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二孩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

孔 平

勇争第一的“大孩们” 作者供图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家长的责任。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后二孩家庭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大孩”的心理如果没能得到积极关注,往往会陷入心理障碍的桎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大孩”心理问题的案例

“二孩”的生养不是一个简单“生”的问题,“二孩”的到来对“大孩”造成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冲击不容小觑。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容易产生不满和仇恨的心理。

孩子内心不平衡,敏感多疑,学习下降 案例:小玥,是一个七年级的女孩子,性格较为内向,平时就不太愿意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最近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觉得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他们有时间就会哄妹妹玩,对我不管不问,有时还极其不耐烦,我有了心里话也不愿跟妈妈交流,感觉周围没有可以聊知心话的人了。我讨厌妹妹的到来。”与此同时,月考中小玥成绩一落千丈。探析:无意中看到了小玥的周记内容,笔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和小玥交流中得知,自从有了妹妹,妈妈不再像以前一样带她逛街、说悄悄话了,没有了往日的亲近感。爸爸回家也总是抱着妹妹,不像以前一样逗她开心了。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小玥变得敏感多疑,她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重视,内心也更加不平衡,对学习也失去兴趣,整天神情恍惚。

孩子情绪不稳定,行为失常,仇恨心重 案例:小雨,七年级的男孩子,属于班里比较调皮的一类,上课爱讲话,下课喜欢追逐打闹,爱笑爱动。他虽然调皮,但是很少出现过激的行为。可是现在的小雨,经常因为一点小小的事,就跟同学大吵大闹,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有时甚至还会跟同学念叨“真想杀了妹妹”。探析:现在由于妹妹的到来,爸爸妈妈顾不上小雨,小雨的一些要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有时候会大闹脾气。次数多了以后,家庭工作量增加的爸爸妈妈失去了耐心,往往会粗暴处理,致使小雨的行为也变得十分粗暴,在学校里经常出现大发脾气的现象,内心对妹妹也产生了仇恨心理。

“大孩”心理问题的归因

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是孩子入世以来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纵观以上两则案例中“大孩”存在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处理“大孩”和“二孩”的关系上存在不可取之处。

关注工作绩效的研究发现,工作重塑能增加工作投入、适应能力和积极有为,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带来人岗匹配的积极结果,实现工作意义和工作绩效的双赢。⑱一项针对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人员的研究发现,员工可以通过工作重塑行为缓解工作定位不明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通过合作重塑来改善组织环境。⑲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组织实施工作重塑干预对员工的特长重塑有影响,而对兴趣重塑无显著影响,且干预行为对年长员工有正向影响,而对年轻员工却有负向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根植于爱。”所以在“二孩家庭”中,家长们的教育应当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和改善,要细致观察“大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把握好尺度,及时发现和改善问题,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为创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努力。

根据《职业倦怠量表》测量后,基层农技人员“职业倦怠值”分布如图1显示。根据“职业倦怠总值”直方图(图1)核算后看出,逼近50,处于40左右,即处于30-50之间的基层农技人员数量达到42.2%,这部分被调研人员,虽未超过职业倦怠量表的分界值,但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注:50为鉴定职业倦怠的分界值,超过50则显示职业倦怠感凸显)。这与基层农技人员的岗位性质相关,与其事业单位编制带来的相对职业稳定性分不开,也符合我们常规对其职业的感知。

玩笑打趣,误导“大孩”想法 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不强是正常的现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孩”无法想象与别人共同享用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大孩”心理是十分恐惧的。当周围的人开玩笑的打趣“大孩”:“以后弟弟妹妹要跟你抢家产的”、“等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等等。这些话语无形中会给“大孩”一种错觉和误解,弟弟妹妹的到来不是亲密的同伴关系,不是一种惊喜,而是一种威胁,让会让“大孩”越来越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

在孕期,家长们可以引导“大孩”一起感受生命的变化,让他们萌生对新生儿的喜爱,引导他们有了弟弟妹妹以后就可以当大哥哥大姐姐了,大家可以一起做游戏,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陪。同时也可以让“大孩”参与,和家人一起给弟弟妹妹取名、准备衣物等事情,给予他们时间和方法进行过渡和适应,让“大孩”觉得到自己是家中重要的一员,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孩子出生后,也可以让“大孩”一同照料“二孩”,比如给弟弟妹妹穿衣服、看护、洗奶瓶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及时给予“大孩”表扬和鼓励,夸赞其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大孩”在参与的过程,不仅是一次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也让“大孩”体验到了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的辛苦,同时增强了两个孩子同胞间的手足亲情。“大孩”情感的变化更有助于帮助接纳弟弟妹妹的到来。还可以设计一份“兄弟姐妹的成长手册”,让孩子用文字、图画、照片记录两人相处的点滴,让孩子感受相处的美好。此外,《爸爸去哪儿》、《海尔兄弟》和《粉红猪小妹》等都是关于一些兄弟姐妹之间友好相处、相互协作的优秀影片,家长可以和给孩子们共同欣赏影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快乐。

经验缺乏,引发“大孩”逆反 从1979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中国家庭逐渐步入独生子女时代,40年的时间,这群80后独生子女们已为人母或为人父,如今他们成为了“二孩家庭”父母的主力军。由于家长自身缺乏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他们难以了解“大孩”在有了弟弟妹妹以后的心理变化,无法给“大孩”调节心理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面对“大孩”的情感和心理巨变时,他们往往不够细致,缺乏耐心,将“大孩”一系列的行为变化认为是无理取闹,往往通过粗暴的打骂方式进行处理,常会引发“大孩”的逆反心理。

重心转移,忽视“大孩”感受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还未健全,存在着不稳定性,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这个阶段的成长对于他们而言很关键,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重视。而在一些家庭中,由于“二孩”的到来,父母的教养重心发生了转移,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投入到“二孩”的身上,忽视了对“大孩”的关爱和照顾。久而久之,“大孩”感受到家庭环境的悄然变化,“亲大疏小”的做法让“大孩”有了被冷落的感觉,这使得从小备受宠爱的“大孩”,丧失了家庭中心光环的地位,这种落差感会引起孩子很大的心理变化,致使“大孩”容易放大自我的感受,放大内心的孤独,产生自卑心理。

搭建平台,让“大孩”学会主动的爱 人在社会中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正确理解不同角色的含义是承担角色任务的良好开端。在家长们在准备二胎时,应当提前做好“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让“大孩”被动接受,不如引导孩子让他们主动地、心悦诚服地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树立正确的哥哥姐姐的角色定位。

应对策略

厚此薄彼,引起“大孩”仇视 有了两个孩子以后,许多父母会不由自主地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有的家长甚至将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看成了差距,给予他们定型的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此类言语,诸如“还是弟弟(妹妹)聪明”“你真不如弟弟(妹妹)懂事”等。此类言语会打压“大孩”的自尊心,过度的比较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使“大孩”对弟弟(妹妹)的出现更加反感,甚至是仇视。特别是在个别有“重男轻女”观念的家庭中,当“大孩”是女孩子的时候,随着“二孩”特别是男孩的到来时,他们爱的天平就发生了倾斜。这种厚此薄彼的爱,对于“大孩”而言更是一种伤害。

将我院在2016年10月~2018年1月期间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1)与实验组(n=41),其中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4:17;年龄21.4~67.9岁,平均年龄(43.5±3.4)岁;阑尾炎14例,胆囊炎9例,结肠癌1例;实验组中男女比例23:18;年龄22.1~68.4岁,平均年龄(44.2±4.1)岁;阑尾炎13例,胆囊炎10例,结肠癌1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2.3.1 对苏丹草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不同接种剂对苏丹草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均有影响。施用接种剂后土壤有效磷含量由高到低的处理依次为F4>F3>F5>F1>MR>P>F6>F2>CK,不同接种剂较CK可提高9.5%~45.2%,除F2和F6与CK差异不显著,其余各处理与CK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与处理P相比,其余各处理(除F2和F6)均可提高4.2%~20.9%。不同接种剂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好的依次为F4(5.78 mg/kg)>F3(5.67 mg/kg)>F2(4.50 mg/kg)(图3-A)。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儿童肥胖发展速度快于欧美发达国家[1]。且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儿童肥胖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儿童时期肥胖不但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80%肥胖儿童还可延续至成人肥胖,与成年期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及成人期癌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5]。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的流行已刻不容缓。

沟通引导,让“大孩”感受永恒的爱 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身心发展还未健全,但是他们的自觉意识逐渐形成,渴望获得尊重、理解和重视。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和变化时,谈心是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好的一种沟通方式。家长可以创建一种平等、安静的交流氛围,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感,便于学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儿童梳理情绪。让“大孩”知道父母是关注自己的,不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而忽略自己,让“大孩”意识到即使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的爱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视同仁,让“大孩”享有平等的爱 偏心是很多“二孩家庭”中矛盾的根源。孩子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家长的呵护和关爱,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父母应该尽可能平等照看两个孩子,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不偏不倚。要及时扭转“重男轻女”“亲小疏大”“喜贤厌笨”的思想和观念。当然,这里的公平不偏私,并非指完全相同的对待,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合情的公平对待。当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时,家长要“蹲下来”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用一个平等的姿态引导孩子,讲道理摆事实,教给孩子两个人之间的正确、平等的交往方式,“对事不对人”既可以让“大孩”体验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培养“二孩”明辨是非、不骄纵的性格。日常生活中,不仅精神陪伴要平等,物质给予也要平等,东西不是要一模一样,而是要都把“大孩”“二孩”都考虑在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矛盾,还可以让“大孩”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重视,帮助“大孩”顺利完成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过渡。

平时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更耐心的和孩子沟通,多花精力去了解孩子。“二孩家庭”的优势和价值一定会被挖掘出来,给予两个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细致观察“大孩”的发展变化,当遇到“大孩”的“非常”要求时,要考虑到“大孩”的心理,而不是粗暴处理,这样“大孩”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一定能得以解决。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们可以多看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相关书籍,多听一些教育讲座,遇到棘手问题可以向专家或者学校的专业老师进行咨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正确的爱,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结束语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二孩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也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周国平曾说“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的太多反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家长们要给予孩子更多公平、永恒、正确的爱,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欣赏孩子们之间的差异,积极引导孩子,让“大孩”在爱中学会爱。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李萍萍.“全面二孩”背景下“老大”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江苏教育,2017(8).

[3]陶袁琳.浅谈二胎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策略[J].文理导航,2016(3).

[4]陈杰.浅谈“二胎时代”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教育策略[J].好家长,2018(12).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

标签:;  ;  ;  ;  ;  ;  ;  ;  ;  

二孩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