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是通过各种要素(人力要素、物质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实现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方式下,要素的利用效率较低,因而只有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充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原指农业生产中,通过对土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要素,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单产量,由此使有限的土地产量增加,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对土地集中大量投入其它要素,增加其产出能力,相对地来说起到了节约土地的效果,克服了土地稀缺性对农业产量增加的制约,集约这一概念拓宽到其它产业以至整个经济领域,其内涵是类似的,也就是说,经济要以短缺生产要素的节约、有效利用为前提,实现增长,注重规模效益、技术效益以及丰富要素的利用,克服经济增长过程中“瓶颈”要素对增长的束缚,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在国际上也是较高的,但在增长的过程中,矛盾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仍旧是延续几十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差,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据测算,近年来,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7%,而同期日本为55%,美国47.75%,从1984—1994年,我国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为0.55,比较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从1980年的25.2%下降到1994年的10.2%,下降了59.5%,产值利税率由22.65%下降到9.61%,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种依靠资源大量投入支持的高速增长局面,与我国物质资源、资金短缺的国情不适应,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也与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不相符,因此客观上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节约型、效益型的集约方式转变。

一、我国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资源供给一定的前提下,关键是处理好资源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以长补短,发挥优势,通过丰富要素的集中大规模投入和对稀缺要素的节约利用,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一国的资源状况决定其经济增长方式的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绝大多数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极为突出,人均耕地占世界水平的1/3,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80位,铁矿、能源等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制约作用的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2,而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人口规模大且人口处成年型人口结构,劳动力参与率高,劳动人口增长迅猛,据估算,90年代每年以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鉴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的集约增长除了节约自然资源外,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采用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

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强调人力的开发、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宏观上以发展适合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把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科学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发挥人力与技术力的作用,更好地用人力和技术替代物质生产要素,更节约地利用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微观上,应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资源短缺的限制,才能更好发挥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及结构优化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传统增长方式下人力配置和利用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一样实行计划配置,这种配置以实现社会目标为目的,忽视经济增长对人力需求和容纳的能力,造成人力的过度配置,由此导致社会缺乏竞争和效率,使企业无动力,个人没有积极性,技术创新少。而且,在这种配置方式下,资源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和扭曲,价格机制失去调节作用,经济增长通过拼资源的方式来实现,整个经济缺乏集约经营的动力和要求。因此,计划体制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表面上的全部利用,而实际上的闲置和浪费。

在传统增长方式下,人力资源不仅总量上配置失衡,而且结构上也不合理。农业产量增长与农业劳动力增加无任何必然联系,农业中的自然就业方式,使农业中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其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工业部门在城镇就业的压力下,实行全面就业,造成企业富余人员严重,不仅使劳动力的工时利用率低,而且使劳动力的管理成本和产品的人工成本上升,工业自身积累能力下降,使规模经济成为许多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第三产业由于被视为不创价值而遭冷落,产值和劳动力配置都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转移受阻,劳动力滞存在一、二产业,劳动力利用率难以提高,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失衡,影响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利用,影响了经济的更快增长。

三、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增长关键是劳动力效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能否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主要在于人力的配置和利用,以及配置效率的提高、利用程度的上升。这必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实力的增强;反过来,增长方式的转变,物质资源的节约利用,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又会促进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当前发挥人力优势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快向市场体制过渡,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人力利用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个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发挥的利益机制;形成有利于劳动力竞争,自主择业的劳动力优化配置机制。如果没有这些机制的形成,人力资源整体上难以实现优化配置,规模效益也会由于缺乏人力要素的有效利用不能实现,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资源节约、集约经营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形成。

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资源的节约、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以及规模效益的产生,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是不可能的。

再次,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克服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刚性化、低度化问题,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形成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态势。我国各产业产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二、一、三,劳动力分布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二三,与国际相比,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很大。劳动力大量滞留于第一产业,表明我国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低度化),同时又不能随产业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劳动力产业转移的刚性化。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解决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第三产业人均所需资本较少,单位资金的利税高,劳动密集程度高,是吸收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富余人员的好场所,所以要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结构优化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

标签:;  ;  ;  ;  ;  ;  ;  ;  ;  ;  ;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