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的比较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的比较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的差距——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差距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纵观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基础在于科技优势的支撑。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相比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科技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科技进步差距之一——科技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主体错位

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直接影响科技进步的因素,而且也是反映科技进步的一种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总数由解放前的5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273.22万人, 这一增长速度高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总量分析,我国R&D人员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按R&D人员占人口比重排名则排在相当之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日本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7,居世界之首位;美国为3.8人;而我国则只有0.4人。从科技人员分布看, 我国科技人员多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其中大型企业配备的技术开发人员占不到20%。在一些企业中,为数甚少的技术开发人员根本无暇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只能是哪里有问题去哪里,这使得许多新的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从人员层次方面看,我国高层次的人才都集中在大院大所中,企业缺乏高层次的人才,且还存在着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等不容忽视的现象。而在日本从事产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76%是在企业,美国也达到70%以上。

二、科技进步差距之二——经费投入不足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进程,与其长期科研经费和教育基金的投入量成正比。经济增长是长期对科研经费和教育基金投入的产出,科研经费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常重视对R&D(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经费投入。造成我国科技进步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投入的不足:

(1)R&D经费的总量。在我国R&D 经费总量居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差距较大。1996年我国R &D仅有327亿元人民币,折合39.4亿美元,而日本R&D经费在1993年就为1234亿美元,美国R&D经费总量在1995年则高达1711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偏低,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R&D经费有一定的增长,从1988年的89.5亿元逐步增加到1996年的327亿元,但实际增长趋势并不乐观, 1988—1996年R&D经费年均增长率为6.6%, 远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9.5%)。

(2)人均研究经费。 研究人员人均研究经费的大小决定着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1991年到1996年我国科技人员的人均科技经费由原来的1.58万元提高到3.72万元,人均R&D经费由原来的0.61 万元增加到1.20万元。而美国每一位科技人员年使用平均费用15万美元; 日本则为10万美元。日本科技人员60%在企业,他们要使用日本全国80%的R &D经费,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中的科技人员才使用了剩余的20 %的经费。

(3)研究开发强度。研究开发强度(即R&D经费/GDP)是衡量一个国家重视科技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是相当低的,1985年是0.58%,1994年是0.51%,一直在0.5%上下徘徊不前。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强度一般在2%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如1992年美国R&D经费就投入1574亿美元, 比1990 年提高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日本在1975年——1990年期间,R&D经费的投入也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提高到3.1%。 经验统计资料表明:有效发展规则应是研究开发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速度只有适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科技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

三、科技进步差距之三——R&D经费的来源与分配不当

从R&D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看,我国政府的财政投放经费在整个R &D经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科技进步的财政投资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呈上升趋势,企业技术进步的投资仍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政府的投资在整个R&D经费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如1987年国家投资占总R&D经费的60.9%,199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57.69%。而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R&D 活动的主体和主要投资者是企业,不是政府。例如,美国1970年工业界R&D经费占总R&D投入的40%。目前在美国R&D 经费支出中, 联邦政府约占48%,企业界则占52%。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是来自企业自身积累,如1985年日本来自企业的经费占总R&D经费的68.9%。德国在1985年来自企业的占60.9%。而我国研究开发经费中自企业的1987 年仅占39.1%。此外,日、美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年均增长率一直很高, 1965 ~1990年年均增长15.5%。80年代以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家总费用的比例平均在70%以上。日本1990 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高达92672亿日元,占国家总额的71%。美国1990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是1043亿美元,占国家总额的72.4%。其中通用汽车公司使用了53.4亿美元,这一数字就等于我国1990年一年全国投入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

从R&D经费的分配来看,政府的R&D机构和高等院校是R&D经费的主要得主。我国把70%以上的R&D经费分配给政府的R&D机构和高等院校,仅把30%左右的经费分配给企业。然而在经济发达国家仅将30%左右的经费分配给政府R&D机构和高等院校,70%左右的R&D经费是用在企业的R&D机构。此外发达国家企业的R&D机构既是R&D资金的主要投入者,又是R&D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在我国情况却恰好相反,是政府而不是企业自身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日本将企业研究开发与投资看作“关键优先的领域”,多年来国家研究开发总经费的67%优先用于企业的技术开发。

从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投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在1993年研究开发投资占产品销售额的1.44%,其中新产品开发所占的比例不到0.5 %,而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10%。 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我国大中型企业有2/3 以上的企业出现亏损,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科技进步差距之四——专利水平不高

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掌握和拥有的技术创新成果资源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已具备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能力。我国专利水平无论从数量、质量和产出效益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专利申请的总量上看,自1985年我国建立专利制度以来,每年申请专利项数迅速增加,从1985年的1.4万项增加到1996年的10.3万项,但远远低于美国每年38.4 万项和日本每年18.7万项的申请量。经过10年的努力,截止1995年10月统计,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达50万件,其中国内申请比例已达86%,专利授权总数达26万件。而在日本到1995年底申请专利总量已达200万件,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从申请专利的具体对象来看,1994年,全国申请专利67807项,其中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约为7900项。1985~1994 年企业专利申请约为4.2万项,而每个企业年平均申请专利不过为0.28 项。从专利产出的效益上看,在对1995年评出的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75个专利项目实施情况的统计表明,专利实施创产值102亿元,利税7亿元,创汇8千多万美元。而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 仅一项专利每年就可获得240亿美元的利润。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仪器公司在1985~1991年的7年间,仅专利转让费就高达10亿美元。日本日立公司每年专利产出的效益也上千亿日元。从1989年起, 美国的跨国公司将专利转让费按年产值的3%提高到10%,从而更加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五、科技进步差距之五——技术引进消化不良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看,技术引进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引进不当却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善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日本引进技术不是简单地仿造和使用,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造和创新,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为此,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引进技术的研究费用远远超过了引进技术本身所需费用,据估计前者为后者的2~7倍。如在60年代中期,日本机械行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中的16.9%用于引进技术,而68.1%用于研究被引进的技术;电子行业则是24.4%用于引进,48.%用于研究。从50 年代到70年代日本技术引进费用增加了14倍,而主要用于消化、吸收、创新上的科研费用却增加了73倍。目前日本在引进和消化、创新上投入的资金比例为1:3,而我国的则不到1/4。据我国有关部门1994年调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5600多项,合同总额400多亿美元, 其中设备和技术重复引进的占80%以上。有些行业重复引进,造成能力过剩,产品积压;引进的技术装备中80%以上是发达国家已进入成熟期或进入衰退期的硬件技术。现在日本企业改变了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技术开发的模式,采取兼并企业获取正在应用的核心技术乃至技术专利权。在引进中,日本主要是引进技术,只有在必要时才引进设备,引进设备的费用只占引进费用的15%。而我国的引进主要是设备,其份数至少是90%。

六、科技进步差距之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我国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严重错位于政府的现象,造成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产生一道“黑色的屏障”:政府不了解企业对新技术的真正需求;同样,企业不理解继而不积极响应推动技术进步的号召。这样,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动力,至使科技成果与生产环节脱节,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相当缓慢。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3万多项科技成果,5~6 万项国家专利,但这些科技成果大部分不能向企业生产过程转移。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左右,专利转化率只有25%,专利推广率在10%~15%浮动。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

七、差距的综合表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在于依靠科技。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1929~1982年期间,美国年均GNP实际增长率2.92%,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占 36.3%;若只考察1948~1973年间,则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高达40.3%,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日本在1952~1971年间,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3.84%,科技进步增长的贡献率为55.16%,劳动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而我国在1978~1995年的18年中,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的贡献率为61.62%,占首位;科技进步增长的贡献率为28.73%,居第二位;劳动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只有9.6%,居末位。因此, 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势在必行。

标签:;  ;  ;  ;  ;  

科技进步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的比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