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关于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1)06-0045-(06)

“人格”这个词常常在法律、政治、道德、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使用,它是一个有多种不同涵义和属性的模糊概念。本文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人格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

一、人格研究中国化的立论依据

人格研究的中国化亦称人格研究的本土化,即人格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客观地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与行为,以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发展规律为己任。人格研究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这是由人格研究的对象和实际的研究课题所决定的。

(一)人格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由于个体之间成长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人格既具有人类所共有的类特性,但更具有民族性与个体性。对人格问题的研究不同于对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水平上,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因此对人格问题的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有关理论,简单地套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测评工具和基本观点来测量、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人格。

(二)中国的人格研究有与本国实际相切合的课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打上了深深的本土“烙印”,由此决定了人格研究的针对性和特殊性。中国的人格研究有许多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课题,如中国人的“人情观”、“面子观”,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中国人讲究的“孝道”等等,都是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无法套用西方人格研究成果的,即使是方法的运用,也存在着方法是否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人的习惯之类的问题。所以,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曲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量介绍和引进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对中国人人格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有利于人格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如王登峰(1994[1]、1995[2])、张智勇等(1992[3]、1998[4])、黄希庭(1994[5])、杨坚(1997[6])、杨波(1998[7])等人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他们主要是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索,其中也包括对如何揭示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方法的探讨。但是,直到今天,我国在人格心理学中国化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围绕着中国人人格所展开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局限,研究所积累的反映中国人人格特征的资料还不足;(2)部分研究者还习惯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方法、概念、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社会历史文化对人的心理有深厚的影响,简单移植和套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是很难真正地揭示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与行为的;(3)部分人格研究还没有真正扎根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学术传统之中。一些脱离社会、文化、历史的纯心理学研究,孤立地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测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解释,不能获得中国人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4)部分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活动与被研究者的心理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脱节的情况[8]。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缺乏相同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与被研究者的心理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难以达到相互的沟通和理解,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想取得预期的结果是十分困难的。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格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即人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真切而全面地描述、了解及解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与行为。具体而言,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应该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研究内容[9]:一是人格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二是人格研究要符合中国的历史背景;三是人格研究要以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影响为潜在变量;四是人格研究要以中国人的人格心理和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五是人格研究要以揭示中国人乃至人类的人格心理规律为基本任务;六是人格研究要以服务社会、提升国民人格素质为目标。

二、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基本思路

我国的人格研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就应该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主要的研究取向。

(一)综合研究取向

所谓综合研究取向是指人格研究要广泛吸取当代心理学各种研究取向之所长,以开放的眼光和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全面、深入地揭示人格的基本规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五种取向,即生物学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精神分析取向和现象学取向[10]。生物学取向是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出解释;行为取向是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认知取向则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精神分析取向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由潜意识过程支配的,而潜意识是指个人没有觉知到的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现象学取向即探求个人对各种事件的私人观点,集中于对个人内心生活和经验的描述。

此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也可以分为临床研究取向、相关研究取向和实验研究取向:(1)临床研究取向主要是在对有病态人格的个体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展开的研究。这种研究能够对病态人格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容易把握病态人格的基本特征并发现致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治疗方案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研究的缺陷是,以病态人格为研究对象,无法真正揭示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及其规律;(2)相关研究取向就是用问卷、测验等方法,了解个体心理现象中某一要素及多个要素的实际情况,并寻求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这种研究通过测评可以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作出预测,为指明人格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依据;这种研究还能够发现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确定因素之间相关程度的高低。但这种研究还不是一种真正的因果关系探讨,无法确定导致某种心理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因此难以揭示带有规律性的因果关系;(3)实验研究取向是在专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实验研究能够多次重复,所以容易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实验研究也有不足,通常实验的条件是专门控制的,在实验情景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和现实生活当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单纯的实验研究不足以真正揭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

由于个体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上述各种研究取向只能从一个角度对心理现象进行探讨,由此,可能对人格问题缺乏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容易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对各种观点的全面把握,采取综合的研究取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上述各种观点之间,有时是相互补充的,有时则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从不同的维度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是观点不一,众说纷纭,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情况。对此,如果缺乏对各种观点及其研究维度合理性的认识,不了解各种研究的来龙去脉,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中就无法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也就无法找准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所以,在明确人格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评价各种观点,广泛吸取他人的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对于推动中国的人格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国化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克服西方心理学中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形而上学等色彩,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把人格问题与心理学的其他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正确理解人格与其他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格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人格问题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系统中来开展研究,揭示中国人人格的基本特质,把握中国人人格形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系统分析研究取向

所谓系统分析的取向,是指人格研究要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通过对人格系统各要素、各层次的分析,以及对各要素之间、人格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关系的把握,达到对人格问题的全面认识。

当前,系统科学不仅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引发了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就为研究复杂的对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11]是:第一,如实地把对象看作是各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它着重考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相互作用;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第三,它把所考察的系统都看作开放系统,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中,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这是由多个要素、多个层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之中,人格是个体的心理现象中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子系统,人格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12]:(1)从人格的内部构成来看,人格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具体包括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多个要素,而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表现,并不只是某个要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各个要素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各个要素有机整合之后的产物;(2)从人格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来看,人格作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受个人生物系统、环境系统、行为活动系统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首先,人的遗传素质对其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其次,个体所处的环境系统特别是社会文化传统、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特点等,对个体的人格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再次,人格与个体的活动系统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的能动实践对其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人格是一个由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格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只有采取系统分析的研究取向,用系统思维方式来研究人格,才可能达到对研究对象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揭示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之,以上两种研究取向对于提升我国人格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人格研究的应用前景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干预作用。人格研究的意义应该通过它的广泛应用来体现。走人格研究中国化的道路,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的课题,并以符合中国实际的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其研究成果应该能够解决中国人实际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

(一)人格研究的应用领域

当前,人格研究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人格培养

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影响。用人格研究的成果指导家庭环境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净化和学校教育的优化,为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规范的人格培养,不断提高个体的人格素养。

2.健康人格塑造

在当前社会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成员的现实人格出现了一些偏差,如“重利轻义”、“急功近利”、“重现实轻理想”、“个人至上”等;又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等原因,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出现了病态的、扭曲的人格。由此,提倡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纠正现实人格中的种种偏差,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人格研究的成果指导健康人格塑造,才能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准确把握健康人格的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塑造健康人格,从而保证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人才选拔

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利用一定的测评工具对人才进行甄别和选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采用的办法。但是,在过去的测评中,比较偏重于对有关人员的知识、经验、智力等方面的测量,而对他们的需要、动机、情感、能力、价值观等人格特征的测量不足,由于衡量人才的标准发生偏差,按此标准选拔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一定理想,用人单位也因此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所以,对个体人格的测评是甄别和选拔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4.各民族人格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化的人格心理学是以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中国人人格的共同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化人格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积累丰富的、能够反映中国各民族人格心理研究资料。因此,现有的人格研究方法、测量工具及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民族的人格研究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得出反映某一民族人格特征的结论。另外,通过对各民族人格的研究,把握各民族人格的基本特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人格应用研究的现实意义

1.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大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调动和发挥中国人的主体性,如何使国民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应该有新的使命、新的作为,为此,拓宽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国民的人格素质现状直接制约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世界上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即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会构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13]。如何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是人格研究值得探究的问题。研究这样的课题,必须扎根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必须用切合中国改革实际和中国人自身特点的方法,来把握当代中国人的人格特征,结合社会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剖析国民人格素质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提升和完善国民人格素质的有效策略。

又如,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我国西部共有1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总数约2.85亿,而且少数民族人口的成分大。就人格研究而言,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西部各地区、各民族国民的人格素质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大开发的现实要求,现有国民人格中有哪些的优势与不足?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客观地了解西部地区国民人格素质的现状和基本特征,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要求,分析西部国民人格现状对大开发进程的影响作用,从中发现问题。继而,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学校的人格教育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提升国民人格素质,为西部大开发作出积极的贡献。

2.能够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

人格研究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通过拓宽人格研究的应用领域,能够积累真正反映中国人人格的有用资料,为推动中国人格研究的发展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使我国的人格研究水平逐步地提升,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

例如,对中国人讲究“孝道”这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了解外部要求内化为个体内部需求的作用机制,并进而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人格理论。

又如,对“如何塑造健康人格”问题的探究,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现实社会的变革,结合中国人人格水平的现状等,思考符合现实国情、符合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健康人格标准,这一标准的确定不仅可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理论上存在的难题。在寻求治疗病态人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大量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够进一步探明导致病态人格的原因,验证和丰富理论成果,而且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治疗方法,有效解决实践与理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再如,在各级各类人才的甄别与选拔方面,需要一些科学可行的人格测量与评鉴的工具,国外的人格评鉴的方法、手段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简单套用,必须编制和修订适合于本国实际和不同人员、不同需要的测评工具。通过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人格评鉴的方法和工具,促进人格理论的发展。

总之,应用人格研究成果于实践,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的成效。同时,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源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需求是推动人格研究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又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人格研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能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人格研究的重视,并促成人格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收稿日期:2001-06-21

标签:;  ;  ;  ;  ;  ;  ;  ;  ;  

关于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