现了预想的目的。毛泽东同志举例说,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认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证实了认识的正确性,标志着人们这一认识运动的完成。但是,这个完成很少有一次实现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达到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31〕

毛泽东同志在详细地阐述了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过程的运动之后,进而指出人类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他说:“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32〕这因为人的认识,经过一个一个阶段无限地向前推移。认识运动的无限性,从根本上讲乃是由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所决定的。事物的无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事物及其属性的无限性上。客观事物是运动发展的,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也是会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事物的无限性还表现为具体事物的无限深刻性。任何事物都有复杂的结构和层次,由这种结构和层次构成的事物的深远性也是无限的。主观的过程是客观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无限性,要求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认识不断地随着推移和发展。毛泽东说:“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们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33〕

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了认识的发展过程之后,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律。他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4〕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认识发展总过程的概括。

这个概括包含了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首先,它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对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出发,又复归于实践,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次,它完整地表述了认识过程两次能动的飞跃,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再次,它说明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人类认识总过程是一个无限的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过程,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则不断地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无止境地向前发展。总之,这个概括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揭示了认识全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总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特别是两个能动飞跃的理论,深刻的概括和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注释:

〔1〕〔2〕〔3〕〔4〕《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3、29、29、106页。

〔5〕〔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19、252—25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3页。

〔10〕〔11〕〔12〕〔13〕〔14〕〔15〕《哲学笔记》第203、 215、239、314、117、181页。

〔16〕〔17〕〔18〕〔19〕〔20〕〔21〕〔22〕〔23〕〔24〕《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284—285、285、285、291、290、211、92、292、292页。

〔25〕《马恩全集》第2卷,第152页。

〔26〕〔27〕〔28〕〔2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0、 825、826、826页。

〔30〕〔31〕〔32〕〔33〕〔34〕《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 卷,第293、293—294、294、295—296、296—297页。

标签:;  ;  ;  ;  ;  ;  ;  ;  

论毛泽东对人的认识的发展_理性与感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