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谈马克思主义向公民个人信仰转化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谈马克思主义向公民个人信仰转化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谈马克思主义向公民个人信仰转化的可能性及路径

林晓华

(河南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46)

摘 要: “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方法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分离以及个人信仰多元化、多样化、世俗化等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出了公民个人信仰的视野,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等渐渐疏离,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弱化效应。为此,应当从提高理论的彻底性、观照群众的利益、使群众掌握理论等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个人信仰;物质力量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需要物质力量来摧毁,只有将科学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显然,马克思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论述了科学理论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前提条件、实现路径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公民个人信仰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路径。为此,应当以马克思的以理论改造世界的观点考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问题,以此更好地化解社会转型期公民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失语等问题。

结合分析我国历史上一些已溃水库大坝的各个间接影响因素产生的特点,采用AHP法分析计算。对表1中的十个间接影响因素,建议给出如下权重系数的一个10×10判断矩阵:

一、马克思“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价值分析

“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理论建设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论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论著中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哲学观点。

第二,政治权力必须按一定的社会契约运行。即政治权力的受托人必须按照“民”的意志办事,必须忠实地去实现“民”的利益,不允许借权力为个人和少数人谋利益。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2]

(一)理论需要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恩格斯也说过,物质性活动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物质力量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马克思用精辟的语言总结了物质力量的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理论要发挥威力首先要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主体的实践能力。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也不会自发成为改造世界、促进进步的物质力量,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公民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用以解决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道德缺失、生态环境恶化、民生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

(二)理论只有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在清算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也是与宗教信仰、旧哲学、旧思想根本对立的科学信仰。同时,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人类而存在,如果理论离开人们的实践,无法被实践所检验和证明,那么人们就无法确定理论究竟是“真理论”还是“伪理论”,同时理论也无法发挥自己的“威力”。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论述了理论的真理性问题:人的思维、思想和理论是不是客观的、真理性的,这并不是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简单的实践问题,需要“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将人的主观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如果人们过度沉湎于思辨活动,忽视“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那么再高深的理论也会变得空洞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消灭阶级压迫、促进人类解放、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信仰的哲学,也是普通人民和劳苦大众的哲学。这种思想理论要发挥指导作用不能仅靠空洞无物的说教,只有将其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落实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使其发挥威力[1]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理论主张、社会理论等的极度推崇和认同,人们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生活准则、价值追求等。通常可以从个人信仰或社会信仰两方面考察信仰问题。个人信仰是个体对某种价值观、世界观、思想主张的极度推崇,它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社会信仰是多数社会成员对某种宗教思想、社会理想、意识形态的认同、信奉和推崇,它具有社会性、同质性、整体性等特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将儒家思想作为价值信仰,西方传统社会将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欺骗人民、愚弄人民的旧哲学和宗教思想,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重要依据,以人类社会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系统解释了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还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认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比如,马克思主义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自由人的联合体”。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深刻批判了宗教的本质,如“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宗教是外在力量在人脑中的虚幻反映”“宗教是人创造的”等等。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有社会成员都摆脱了奴役的生活状态之后,宗教才可能会从人类社会中彻底消失。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真理性的、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区别的,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是可能的、自然而然的。

(二)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追求解放与发展的学说,是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表达,其伟大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从信仰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上帝”,是最高的崇敬对象和信仰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标志性内容是人民至上,是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人民性信仰。人民信仰是属于哲学本体的信仰,是对于历史主体的信仰,是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地体现着人民性。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者。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宗旨,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儿女和父母,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民性。如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面对新时代更为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联系,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效、迅速地融入大众生活当中,进而为人们自觉接受和认同,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坚定信仰。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具有深厚人民群众基础的人民性信仰,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是可能的、现实的。

(三)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民利益

中国共产党自从建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与理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土地改革、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如今马克思主义已融入国家路线、战略、政策、制度、法律之中,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运行。此外,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宣传,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党和政府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之中,建构了全方位、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生活化,如今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 “高频词”。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公众意识和社会常识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并且逐渐内化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常识,成为指导大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产的“尖锐武器”。最后,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改变了高高在上、抽象难懂、脱离生活、空洞无物的样态,而是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活泼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3]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可能路径

马克思认为,理论应该彻底,因为只有具有彻底性的理论才有说服力,才能够掌握群众,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思想本身什么也不是,它必须依附于思想接受者,并将自己转化为接受者的认识、经验、信仰、实践等。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接受者的接受程度,然而要让接受者接受思想,首先就应当增强思想的说服力,思想的说服力则取决于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理论的彻底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不彻底,必然会陷入自相矛盾,必然会半途而废。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自圆其说,怎么会令他人信服呢?换句话说,如果自己都不肯坚持、不肯相信,怎么能具有说服力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生动地将其比喻为只有用思想理论“彻底击中”人民群众这块“朴素的园地”,才能使思想理论发挥“巨大的物质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所谓的彻底性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深入地研究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所以应当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解释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现象,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应当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群众话语、鲜活的网络话语,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此外,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案例、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沟通[4]

(一)提高“理论”的彻底性

要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停留于理论思辨上,而应当从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情况下,要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理论要有彻底性,能够说服接受者,其次理论要为人们所掌握,转化为人们的信仰。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中,不仅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说服力等,还应当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方式、载体与话语,使公众愿意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2018年深秋,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本刊记者亲赴现场,在这里看到了一些知名企业——

(二)观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认为,理论应该掌握群众,而且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是有力量的,是能够转化成物质力量的。但是理论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力量,它只有掌握了群众,进而转化成指导群众实践活动的理论力量,才会变成物质力量。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所在,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的活动而已,思想理论如果忽视了接受者的利益诉求,就无法真正获得接受者的认可、认同和信仰。马克思就说过,理论不能脱离利益,否则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中,应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我们还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如的思想工具。比如,应当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公共政策制定、社会事务管理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解决好住房难、看病贵、养老难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再如,应当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制假贩假等丑恶社会行为,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5]

(三)使群众能掌握“理论”

马克思认为,理论应当说服群众,而且只有能够说服群众的理论,才能顺利转化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能不能说服群众,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彻底性,还取决于理论是否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切实有用并且令人喜闻乐见,取决于理论宣传的方法是否合理和恰当。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的真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具有说服力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求解放谋利益的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它是能够说服群众并且能够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过程中,我们的宣传能否做到具备说服力和被群众乐于接受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理论宣传中马克思提出,应当通过批判、揭露、实践等方式揭示旧思想的虚伪面纱,鼓励人民群众用正确的方式反对不合理的思想理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中,应当创新理论传播内容和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融入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之中,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此外,应当摒弃说教、灌输、强制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以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社会实践、舆论引导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中茁壮成长。

由表1可知,伊兹密尔六轴低地板车辆的车端间距比传统地铁的A型车和B型车要大,且曲线通过半径比传统地铁的A型车和B型车都要小,因此传统的车端跨接模式不能满足六轴低地板车辆的通过需求。伊兹密尔六轴低地板车辆的车端跨接方案采取的措施如下:在车辆端部设置车端箱,吊装在底架上,内设端子排;在车钩的钩头部分设置特殊的跨接支架,跨接支架上固定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插头采用线缆连接到另一车辆的车端箱中,以此来实现跨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全面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成为公民常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境域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文化思潮成了许多人的道德追求和价值信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事业、人生、信仰、道德等时代命题渐渐疏离,这种“众声喧哗”的社会信仰带来了个人信仰的 “众生狂欢”,产生了社会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分裂与相悖,给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应当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公民的个人信仰。

参考文献:

[1] 赵兴宏,晋晓晓.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当代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37-40.

[2] 练庆伟.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兼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理论导刊,2017(2):51-53.

[3] 冯颜利.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题、对象与方式的变迁(1949-2019)[J].求索,2019(3):15-25.

[4] 杨晓梅.马克思论理论的物质力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92-96.

[5]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36-39.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26(2019)10-0001-03

收稿日期: 2019-07-20

作者简介: 林晓华(1982—),女,河南开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管理。

【责任编辑 刘奇征】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谈马克思主义向公民个人信仰转化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