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选择与效果评价论文_冯伟杰 李迪 韩玉敏 张喆 刘秀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选择与效果评价论文_冯伟杰 李迪 韩玉敏 张喆 刘秀丽

1冯伟杰 1李 迪 1韩玉敏 2张 喆 2刘秀丽

1.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依照其病程的长短均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两组,全部行针灸治疗。结果:恢复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低于急性期组,治愈患者治疗次数明显多于急性期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尤其体现在急性期患者。把握好治疗时机,不仅可以缩短病程,而且可以提高效果。

关键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出现障碍特征为主,在中医学中俗称吊斜风或面瘫[1],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本病在临床治疗中有诸多方法,采用针灸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但针刺时机的选择则是一个较为热议的话题,尤其是急性期针刺介入是否合理倍受临床争议。本文就此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80例患者的病程均分为恢复期(病程>7d)、急性期(病程≤7d)两组,各40例。其中急性期组患者中男、女各有19例、21例,年龄9~65岁,平均年龄(39.7±6.5)岁,病程3~88d,平均病程(25.8±4.4)d;恢复期组患者男、女各有20例、20例,年龄8~63岁,平均年龄(36.1±5.2)d,病程2~87d,平均病程(24.6±5.3)d。

1.2针刺治疗方法

主穴取四白、丝竹空、颊车、阳白、合谷、风池、攒竹、颧髎、地仓等,鼻唇沟平坦者,可加迎香穴;眼睑闭合不能并且可见眼睛者,可添加鱼腰穴或者攒竹;味觉减退甚至消失或舌麻的患者,可添加廉泉穴;无原因流泪者,可加入迎香透四白穴;患风热证的患者,添加曲池穴和大椎穴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风寒证的患者,可添加外关和风府以及风池;而对于恢复期患者,可加足三里穴。具体操作步骤:对于肢体远端的腧穴进行针刺泻法,手法偏重;对于面部腧穴采用针刺平补平泻手法,也可采用针刺补法;而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可加灸法。在急性期,均对患者的患侧主穴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下关,进行有效的针刺治疗,并且采取电针治疗仪与主穴穴位相连接,使用相关的方法,对于恢复期患者的刺激强度,可按照引发明显面肌收缩作为标准,而急性期患者则按引发面肌收缩为准,并且使患者无疼痛感为宜。针灸按20min/次,每天一次,1个疗程为10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且在疗程间需停止为期3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评价指标[2-3]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如患者的患侧与健侧肌肉对称,额纹、两侧的鼻唇沟均对称,眼睑闭合完整,口眼无出现歪斜,撇嘴或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缓解,患者在静止时面部肌肉对称,额纹、鼻唇沟基本能对称,眼睑能闭合,若微笑时口角则会出现歪斜,撇嘴或鼓腮露齿出现轻度的障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面部的肌肉出现不对称,闭眼、鼓腮露齿均有严重的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急性期组(40例)治愈31例、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而恢复期组(40例)分别为21、6、13、67.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愈的治疗次数对比

结果显示,恢复组治疗≤20次的为11例,>20次的为10例;急性期组分别为30例、1例,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正气不足,络脉虚弱,外邪侵入经络,从而出现气血痹阻、面部经脉与肌肉收到极大的影响[4]。因此认为使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该病多采用低频电针刺激,不仅可以使患者面肌收缩,而且能刺激到血管相关的运动神经。从而使面神经炎症局部血循环能力及其吸收作用得到提高,有效的减少面神经所承受的缺血持续时间及压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况变化,促进治疗时间减少;虽然通过针刺治疗该病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针刺点少、一针多穴,可以提高刺激量,达到少阳经脉,刺激面部神经,使其达到兴奋的作用,从而能让面部营养代谢能力提高,使面部肌肉神经恢复,但对于针刺治疗的时机,在该本病存在着较为争议的话题,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针刺的最佳时机是在静止期(即在发病后的8-10d左右),若在急性期(即发病后的1-7d)不合适进行局部针刺,因为该时段正是机体与病邪抗战阶段,因这期间正气不足、经脉空虚,若局部进行针刺易使正气受到损伤,从而使病情加重,因此认为对于面瘫行早期针刺局部穴位,不仅可以正气不受损,相反可以促进正气提高,经络得到疏通,进而刺激面神经转向好的一面。

本研究结果得知,恢复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远低于急性期组的总有效率100%,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急性期发病后,及时进行治疗,从而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在治愈患者的治疗次数方面比较,恢复组较急性期组明显多,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有效率,而且缩短患者病程,值得应用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段德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8(7):138-139.

[2]宿丽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21(19):157-174.

[3]王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0):234-235.

[4]刘铁成,刘思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7(22):620.

论文作者:冯伟杰 李迪 韩玉敏 张喆 刘秀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选择与效果评价论文_冯伟杰 李迪 韩玉敏 张喆 刘秀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