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视野:面对失败可以使英雄时代_英雄时代论文

望舒视域:直面失败方可成就英雄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直面论文,成就论文,英雄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沈望舒

       文化学者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们在各个省区市文化市场中的所见所闻。但是,中国文化产业是否经历挫折与失败?答案同样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它也是不争的事实,且是任何新事物新产业成长的规律。不过在日常接触中,少有业内人士能够完整纵论失败,研究成果中充斥大好形势与“成功”案例。讳言失误、失足、失败,俨然成为文化产业的语场习惯。

      如今再逢甲午,面对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那场完败,中国思想界、舆论界出现空前规模的反思:研讨探究活动周期与持续时间之长(至今还在延续)、参加机构与学者之广泛、所见观点和文章之多样,均为记忆中的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落窠臼的关于失败要素的集聚,对必败原因的概括。

      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皮明勇,分析甲午战败实为“文化力”之败:散而不聚的国民精神为第一败,因为国民意识是国家“文化力”的第一支撑要素,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精神能量。但陈腐社会使中国国民意识薄弱,民众对甲午战争漠然视之:它变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国家没有思想发动、精神激励、观念引领,官绅军民是没有共同灵魂和思想的乌合之众。日本思想家们则从明治初年就积极提倡“国民政治”,战争开始后又通过煽动对中国的敌意和仇恨,使民族主义情绪走向极端,完成了它的战争动员,使日本确实做到了举“全国之力”。和平主义不敌尚武主义战争观为第二败,传统的和平主义有明显功能缺失——价值观念对战争暴力持一种否定或倾向于否定的态度,使得社会缺乏尚武精神;清朝上下在战争筹划和实施中具备严重的消极倾向。海洋观念落后第三败,消极“海防”难敌积极“海权”。科技意识不足第四败,竭力守成与努力创新天壤之别……

      美国在两次大战后成为世界一霸,并且比较有效地维系和巩固了霸权地位,重要的一点是其重视“成功”与“失败”的双向研究。不仅在他们眼中作为挫折的“韩战”“越战”成为西点军校的固定课题,而且各类灾难、危机、失败都比成功得到更多专业资源的青睐。其实,瞄准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失败现象,也日益成为社会的自觉。“失败学”在21世纪初诞生,并很快成为一门“显学”就是佐证;“失败学”由于吸引越来越多的美欧学者参与研究而渐成体系。公认发起者的村洋太郎,为东京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教授。他从挫折经验中,整理出一套面对失败的思考逻辑,目的在于探悉“让学生自己摸索找出解答”的教学方式,不想竟意外获得企业界与上班族的热捧。承认失败,不甘失败,将失败当成财富,用科学态度和韧性努力找出失败缘由,在克服一个个失败中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进步与一个个胜利,这是“失败学”的研究目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谈及中国崛起的“三件大事”,交织着“失败学”的真谛。习近平同志关于“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的叮嘱,也散发着“失败学”的能量。不经过无数次对失败的博弈,加上对成功者曲折奋斗的学习,个人难以获得真知与成熟,中华民族也不会有目前的发展成就与国际地位。其中,用足够强度的文化认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实行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前提,开展全方位大尺度的思想文化交流,使中国融入世界与让世界拥抱中国,两者并举为战略。

      因此需要大大方方地承认,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每个阶段中都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失败,目前也存在诸多发展中的烦恼和与战略目标并不相符的状况。它们包括观念落后、不明事理、不懂规律而大干快上的失败,政府部门以计划经济惯性、独断专行作风盲目硬干的失败,产业机构因心浮气燥、急功近利、粗放式投资经营管理造成的失败;也包括思想先进性不足、理论真理度低、无科技含量带来的战略重点和规划内容的失败,文化生产力主体团队职业素质差、专业能力弱带来的计划实施和项目运作的失败,内部互补服务短缺、外部彼此支撑无力显示的供应链价值链不完善造成的失败;还包括具有社会显见性和市场公认性的绩效失败:自身产品、服务、项目在文化市场号召力和文化消费吸纳力上的失败——大发展大繁荣总形势下的中国文化产业,于国际竞争中少品牌、缺经典、短重企、无大师,在相关先进思想、精神、标准、规则、模式等高端领域贡献尚少的遗憾……

      围绕如此广袤土地上风云产业的短板及失败,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胸怀与进取精神追根溯源,可以分别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发现比甲午战败丰富得多的有效信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许多为令人亲身亲历,要比借助几度衰减变形的二三手资料。判断120年前的复杂要容易许多;还因为它关系文化产业研究者、置业者、投资者、运管者、从业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比分析造成一场久远的对外战争失败的政治、军事、科技因素,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内生动力。

      失败并不可怕,而惧怕失败、图谋用伪尊严或假安全掩饰失败才可怕;那种扭曲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方针,违背科学发展观,有可能去重复败局的行为才真正可怕。文化尊严是对战胜强敌、勇克失败的褒奖状,不是封闭自保、孱弱特质的护身符;外部文化入侵,最终要靠自身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战而胜之,国家文化安全要靠真正拥有精彩、和谐、美好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来获取。中国文化产业许多行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只会在失败、成功,挫折、胜利的螺旋式上升中进行。如果离开正确的心态与思想、离开改革动力和开放基础,离开科学进取锐意前进的道路,必将酝酿深度损毁尊严的文化大败。

      由此,业界不可设失败为禁区,当学习“甲午沉思”表现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在继续宣扬“成功学”激情、提供感慨鼓励的“心灵鸡汤”中,积极倡导对文化产业“失败学”的研究、推广职业范畴和专业层级的理性分析方法,通过大量对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的入木三分,使业界学者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化产业多样化正确道路的“要素集成”,以及欠妥思维或行为陷阱的“负面清单”,从而修炼出能够避免或能够扭转败局、可以少走弯路或可以直奔成功的素质与能力。

      期盼有更多的文化产业研究者为了成功,兼顾对“失败学”的关注、分析、积累。重点发挥关于不对、不成、不好的绩效倒推机制的认识功力,从文化产业战略与项目的失当、失误、失败中总结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与典型实践能有所建树;在思想观点层面、发展规律层面、操作方法层面等,以智慧服务文化产业的角度,对“失败学”的中国发展做出创新与贡献。

      期盼有更多的政府文化产业指导管理部门,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运用“比较学”和“失败学”原理,审视“十一五”以来近十年文化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重点工程质量效益方面的不理想状况,用超越狭隘的“诿过别人、洗刷自己”的分析劳动,结合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发布“前车之鉴”,使后来者于项目的内容、形式、能力和资源、条件、环境中增加具象把握。

      期盼有更多的文化企业经营者为了企业生存和成长性,聚焦核心业务与重要相关业务的要素集成,业务流程要素环节的品质素质。不仅从“成功学”出发了解不可少的正能量,还要从“失败学”出发知道不可有的负因素,从而不论企业大小,都使其站在有优势的资源配置力、利用力层面,都能因自身团队拥有核心人才、专业人才、知识劳力的有机组合,而在文化市场安身立命。

      失败乃成功之母;直面失败、善待失败,方可成就中国文化产业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这也许是业界当从“甲午沉思”类社会现象中做出的良性结论。

标签:;  ;  

王树视野:面对失败可以使英雄时代_英雄时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