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掠夺——霸权阴影下的伊拉克战争论文_杜祥晖

“正义”的掠夺——霸权阴影下的伊拉克战争论文_杜祥晖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摘要:新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家独大,竭力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以霸权为基础的单极世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时刻没有放松对其他国家的打压甚至控制。本文以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对象试图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并思考伊战15年来“掠夺”是怎样在西方全球霸权的背景下被“正义化”实施的。

关键词:掠夺;霸权;伊拉克战争

一、战争性质——巩固霸权的掠夺战争

(一)、在战争借口上,伊拉克战争越来越被认为是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践踏人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开始对伊作战。然而,在进行了7年多的战争后,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美方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的证据。

战事绵延不绝,美军扶持起来的伊拉克新政府无力维持在全国的统治秩序。民主与自由没有得到兑现,两河沃土反而成为了恐怖主义势力滋生的温床。国际舆论也越来越多地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西方部分学者甚至直接指出,伊拉克战争实质上是美国以“反恐”为名,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维护霸权的一场战争。

(二)、在战争合法性上,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争议战争。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克在内的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不断为打击萨达姆政权制造借口。战争爆发前,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但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阿盟在内的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直接谴责该军事行动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全球普遍的反战情绪甚至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反对对伊战争的游行活动。

(三)、在战争目的上,伊拉克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继续扩大并巩固全球霸权、掌握全球能源命脉进而展开掠夺的侵略战争。

战争打响前夕,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公开表示,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为:

1,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

2,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剿灭恐怖分子;

3,结束独裁统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国国内人士在内的很多舆论认为战争的目的并不单纯,占领伊拉克仅仅是侵略计划与非法掠夺的开始。美联储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就曾表示“任何人都清楚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和战争中,“美国军政人士并不公开承认石油是伊拉克战争的中心目标,他们更愿意谈的是打击萨达姆暴政、捍卫世界自由、铲除恐怖主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争议的战争理由背后,布什政府与能源业的纽带也被认为是这届政府推翻萨达姆政权的重要动力。布什总统本人成长于石油勘探文化氛围浓厚的得克萨斯州,布什家族正是经营石油公司起家;副总统切尼是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前CEO;国家安全顾问赖斯、陆军部部长托马斯•怀特、商务部长唐•埃文斯等都出身能源巨头。政府各部实权官员代表着能源集团的利益,这使得布什政府在制定国际战略时也不可避免地有更多能源色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本土市场的石油欲求有增无减,对石油和气体的自给能力却日益降低。布什政府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7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能源危机”。美国能源部报告指出,美国人每年消费70亿桶石油,日消费量约2000万桶。未来20年内,美国的石油年消费量将增加到100亿桶。目前,美国用油一半靠进口,20年后,2/3靠进口。这就是说,20年后,美国每年必须进口70亿桶石油。因此,进一步开发、引进中东的石油资源,成为日益迫切的战略需要。

“9•11”事件后,美国与盟友沙特的关系出现裂痕,并对美沙石油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仅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看,伊拉克以1125亿桶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可满足美国市场100年的石油需求。另一方面,伊拉克石油的开采成本仅为每桶1美元,而沙特为每桶2美元,欧洲北海石油的生产成本是每桶4美元。伊拉克成为了西方国家进一步开发能源资源最好的选择。因此2001年4月白宫内阁会议做出这样的决议:“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

二、舆论重塑——战时新闻“嵌入式”报道与“自由世界胜利论”

(一)、什么是“嵌入式”报道

战争是两种力量在物质与精神领域的较量。具体来讲,即武器代表的硬实力和思想代表的软实力。渲染敌国内部矛盾问题、丑化敌国领导人、煽动民众质疑敌国政权合法性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争的常用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实现都必须以媒体作为中介。伊拉克战争也不例外。

“‘嵌入式报道’是一种战时新闻控制手段,它是由随军记者发展而来的,将新闻记者嵌入在军队中,同吃同住,采访活动要在军方人员陪同下进行,采访稿件要经过有关机构审核后才可以发表,实质上是一种更加严格的新闻控制。”相较于对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联军对新闻报道的“封”、“堵”,“嵌入式”的报道在将记者“嵌入”军队时就已经强化了对新闻报道的操纵与掌握。以美军为例,战争中美军对国际媒体“大度”敞开营门,公开地给予同美国媒体一样的机会,实际上是通过加强对媒体报道的尺度、内容的控制以正面塑造美军的强大与良好形象,一定程度上起到抚平国际反对舆论、防止媒体通过其他渠道挖掘不利于美国利益的新闻、进而掌握国际舆论的作用。

(二)、“嵌入式”报道与舆论包装

“嵌入式”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对诱导全球舆论、抚平世界反战声浪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其实际实施过程是以军方和政府为主导的,通俗而言即新闻报道只会且只能向外界传递军方和政府想传递的信息。以美军为例,如“2003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转播了半岛电视台播出的战死美国士兵和5名被俘美国士兵的画面,就及时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明确警告,随后美国主要的电视台都没有再播放这些画面。”其次,美军向记者张开“怀抱”,也不是所有记者都可以自由地深入到美军的各种行动之中。如代表阿拉伯世界的半岛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肯定不会被美军如同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的记者一样对待,不会让他们同美军信任的记者一样到第一线战场,只能在美军放心的地方采访到一些不算核心的新闻,不可能接触到美军的误杀、虐囚等爆料性新闻。”甚至战争爆发前期,香港凤凰卫视两名中国记者就因报道对美不利的相关新闻被取消随军资格。

参考文献

[1]美结束伊战对中东影响力将削弱 伊前景不乐观.中国新闻网.2011-12-15.

[2]伊拉克战争十年:无人获胜的战争.深港在线.2013-03-20.

[3]布什点名指责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是“邪恶轴心”.新浪新闻中心.2002-01-30.

[4][美]约翰•卡瓦纳、杰瑞•曼德尔.全球经济突围: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M].童小溪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12.

论文作者:杜祥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正义”的掠夺——霸权阴影下的伊拉克战争论文_杜祥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