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_文学论文

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_文学论文

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读写结合:前写作状态

写作教改必须专注以下事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一学就是将近十年,高考时却佳作寥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往往把指导写作的重点放在“找米下锅”上,以为只要找到了米,即可炊成香喷喷的饭,但这忽视了一个大前提——“巧妇”的存在。如果没有“巧妇”,我们找到了米后也可能把饭烧煳了!“巧妇”之巧,就是写作自身的规律、方法和技巧。陆游讲“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功夫既在诗外,也在诗内。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因为我们深信阅读是一种最深刻的生命化妆,读是写的基础,读为写积累了素材。《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老杜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读得好未必就能写得好。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读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写是运用、创造语言,读和写是两码事。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感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心中有许多话要说,拿起笔来就是无从下手”。我们强调读写结合固然不错,但将此观点无限延长以后,写就成了读的附庸,淹没了其自身的规律,从而导致了我们写作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对写作本身缺乏研究,从而使写作指导成为一种“前写作状态”的指导,即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教学生可以怎么做(可能性),而不是具体做的方法(操作性)。换言之,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前写作”意识,如同我们教他们如何游泳,却不让他们下水,双方都还未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如果从“选材——构思——表达——修改”写作环节来论,我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选材——构思”上,对“表达”的指导最为薄弱,而这对于写作本身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鉴于此,我们在读写结合之外,还想到了读写分离。

二、读写分离:现写作状态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是从“物——意——文”的两重关系考虑写作行为的。“物——意”可以称之为前写作状态,“意——文”才是现写作状态。而这一过程因为我们强调读写结合被忽略了。《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我们在强调读写结合的基础上,也要强调读写分离。

读写分离,即考虑到读和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要对它们各自的规律、方法、技巧作专门的研究与探讨。当然,从外在目的看,读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很好的读就不能很好地写,反之亦然;从内在目的看,它们又相去甚远,未必要等到读了才能写,也未必写了才能读。我们千万不能认定了读写结合而不敢动笔,因为究竟要读到什么程度才能写,谁也拿不准;但也不能硬盯着读写分离而胡乱操笔,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强调的是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读写分离,是要关注“写”本身,研究“文”本身,如同经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后,到了“手中之竹”,也该考虑一下如何握笔运笔,如何用气用力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写作首先是一门技术,比如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谋篇布局,怎样提炼修辞等,这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人,尤为重要。然后才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成败是指这些技术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简言之,也就是一个形式如何装贮内容的问题,是一个用“文”承载“意”的现写作状态,转向探索“文”本身、“写”本身的真写作状态。

三、“四炼”之法:真写作状态

“四炼”之法,说它是真写作状态,主要是指它把“物——意——文”之“文”独立出来研究与实践,不再是做“准备活动”的前写作状态,也不再是跳下水去“体验水温”的现写作状态,而是“现场竞技”了!“文”之作也,我在9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四炼”作文教学法,即炼字、炼句、炼意、炼篇,使40余名学生公开发表文章100多篇,所教学生写作兴趣异常浓厚。此处作一介绍,愿与广大同行共勉之。

为何要“炼”呢?我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语言自卑现象,他们总是说“我的语言干巴巴的,没有特色”这一类话。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原因,他们把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混淆起来了。举例来说,《聊斋志异·绿衣女》最后绿衣女还身为绿蜂与书生告别时,并没有用“我爱你”、“我离不开你”这类毫无特色的、自动化的日常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身体蘸着墨汁在纸上“爬写”了一个大大的“谢”字,这是多么美的、陌生化的文学语言啊!“凡物之美也,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己畦文集·集唐诗序》)由此,我们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要一想到就写,就一五一十地如实道来,而要善于从日常语言中提炼文学语言,并用它准确生动地传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1.炼字。

字(词)是作文的基本材料,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厦的质量。从思维的角度看,人类理解世界也是从混沌逐步走向清晰的,是通过对字(词)的朦胧感觉逐步走向对句篇的逻辑判断的。从写作本身来看,我们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字(词)来传情达意。譬如我们可以捕捉一些关键字(词),列成提纲,这样可以把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觉巧妙地形成“诗一样的文字”,此法非常适用于初学者,也是写作的必由之路。韩少功《马桥词典》是铁证。如王勇同学写了一篇文章给我看,题目是《考试序曲》,主要讲校园内考试作弊的事情,我与他商量,将题目改成《考试漫画》,他感到十分满意,因为这样一来,主题就变得积极向上了。写作兴趣小组的学生适逢教师节,想给教师献词,构思时我提醒他们就抓三个词“选择——奉献——远航”,围绕其展开,结果学生写得顺手顺心。

关于“炼字”的典故,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如“一字师”(齐己、郑谷)、“推敲”(贾岛、韩愈)、“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洪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也频频提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矣”。正所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的深层合理性在于贴近文学本身,贴近存在本身。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称其为“存在编码”,我们在此处将其看作是一种近距离的写作方法。

“炼字”作为写作创造活动的起步阶段,可以先写一些字或词。这些“存在编码”事实上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一些零星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可以变得非常清晰,具有一种自然的真实和不经意的深刻,这就需要我们提炼。从方法上看,要做到陌生化,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如昆德拉举例说“傻”字,一般女性自称办事不力多用“我真傻”,而绝不用“我真笨”、“我好呆”,这个“傻”字就是许多女性的智慧结晶,是经过生活的提炼的。由此我想到祥林嫂在失去阿毛之初仍用“我真傻”,其时还未对生活完全绝望,而雪地里快要冻死的祥林嫂是绝对不会再说“我真傻”的。从形式上看,可以借鉴古典文学中的做法,如对对子,包括对字、对词、对句。“(甲)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道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对对子可测试应试者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丰富;(丁)对对子可以测试应试者思想之条理。”(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从效应上看,“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梁启超)。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也颇具代表性:“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很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时候还不很多。”(朱光潜《诗论·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夏承焘先生欣赏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的韵脚,认为此韵读来声调急促且令人牙齿瑟瑟发抖,准确地传达出词人当时的心境。从表达上看,主要是构思阶段的“炼字”,具体表达时也不能过分束缚自己,否则有太多的约束,迈不开步子,写得很苦。

2.炼句。

任何文章皆立足于一个价值判断,相当于英文写作中的Topic sentence(主题句)。炼句,就是要提炼出这个判断,它是文章展开的核心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结构清晰。美国母语教学论中提出了一种能帮助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理论——清楚表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作文最关键的是明确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当目标明确后,再明确读者对象,即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这样,写作者只需面对理想中的读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就够了,文章自然能写好。正因为这样,这种理论还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好是让学生读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目标最明确,读者对象也容易确定。(张良田《美国作文教学一瞥》)这种训练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是空乏的,“炼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明确了“炼句”的目的后,下面就是“千锤万凿出深山”了。如做《习惯》这篇文章时,我提醒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依次炼出了三个Topic sentence:(1)习惯可以分成好坏两个方面,好习惯与坏习惯是辩证统一的;(2)习惯决定命运;(3)决定你命运的是你的习惯中的好的因素或坏的因素,即核心因素。坏习惯也可能成功,因为它里面有好的因素。一般认为科学知识具有球状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知识外层、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提炼出来的这三个句子,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由外向里的结构,智慧是逐层加深的,最后一句才能算出彩了,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知识内核。

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炼句时,教师要做示范,有时要写下水作文。欧阳修提炼“驿马毙犬于道”是有名的例子。我在要求学生写迎接澳门回归的感想时,学生感觉没有写香港回归那样的激情,我就把自己在香港回归之际写的文章给他们看,结果大家热情很高,佳作迭现。这里分别摘录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作文的开头一段,尤其要注意题目,以观炼句:

从回归线上起跑

让我们先张开双臂,拥抱漂泊了百年的天涯游子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握着香港这个淘气的孩子的手,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站在高山之巅,纵情歌唱——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九九七年,中华儿女心中的歌永远唱不完!

真情归一

学生 葛成彦

新世纪的曙光透窗而亮,四百年飘泊离散的“游子”澳门将扬帆归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四百年的屈辱辛酸,四百年的追求渴望,四百年的坎坷曲折,四百年的奋斗牺牲。China,不再是不堪一击的瓷器;中国已岿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如果,如果说不是这样,澳门,回家的路有多远,有多长?

3.炼意。

炼字、炼句,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注意到,但对于炼意、炼篇是很忽视的,甚至是盲视的。然而这却是作文——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重要特征。炼意,一是提炼意象。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而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作家(者)在写作时,并不是想到了就可以写,在文章中把自己想到的一下子全部倾吐出来,还要想这样写好不好,对不对,美不美,新不新,即对“意”本身要进行“炼”。他要寻找或创造一个意象来作为“代言人”,通过这个意象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要说的话暗示出来。因此,他的思维路线是“个别——一般——个别”,即先从日常生活的个别现象中获得了较为一般的某种感受,但并未直接表达,而是再进一步向前思考,找到一个个别的意象来把自己的感受曲折地传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非常类似于雕塑。鲁迅在《祝福》最后描写雪地里的祥林嫂,就是一幅惨绝人寰的雕塑,而没有直述封建社会残酷迫害中国女性的主题。二是提炼意蕴。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就愈好。”当然,这种隐蔽是有度的,无限的隐蔽等于故弄玄虚,它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朦胧的明朗之张力结构。正如李清照所言:“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因此,文学的意(蕴)与哲学的意(义)有着明显的主流区别:一个形象,一个抽象;一个求美,一个求真;一个多样,一个统一;一个含蓄,一个明朗;一个合情,一个合理;一个遵循“个别——一般”的思维模式,一个遵循“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炼意时要注意区分,否则在作文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文章变成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说教。下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原稿与修改稿的区别就在“炼意”的方向不同,前者是简单的知识中转,后者却变成巧妙的艺术传达;前者人人可为,后者匠心独运。

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欧美开始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现在,可以这么说: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地球的破坏。人们对地球的攻击带来的后果是毁灭了我们这仅有的一个地球,仅有的一个家园。

人类的破坏带来了哪些恶果呢?

一、大气污染。人类最近的一个世纪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70%,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55亿吨。世界人口中约有一半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每天平均有800人因吸收污染的空气而死亡。全球约有4亿辆汽车每年将大约18.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有10亿多人口生活在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的超标环境中。

二、水污染。地球水资源为13.5亿立方千米,其中96.5%是海水,因此人类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各国每年工业用水超过600立方千米,灌溉农田用水达3000-4000立方千米。其中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制品污染的水不少于上述用水总和的1/3,全世界有12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三、人口增长速度过快。1800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20亿,1964年达30亿,1990年达5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近60亿。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1亿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人类人口数可能会达到100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已赶超人口增长速度。

四、温室效应。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等增加了20倍。气候专家预计,到2025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到2050年将上升1.5-4.5℃。在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10-15厘米,预计在未来的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干旱、洪水、风暴将频频发生。

除此之外,在这宏大的地球上还有着许多问题,如土地沙化、海洋生态危机、物种濒危、臭氧层破坏等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慎重!慎重!

修改稿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

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儿子们深深地感激他们的母亲,于是,天空将自己倒映在海洋中,将母亲的水衣变成了蓝色;陆地长出花草树木,造出青山绿水,让母亲的草帽更加漂亮。母亲开心极了,她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天空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让你翱翔蓝天。”

海洋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带你漂游世界。”

陆地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被你踩在脚下。”

人类很激动,他想为哥哥和母亲做点什么,可大家对他说:“你还小,你的一切都由我们来吧。”就这样,过了许多年。

终于有一天,人类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再满足别人给予的一切,他不再甘心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利用母亲给予他的智慧与创造力,拼命地强大自己。为了强大,他向天空排放有害物,使大气出现空洞;他将海洋严重污染,发生大片赤潮;他又使陆地水土流失,变得千沟万壑。

母亲伤心极了,不是因为她的蓝色水衣变成了黑色,不是因为她的草帽变成了褐色,也不是因为她的淡伞变成了碎片,而是因为人类为了自己,竟将矛头指向自己的亲兄弟。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人类残酷地刺破天空,击穿海洋,炸碎陆地,又将矛头指向母亲。存放核废料的深井,像针一样刺破了母亲的心。母亲变得体弱多病起来,她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

天空、海洋、陆地终于愤怒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发起了报复。面对着惊恐万分的人类,他们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母亲,为了母亲,我们只好将你毁灭。”说完,海啸、冰雹、地震,便向人类袭来……受伤的人类奄奄一息,母亲把他抱在怀里,老泪纵横,三位哥哥也泣不成声,他们把人类抬回那个温暖的家中。人类再也坚持不住:“母亲,哥哥,我对不起你们……”

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蔚蓝色的水衣……

4.炼篇。

炼篇,主要是一个形式美感问题,有点类似于美术的构图,即手下有了许多兵,还有一个排兵布阵的问题,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很好的“炼篇”的例子。通俗点讲,炼篇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作家在这方面要巧夺天工,以此区别于科学家。关于形式,我们认为内容决定形式,似乎有了内容,形式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其实不然。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谜。”20世纪的西方文论形式主义是其主流,影响最大的要数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我们中的不少人因为怕被戴上形式主义的大帽子,结果使自己变成了形式盲。其实形式之学也颇有用处,如我发现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是矛盾的,因为太阳已经落下去了,登得再高也很难见其真面貌了!这似乎是一个形式悖论,不值得称道。后来我读到郁贤皓教授的考证文章得知,白日所依之山乃中条山,此山位于鹳雀楼的东南方向。如此一来,首句当是写日出,而非日落。其二,我发现被人们一直称颂的后两句,也带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缺陷:为了达到欲穷千里的目的,仅仅更上层楼,是不对的。因为依此逻辑,望远镜、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都没有必要出现。这是不考虑文化背景,忽略形式美而导致的错读、误读。

从“炼篇”的角度再看上述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原稿采用了平行结构,修改稿则是一步一重天;原稿语言虽然也较熨帖,但只是小巧而已,修改稿则是大巧若拙,读来极富冲击力。由此观之,“四炼”之中最核心的应是“炼篇”。

综上所述,“四炼”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阶段重点练习,不同水平的学生亦可采用不同的“炼”的级别,渐次以一篇文章练习全程提炼。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典故,看似炼字,实是炼句。看是炼句,实是炼意。这足以证明它们水乳交融,同态互补。当然,“四炼”之法本身也还是需要“炼”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在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当文学家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朱光潜《谈美书简》)

标签:;  ;  ;  ;  

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