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外包_服务创新论文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外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9-20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7)10-0001-08

一、引言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了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国政府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受到环境资源和结构不合理的严重制约、社会问题矛盾尖锐。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演变历史及其演变规律做了大量的研究。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ck)在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若干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移动的规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在1960年通过对51个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统计数据的计算,得到有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工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一组标准值。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在钱纳里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科学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而服务业缓慢上升;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可见,经济学家评价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据了两项指标:一是该产业所提供的就业量在全社会就业总量中的比率,二是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有的研究启示我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结构应得到调整,产业中心应从物质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会不断增加,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也会不断增加。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看,我国的三次产业还处于欠发达阶段,结构还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1)经济发展高消耗。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0.94万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能源达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5%;钢材消费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造成这种高消耗的重要原因是工业增长过快,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过快。(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很低,占2%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低于30%;第三产业比重高于70%”。而我国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11.8%,第二产业比重48.7%,第三产业比重39.5%,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第三产业仅占GDP的40%左右,是明显偏低了。另外,从就业率来看,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在10%以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在30%和70%左右,而我国2005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8%、23.8%和31.4%,服务业就业率仅30%多,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大部分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特长还未显现出来。所以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特别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发展。(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从2001年到200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由14.15:45.15:40.7调整到11.8:48.7:39.5,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性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衡量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粗放性增长方式,应当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的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途径,是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然而,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率仅占30%,服务业的贡献率一直在40%左右举步不前,服务业没有找到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转移席卷全球,国际服务外包成为新的、重要的经济推动因素。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研究及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服务外包的发展及影响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本来自身执行的非核心服务生产职能,以商业的形式发包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过程。服务外包一个最直接的动因便是利用其他企业拥有的丰富和优质资源,以资源的互补和配置为自身的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服务外包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服务外包按承包方的境内外地域分,包括域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又称国际服务外包);按服务内容分,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 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ITO是由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系统,外包的业务通常包括数据转换、数据库管理、用户帮助、内容开发、应用开发、系统管理、主框架、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等。而BPO是关于企业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活动,BPO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咨询服务、财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医疗服务、客户服务、销售服务、网络服务、资产管理服务、销售及研发等领域[1]。BPO按其简繁程度,可分为5个层次:一是后勤办公业务,如数据输入和转化、文件管理等;二是顾客服务,如呼叫中心、在线顾客服务、远程营销等;三是普通公司业务,如金融、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信息技术服务等;四是知识服务和决策分析,如研究咨询、顾客分析、证券分析、保险索赔、风险管理等;五是研究开发,如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新产品和新工艺设计等。[2] 现代服务外包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概念,它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务外包所涉及领域看,这些服务都是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具有知识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业、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则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与以往制造业转移不同,在新一轮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价值链上的服务职能不断转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利用国际服务外包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率。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呈现了以下趋势:①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宽。随着网络技术、高速数据网络方面的进展,外包范围从信息技术外包扩大到业务流程外包。②对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外包服务层次越高,所需技能和知识水平越高,风险越大,其附加值和回报也就越高。目前IT和金融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外包的主导,致使对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要求提高。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球项目外包市场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美国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约占2/3,其次是欧洲、日本,约占1/3,承接最多的地区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墨西哥、东欧分别是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外包中心[2]。

国际服务外包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途径。由于它把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所以说它是推动经济活动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1)提升产业结构。国际外包服务知识承载度高、附加值大的特性,致使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了产业结构。随着发展中国家服务提供者能力的改善和发达国家企业对服务业外包潜力和经济效益的认可,技能的提升和外包的技术内涵将持续拓展,这种趋势肯定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带来高收益。制造业一般增值幅度2%至5%、最高不超过15%,而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100%。

(3)创造就业。世界银行认为,如果外包服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可以使商务成本降低30-40%,则发达国家的1-5%的就业岗位将转向承接外包服务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以显著地创造就业。

(4)提高技术水平。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服务外包最主要的发包方,由于它们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生产者和拥有者,从而在在外包过程中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另外国际服务外包几乎涉及所有的部门,所以影响面广,知识与技术能够迅速转移到经济的所有部门,这给承包方的技术进步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比如IT服务和IT相关服务的外包,使得承包方的所有部门受益。所以说国际服务外包所带动的技术在国际间的直接或间接流动会产生技术的乘数效应,构成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5)减轻环境负荷。有数据显示,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从“环境负荷=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环境负荷(I=PAT)”公式看,若要使环境负荷不增加或减少,在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必须减少“单位GDP的环境负荷”。正是因为国际服务外包是凝聚知识和技术的活动,它在控制环境污染和使用资源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制造业,其“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小,所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能减轻环境负荷。

(6)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出现,使得资本、劳动力、知识与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要素构成,使得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提高发展质量就是要在发展中集中体现结构升级和功能升级,解决好城市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对国际服务外包的分析看,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缓解了承包方在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了发展质量。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与创新的涵义[3]

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KISA)是指“在制造业或服务业中,企业和公共部门所从事的服务活动的提供和集成,它们可以与制造的产品相结合,也可以是单独的服务活动。”KISA包括私营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者所开展的活动以及组织内部产生的服务,比如政府资助的研发机构提供的服务,行业协会等其它类型的组织提供的各种服务。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KISA)没有构成一个独立部门,但它存在于所有产业。大多数组织都在利用知识密集活动,这些服务活动是由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的,组织需要在内部建立它们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以便能够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知识。

知识密集型服务分为更新性知识密集型服务、常规性知识密集型服务、遵法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以及网络知识密集型服务四种类型,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典型领域包括:研发、管理咨询、信息通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服务、法律服务(包括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服务)、与会计、金融和营销相关的服务活动等。

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提供方式:①由组织外部提供;②由公共或半公共研究和技术组织提供(行业协会不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对政府研究机构的依赖也是与行业有关);③由组织内部提供;④由企业网络提供。OECD认为,许多企业在多数时候靠自己内部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内部开发还是从外包购买是取决于许多因素的,比如企业的规模、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以及这项服务的性质,另外,是否利用外部的服务还取决于这类服务的供应情况。OECD通过案例研究发现,①战略性KISA是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控制服务,一般由组织内部提供;②支持或者改进现有过程的KISA可以外包给外部提供者;③提供解决方案或改进的KISA也常常又由外部提供。

最早关于创新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创新,最近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把创新的范围扩大到新的服务观念、(与客户)沟通的新方式和组织创新。与服务有关的创新是一种新的与以往不大相同的服务观念、与客户的互动渠道、提供服务系统或技术概念,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但最常见的是彼此结合的形式,它们可以带来更新的服务功能。可以说,服务创新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新的概念,会改变企业原来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而且对提供服务的组织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组织在结构上具有新的技术、人力或组织能力。

创新的范围扩大后,显示出它的多维性。随着创新日趋复杂,各种各样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和非技术技能)日益成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新产品、新方法和新服务需要借助于一系列不同的知识来实现。基于此,范·阿克等认为服务创新可分为:范式创新、供应商主导的创新、客户引发的创新、服务组织内部的创新和通过服务实现的创新。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是一个过程,需要利用多种技能,KISA能满足它的要求。因为在创新过程中,KISA通过各机构共同努力,用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影响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或抓住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使知识密集型服务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专业化服务有助于企业应对日趋复杂的技术、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演变的商业理念。就需求方而言,客户越来越追求完整的、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只是实物产品或服务。这类解决方案包括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的结合。因此,创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关系愈来愈紧密。OECD的实证研究表明,缺乏KISA意识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障碍。那些很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公司,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很差(通常是小公司的现象)。在那些资源较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使用频率较高(通常是大公司的现象)。

由于服务与产品日渐交融在一起,企业通过将服务融入出售的产品,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可以说,大多数创新不仅包含技术要素,还包含与服务有关的要素。知识密集型服务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几个重要的作用:

①它是创新的源泉——在发起和开展客户组织的创新活动中起到作用;

②它是创新的推动力、促进剂——在创新过程中支持组织;

③它是创新的载体——在创新组织、企业网络或者组织内部传递现有知识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创新环境。

当然,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对创新作用的发挥要取决于客户组织的能力:客户组织如何与服务供应商合作,如何坚持从该服务中学习,如何在整个组织中管理知识。

知识密集型服务有四种类型,以不同方式影响创新过程(如表1)。更新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与创新直接相关,典型的更新性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研发和战略管理。常规性知识密集型服务能帮助维持和改进组织内部的现有系统和活动,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质量认证、市场研究、服务和生产系统的维护。遵法性知识密集型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创新,包括会计服务、基本的法律服务、一些财务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有助于企业履行法律义务的服务。网络知识密集型服务为正式和非正式网络内部的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并且为网络成员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资源基础。

OECD研究表明,不管哪个部门的企业,其内部所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都与创新生命周期的阶段紧密相关。与研发相关的服务在创新的早期是很重要的,而那些与知识产权、商业化、营销和生产过程相关的服务往往是在创新生命周期的后期表现得更加重要。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利用的其他重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还有战略、企业发展、ICT(信息与通讯技术)工程、营销和金融相关的服务。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加强,大多数公司将更多的倾向于发展自身的能力。

(三)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主体,是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的;政府公共部门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扶持,政府起到营造环境的作用。OECD在对软件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利用政府服务的比例很低,有些可以忽略不计,最多也就达到13%。可见,公共部门提供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相对较弱。政府只是提供知识基础建设的承担者,企业才是直接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主体。

客户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客户是重要的学习伙伴,新知识经常是在公司和客户的互动中形成的,与客户建立的紧密互动被看作是保证企业竞争地位的战略性资产。如在软件产业中,软件产品的很多新理念来源于软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使得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业出现一类服务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创新的研发基础。在旅游和休闲产业中,创新日益以客户的需求为驱动。在资源型产业中,其战略重点正转向价值链的客户端,也即创新是以客户驱动为特征。

由于KISA对组织的创新活动变得非常重要,而且KISA的外部供应商的数量在增加,组织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内部能力和外部专长整合。这种整合以多种方式出现,包括:①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如雇佣一些专家来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形成一支多学科研究队伍,拓宽企业自身的知识面;充分利用企业员工与外部专家的合作。②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建立专门的商业机构来审视环境、开发新的专长和业务;收购可以带来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公司;建立与其它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合作和整合。③形成有效的网络和联系,如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紧密合作。④运用市场机制,如购买整合的产品与服务包,给公司带来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利用外包整合已有的内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等。

(四)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了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

“中国制造”是靠密集型劳动力赢得世界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向世界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中国服务”正成为趋势。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有:经济持续发展,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成本优势显著,高素质人才丰富,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综合优势为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开创了巨大空间。服务外包的出现,使得服务变得越来越具有研究性和技术密集性,它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先导性的作用。

因此,当前经济背景下,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我国抓住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机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消除技术和知识差距、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

四、关于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若干思考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服务离岸外移“为拥有恰当成本、技能和基础设施组合的国家提供了出口机会。”虽然全球市场的需求推动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在发展现代服务外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技术基础实施建设还需要完善、市场还不够规范、专业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部分服务外包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推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第一,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开展。现代服务外包涉及的领域有研发、管理咨询、信息通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服务、与会计、金融和营销相关的服务活动等,是凝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对承包方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国要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开展,提高外包服务的承包能力。具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1)加强支撑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先决条件是知识,特别是属于技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它们是开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重要保障。(2)刺激企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由于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重要性的意识,从而增大企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3)刺激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应。在政策制定中,应该保证有增长导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得到企业或政府公共部门的资金投入,激励企业进行内部的能力建设。(4)规范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给。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信息往往是不对称。政府应规范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给、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质量。(5)重视基于客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是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产生的,客户是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重要来源。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基于客户的创新。

第二,重视产业集群的形成,营造鼓励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集群发展已经成为由各种不同的企业、产业组织、教育和研发机构通过各种非正式联系构成的复杂网络,集群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行了有效的分工,推动研发活动的进行。2005年商务部开始实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在承接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成都、西安、上海、深圳、大连、北京、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济南已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些城市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上海浦东为例,已经陆续建立了张江软件出口、生物医药研发和金融后台服务示范基地、金桥研发设计服务示范基地,陆家嘴信息服务示范基地,以及外高桥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根据各省市的特点促成特色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使我国能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使得服务业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吸引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另外,在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要注重政策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的扶持等职能的发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增强服务产业集群的吸引力。

第三,完善人才培育体系的构建。外包服务是专业化的服务,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终都取决于承包方的人力资本优势。当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是我国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国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人才进入服务业领域外,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我国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育,比如2006年10月上海成立了首家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上海张江创新学院,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机构还不能满足企业在服务外包方面,特别是业务流程外包(BPO)方面人才的需求。如何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这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施人才工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育。借鉴国内外外包承接方的成功经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培育外包人才: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三是外包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服务外包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服务外包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企业新员工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第四,制定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我国自加入WTO之后,已经承诺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但我国政府部门大多在制造业领域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对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还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很多政策(如关于跨国并购的管制政策、项目外包的税收政策等),与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并不配套。2006年,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统计局和外汇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发展目标,大力支持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然而服务外包涉及的范畴大,与服务外包配套的政策就显得很少。从印度的发展表明,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并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人才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可以大大促进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鼓励性政策的制定,给予我国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相应政策的扶持。

标签:;  ;  ;  ;  ;  ;  ;  ;  ;  ;  ;  ;  ;  ;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外包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