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多期相扫描诊断肾细胞癌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许健1,邹金钊2

(1高邮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江苏 高邮 225600)

(2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多期相扫描用于诊断肾细胞癌及对肾细胞癌分期的准确率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9例行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的肾细胞癌影像资料,并根据TNM分期对肿瘤进行分期,CT扫描结果与手术诊断以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9例肾细胞癌患者经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并肿瘤分期,T期分期以及N期分期中,有55例患者肿瘤分期的CT扫描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剩下的4例1例T1b期患者和2例T2b期患者及1例N0期患者肿瘤分期过高,CT诊断3例为T3a期,1例为N1期),表明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的整体准确度为93.2%;59例患者肿瘤M期分期CT扫描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整体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对患者进行术前多期相扫描,能够准确分析肾细胞癌以及TNM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肾细胞癌;TNM分期;64排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120-03

肾细胞癌是较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迅速进展,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该疾病治疗上得到了应用[1],因此,术前的肾细胞肿瘤进行TNM准确分类的详细影像资料对手术的顺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亦可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预后信息。采用多种成像技术对肾细胞癌进行准确分期,其主要目的在于对肿瘤定性与定位、范围及邻近的组织是否浸润进行全面且为充分评价,对肿瘤在肾静脉、下腔静脉中是否存在及其范围进行准确预测,了解肿瘤对淋巴结、远隔组织和器官是否转移 [2]。

近年来,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对各种疾病诊断中得到了深入的进展,由于其精确度较高,能够用来对肿瘤扩散进行有效评价。这种具有三维诊断技术方式,使得更加易于的构建多平面图像,并能够将肾细胞癌分期的能力得到拓展[3-4]。本研究主要探寻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用于诊断肾细胞癌并对肾细胞癌分期的准确度及其应用价值,总结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搜集全部均行64排螺旋CT多期相扫描59例肾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患者平均年龄(49.21±5.26)岁,包括48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临床症状:腰部不适29例,腰痛25例,体重减轻4例,血尿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其最终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肾细胞癌。

1.2 方法

59例患者螺旋CT扫描具体参数:120KV,220MAS,扫描螺距为1.0,获得原始横断位图像后,常规层面5mm,层面间距5mm,以1mm薄层图像无间隔重建,扫描结束后行多平面重建。平扫扫描范围以患者颈根部为上界,下界至肾脏结束,经肘静脉高压注射注碘海醇100ml,注射速率3ml/s,皮质动脉期为注药后30秒,实质静脉期注药后90秒,排泄期于注射之后的4分钟开始。所有期相扫描皆从头侧向尾侧方向扫描;在皮质期和实质期,从隔膜开始至耻骨联合下缘;排泄期从隔膜开始至肾脏下极。

1.3 评价图像法

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对患者病史有所了解、且不了解其病理学检查结果和手术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59例患者的CT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独立阅片,严格按照2010AJCC第7版TNM分期系统进行肿瘤分期,具体评定标准为:T1期:肿瘤局限于肾脏,肿瘤最大径≤7厘米(T1a期,肿瘤最大径≤4厘米,T1b期,4厘米<肿瘤最大径≤7厘米);T2期:肿瘤局限于肾脏,肿瘤最大径>7厘米(T2a期,7厘米<肿瘤最大径≤10厘米;T2b期,肿瘤最大径>10厘米);T3期:肿瘤侵及大静脉或肾周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未侵及同侧肾上腺(T3a期:肿瘤侵及肾静脉或肾周脂肪,但未超过肾周筋膜;T3b期:肿瘤侵及膈下的下腔静脉;T3c期:肿瘤侵及膈上的下腔静脉);T4期:肿瘤侵及肾周筋膜,包括侵及同侧肾上腺。N0期: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期:区域淋巴结转移。M0期:肿瘤细胞没有向体内其它器官或者组织进行远处转移;M1期:肿瘤细胞向体内其它器官或者组织进行远处转移。当分析结果不一致时,则另请更高资深影像专家共同阅片,最后达成共同意见,确定其分析结果。

1.4 指标观察

按照2010AJCC第7版TNM分期系统对肿瘤进行分期,对患者手术诊断结果、螺旋CT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进行记录,主要包括肿瘤影像表现,对肿瘤左右径、前后径以及上下径进行测量。对比所有患者的手术诊断结果、螺旋CT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结果

2.1 手术诊断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的59例患者均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有29例患者的肿瘤位置在右肾,有30例患者的肿瘤位置在左肾,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分型结果为:51例为透明细胞癌,3例为嫌色细胞癌,4例为乳头状细胞癌,还有1例为集合管细胞癌,肿瘤大小范围1.6~11.2厘米之间,肿瘤平均直径为(5.98±1.24)厘米。

2.2 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对比

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9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按照TNM分类系统对肿瘤进行分期之后得知,在T期分期、N期分期中,有55例患者的肿瘤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符合率为93%,还有1例T1b期患者和2例T2b期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误判断为T3a期;1例N0期患者误判断为N1期。在M期分期中,所有患者的肿瘤分期结果均完全吻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整体准确率为100%。具体结果见表。

表 64排螺旋CT扫描与手术诊断肿瘤分期对比

3.讨论

3.1 肾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

肾细胞癌病理上主要有五种亚型:透明细胞癌(占70%)、乳头状细胞癌(占10%~20%)、嫌色细胞癌(占5%~10%)、集合管癌(占1%)和未分类癌(罕见),临床上,肾透明细胞癌是最为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与肝癌强化方式相仿,呈速升速降型,肾透明细胞癌的血供较丰富,皮质期肿瘤的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程度类似于肾皮质,坏死部分不强化,并于实质期迅速降低[5],本组46例透明细胞癌都符合以上强化方式,结果表明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用于鉴别透明细胞肾癌与非透明细胞肾癌准确率较高,占90.2%,在此引起注意的是对表现出非典型透明细胞肾癌强化方式的病灶,也不能盲目排除透明细胞肾癌;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强化方式不同,其呈少血供,肿瘤实性部分于皮质期强化程度较低,明显低于肾皮质,其后有增高趋势,呈缓慢升高型,本组3例为嫌色细胞癌,4例为乳头状细胞癌,符合缓慢升高型强化方式。肾细胞癌易累及肾窦,导致集合系统破坏,注意与肾盂肿瘤相鉴别,肾细胞癌突破肾包膜致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消失,亦致肾周筋膜增厚,进而侵犯临近组织器官,肾静脉及腔静脉内癌栓形成,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部位转移。

3.2 肾细胞癌螺旋CT多期扫描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肾脏位于腹膜后隙内,其从内向外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6],其中脂肪囊和肾筋膜是否被肿瘤侵犯在T分期中尤为重要;TNM肿瘤分期系统中,T分期是用来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预后进行预测的一种重要指标,T分期取决于肿瘤大小、肿瘤扩散范围、静脉浸犯程度[7]。采用螺旋CT对肾细胞癌行T期分期中的困难之处在在于对肿瘤是否已经扩散到肾周脂肪囊,如果肾周脂肪囊受累,T分期至少为T3a期,如何准确判定肿瘤是否受犯肾周脂肪囊且有较大的难度。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有局限于肾包膜内的48例肿瘤被准确的扫描出来,其扫描准确率高达100%,有1例T1期和2例T2b期患者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的肿瘤分期,在这些具有较高肿瘤分期的患者中,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内见絮状和/或条状密度影,而在病理上并不都是因为肿瘤浸润造成的,患者以往可能存在有肾周组织出血以及炎症与水肿有关,相关研究显示,出现明确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小结节影则诊断肾周脂肪囊侵犯特异性高,64排螺旋CT对肾脂肪囊密度增高检出率较高,但特异性有所下降,这是我们现实工作中诊断困难之处。在手术前对患者下腔静脉、肾静脉内部的癌栓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术中肿瘤栓塞风险性。将造影剂注入之后,64排螺旋CT判断肿瘤是否浸入静脉的各个标准中,特异性最高的标准为静脉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本研究中的4例肿瘤浸入患者均经过64排螺旋CT扫描检出,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肿瘤患者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我们一般认为淋巴结转移,本例淋巴结直径在1.1厘米,致使患者的N分期过高,误为N1期,出现了此假阳性征象,这主要可能炎症或反应性增生造成的。64排螺旋CT能够将肿瘤和毗邻器官之间的存在的相关性在多个方向和多个平面显示出来,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诊断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为准确、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对比患者的64 排螺旋CT扫描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得知,在T期分期、N期分期中,有55例患者的肿瘤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符合率为93.2%;在患者的M期分期中,所有患者的肿瘤分期结果均完全吻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整体准确率为100%。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图像密度分辨力高,术前对患者进行多期相扫描,能够准确分析肾细胞癌以及TNM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等.肾细胞癌螺旋CT征象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间关系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39(4):394-398.

[2]张志林,宋晓,汤建华,等.64排螺旋CT在老年肾细胞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04-2406.

[3]张建伟.螺旋CT多期增强及MPR技术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4,32(23):4824-4826.

[4]张志林,宋晓,汤建华等.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特征[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7):82-85.

[5]白人驹,等.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5-459.

[6]柏树令,等.主编.系统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164.

[7]杨桑杰草,吴军,周俊林,等.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结果与病理的对比研究[J].甘肃科技,2016,32(21):89-90,30.

论文作者:许健1,邹金钊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6

标签:;  ;  ;  ;  ;  ;  ;  ;  

64排螺旋CT多期相扫描诊断肾细胞癌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许健1,邹金钊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