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欧盟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1)01-0065-03
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欧盟迅速迈出了其东扩的步伐。从1991年至1996年,欧盟分别与中东欧10个国家签定了“欧洲协定”,确立了中东欧10国的联系国地位。1994年3月至1996年6月,10国分别提出正式入盟申请。1998年1月和2000年1月,欧盟分两批启动了同中东欧10国及塞浦路斯和马尔他等共12个联系国的正式入盟谈判。以此为背景,在过去10年中,在“欧洲协定”框架内,欧盟对中东欧国家提供了广泛的、多种形式的贸易优惠,使冷战时期受到欧盟严格贸易限制的中东欧国家在短短几年内一下跃居欧盟金字塔形贸易优惠模式的最顶端。由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接近,它们的加盟将成为欧盟调整新世纪对外经济政策和确立同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欧盟贸易优惠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
一、欧盟东扩的贸易效果对非、加、太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地区经济一体化会产生贸易创造、贸易转移、贸易扩大等诸多贸易效果。东西欧目前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外关税,但其最终目标是在21世纪初将中东欧国家纳入统一大市场并最终加入欧盟。在整个90年代,双方一体化进程已取得相当的进展。至1998年初,除少数农产品外,大约85%的商品由中东欧联系国输往欧盟已完全取消关税和配额限制,中东欧市场也已基本向欧盟开放,其贸易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由于贸易障碍的消除,双方贸易迅速扩大。从1990年至1998年,西欧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年均增长15%,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年均增长13%。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区外进口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5.3%上升到1998年的11.9%,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果,即实行贸易自由化后,由于东西欧双方从对方进口成本下降,创造出过去所不可能发生的新贸易。这一效果使欧盟和中东欧联系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更佳配置,在贸易增长的同时,将最终促成国民收入的提高。可以肯定,一旦中东欧国家在21世纪初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这一效果将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东西欧贸易自由化也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果,而受害最深的是那些以二战前的殖民体系为基础,战后与欧盟保持密切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家。根据1975年欧共体与非、加、太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洛美协定,欧盟一直单方面向这些前殖民地国家提供最优惠的贸易待遇。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它保证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欧盟进口市场一直保持近7%的份额。然而进入90年代,尽管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已从最初的46个增加到71个,但其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却从1985年的6.7%降至1999年的4.2%。1990年至1998年欧盟从除南非外的其他非洲国家的进口平均每年下降2%,其中1997年和1998年降幅分别高达9%和10%。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欧盟从中东欧进口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替代效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不妨把同期欧盟和美国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做一比较。1990年至1998年欧盟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96.60亿美元增加到96.77亿美元,仅增长0.2%,而同期美国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额46.63亿美元增加到63.36亿美元,增长37.65%。其原因之一是,参加洛美协定的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其中41个属于全世界最贫穷的50个国家之列,在90年代之前一直享有欧盟最大的贸易优惠,全部工业品和96%的农产品可免税进入欧共体市场。冷战的结束,为欧盟的东扩提供了机会,中东欧国家在贸易优惠上的超出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初的受害者。此外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能力差。从形式上看,它们与中东欧国家的出口结构并不冲突。1997年欧盟从中东欧的进口80.6%是工业制成品,而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对欧盟的出口则以初级产品为主。但近年来,发达国家进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较快,如欧盟矿产品的进口比重已从1990年的45.3%降至1998年的13.8%。扩大对欧盟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正是发展中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洛美协定的初衷之一。而面对来自中东欧国家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扩大对欧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努力受到抑制,并导致市场份额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欧盟东扩的需要与WTO规则,欧盟在世纪之交开始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将进入“后殖民体系”时期。原有延续殖民体系特征的合作形式将逐步被新的合作方式所取代。第四个洛美协定于2000年2月到期。经过18个月的紧张谈判,欧盟15国和71个非、加、太国家的代表于2000年2月2日至3日在布鲁塞尔达成了一项新的为期20年的伙伴协议,以取代于2月29日到期的第四个洛美协定。根据这项新的协议,现有的贸易优惠在2008年1月之前的准备期内将继续实施。在此期间,双方将就新的贸易安排举行谈判。由于WTO规则不允许在发展中国家间搞歧视性待遇,新的贸易安排将采取WTO规则所允许的地区经济合作形式,并在2008年之后开始实施,为期12年。而且,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现有贸易优惠的实际意义还将继续下降。进入21世纪,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困难。
二、欧盟东扩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90年代,非、加、太及拉美、中东发展中国家在西欧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同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却一枝独秀,市场份额与中东欧各国一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990年至1998年,亚洲国家在西欧各国进口中所占比重从10.0%上升到11.9%。其中日本所占份额从4.3%降至3.6%,而中国的份额则从0.8%上升到2%,年均增长16%,比中东欧国家的增速还高出3个百分点。亚洲其它国家的份额也从4.3%上升到5.9%。看上去欧盟的东扩对亚洲国家影响并不大。其实,这种局面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进入21世纪,一旦中东欧国家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将面临挑战。在90年代,亚洲国家在欧盟市场的突出表现,首先得益于亚洲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及在整个世界市场上份额的扩大。从1990年至1998年,亚洲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21.8%上升到24.5%,而其中日本的份额,从8.5%降至7.4%,可见亚洲份额的扩大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增长最快,从1.8%上升到3.5%。其次,欧盟对亚洲政策的转变在90年代抵消了一部分由于东扩而对亚洲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战后,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重点是其前殖民地国家,欧盟的前几次扩大,都把一些相关的前殖民地国家带进洛美协定,而与亚洲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基数却一直很小。1976年欧共体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只占其从区外进口的4.2%,而从洛美协定国的进口则占到6.7%。这显然与各自的竞争实力极不相称。冷战结束,欧盟在加紧东扩的同时,也开始重新确定其全球经济战略。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得以成为其新的战略重点。从1996年起两年一度的亚洲首脑会议标志着欧亚关系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促进了亚欧贸易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亚洲发展中国家不会受到欧盟东扩的影响。90年代亚欧贸易的发展是在较低起点上取得的,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政策背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一旦中东欧国家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其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随着欧盟东扩的完成,欧洲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它与届时可能出现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相呼应,将使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亚洲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亚洲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90年代中期以后,中东欧主要国家出口中,农产品和矿产品的比重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明显上升。1998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工业品出口均已占其出口的80%以上。而同年亚洲的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83%。中东欧国家融入欧盟市场后,将使亚洲发展中国家对欧出口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第三,中东欧国家的加盟,将使欧盟针对非成员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有所加强,而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为了完全融入欧盟统一大市场,中东欧国家正在加紧按照欧盟1995年6月发表的白皮书中有关统一市场的近300项立法建议对自己的法律法规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之在经济、社会、环境、卫生、安全等23个领域尽快达到进入欧盟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为实现四大自由流通扫除障碍。问题在于,其中许多标准也同样适用于非成员国,凡不符合标准者无法进入欧盟市场。由于中东欧国家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一旦入盟,他们将为了自身的利益,促使欧盟对非成员国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技术标准、商品流通与入关规定、卫生、安全标准等方面设置更高的门槛,反倾销措施也会随之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受害者。
当然,欧盟的东扩也将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机遇。届时,欧盟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交易成本将有所下降,原中东欧各国的国家贸易壁垒将被明确性、规范性与透明度水平更高的欧盟统一贸易政策所取代。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将明显提高,关税同盟的贸易扩大效果将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都会为区外国家提供更多贸易机会,而这些机会更青睐那些自身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
三、欧盟东扩与其对外援助地理方向的改变
欧盟及其15个成员国一直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援助资金的最大提供者。1997年,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外援助达303亿美元,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外援助总额的55.30%。但在过去10年中,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欧盟东扩的启动,欧盟对外援助的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是地理方向的变化。9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洛美协定国家一直是欧共体对外援助的主要受益者。1970年至1974年,在接受援助最多的15个国家中,非、加、太国家占有13席,而1997年只剩两席。1970年至1974年间,排在受援国家前两位的是两个亚洲国家——印度和孟加拉国,而1997年已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进入前15位。前15位中6席已被5个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所占据。非、加、太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占欧盟实际外援金额的比重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另一变化是外援指导思想的变化。冷战的结束与东扩进程的启动,成为欧盟重新构建其全球战略的基础,使其对外政策真正具有了全球化色彩。在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上,对较贫穷国家的考虑已退到次要地位,而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和巩固人权、自由、民主与法制已成为其对外援助的主要目标。援助的重点也从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向推进短期的政治改革。为此目标,面向中东欧国家的法尔(PHARE)项目和面向独联体国家的塔塞斯项目便应运而生。从1990年至1998年,欧盟通过法尔项目向中东欧国家承诺的援助金额已达88.71亿埃居,实际到位54.55亿埃居,占其同期全部对外援助额的12%。同期,面向独联体的塔塞斯项目承诺金额也已达到38亿埃居。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将把上述地理方向上的变化趋势带入21世纪。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以冷战的结束为转折点,以欧盟东扩为背景,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贸易优惠已不是发展中国家进入欧洲市场的金钥匙。要想在21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加强对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市场规则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欧盟东扩中抓住机遇。
[收稿日期]200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