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在线》2018年8月第15期(230-365)150p论文_惠婷1,孙莉1通讯作者,张燕2

《医师在线》2018年8月第15期(230-365)150p论文_惠婷1,孙莉1通讯作者,张燕2

(1.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评价MRI/CT诊断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患者的MRI/CT诊断资料,总结睾丸胚胎癌的MRI/CT表现。结果:9例患者表现为睾丸渐进性肿大,MRI/CT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或不均匀密度,5例CT检查出现小点状及小条形钙化影,5例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结论: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MRI/CT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睾丸胚胎癌;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63-02

睾丸肿瘤是发病率较低的一种度恶性肿瘤,仅占男性肿瘤疾病的1-1.5%[1]。其病理分型多样,90-95%为生殖细胞肿瘤;精原细胞癌好发于31-40岁,非精原细胞癌好发于21-30岁。睾丸胚胎癌属于非精原细胞瘤,是居于第2位的睾丸恶性肿瘤,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5-25%[2]。相比于其他睾丸肿瘤,睾丸胚胎癌的生长快、体积大、转移早,II-III期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治疗,对睾丸胚胎癌患者病情的改善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患者为对象,通过MRI/CT表现的分析、总结,对睾丸胚胎癌的临床诊断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20-28岁,平均(25.5±3.4)岁;左侧3例,右侧6例。临床表现为睾丸渐进性肿大,伴腹股沟区、阴囊酸痛不适;患侧睾丸伴触痛,质硬,睾丸与肿块之间的界限分辨不清;病程1周至5个月,其中1例有隐睾病史1例并发马蹄肾;肿块体积较大,质软2例,质硬7例。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简化分期[3]:I期2例,II期3例,III期4例。

1.2方法

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进行CT检查;采用Philips Multiva 1.5T磁共振扫描,层厚3mm,层间距2mm;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TE 9.4-12ms,TR 795-918ms;T2WI:TE 93-95ms,TR 3960-4380ms;多方位扫描,轴位增加脂肪抑制T2WI+FS序列。5例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Perspective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管电流112mA,管电压120kV,层厚1.0mm,扫描时间5s;2例行增强扫描,经右前臂静脉注射碘海醇70ml,注射流率4.5ml/s。MRI/CT检查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重点观察睾丸肿块的大小、位置、边缘、形态、密度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

2结果

睾丸胚胎癌的MRI/CT表现:睾丸呈弥漫性肿大,与正常织分界不清,最小肿块7cm×6cm×5cm,最大肿块10cm×8cm×7cm。MRI检查:T1WI序列上,4例肿块呈低、等、高混杂信号,3例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FS序列上,7例肿块呈等高混杂信号,3例累及精索鞘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CT检查:睾丸肿块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均有小点状及小条形钙化影,肿瘤组织与正常睾丸组织分界不清,后腹膜腔淋巴结融合为团块状。

3讨论

睾丸胚胎癌起源于生殖细胞,由完全未分化或胚层分化阶段的细胞成分组成,其组织形态及病理特征复杂多样,肿物呈实性、白色或灰色,质地坚硬,伴有局灶性出血及坏死。该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群体,少数儿童或婴幼儿也可发生。体积较小的胚胎癌亦有广泛转移风险,会直接侵袭附睾、精索和白膜;部分病灶向胚胎躯体组织分化,可形成与绒毛膜滋养叶细胞或卵黄囊内胚层相类似的结构。睾丸胚胎癌早期症状表现为睾丸内不规则圆形肿块,快速生长后,侵及鞘膜、附睾,淋巴循环转移后可侵犯精索以及肝肺脑等脏器组织,最为多见的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诊断不难,除依据病理进行明确诊断外,还应注意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有无远处转移。

目前,关于睾丸胚胎癌MRI/CT表现的报道较少,多为涉及临床及病理的个案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9例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MRI/CT诊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胚胎性癌以实性肿块为主,伴有广泛的出血及坏死,早期存在血行及淋巴结转移。本组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患者肿块内有出血或坏死现象,呈不均匀密度或不均匀信号,其中5例CT检查出现小条状或小点状钙化影;肿块最大径为7-10cm,7例肿块完全取代正常睾丸组织,5例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睾丸患侧根治性切除术及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中,8例扪及睾丸表面有不光滑的结节灶。可见,对于青壮年患者,睾丸肿块迅速生长,体积大,肿块质地坚硬,表面结节感,MRI检查有出血、坏死的混杂信号,CT检查有点条状钙化,出现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时,可考虑胚胎癌发生的可能。另外,睾丸胚胎癌会伴随HCG、AFP肿瘤标志物异常增高,CD30肿瘤标记物对胚胎癌的特异性较高(卵黄囊肿瘤、精原细胞瘤等其他生殖细胞瘤不表达),结合肿瘤标志物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检查的准确性。

MRI/CT诊断原发性睾丸胚胎癌有一定价值,其影像学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睾丸间质瘤、睾丸淋巴瘤等睾丸内其他病变在影像学表现上与睾丸胚胎癌存在部分相似之处,应当准确鉴别[4]。⑴睾丸淋巴瘤:此类患者的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双侧睾丸均可发病,睾丸呈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少见液化坏死,有淋巴瘤表现,增强扫描轻度强化,部分为不均匀显著强化,并伴有鞘膜积液,累及附睾、精索,明显强化的精索增粗、迂曲。⑵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组成成分复杂,触诊肿块体积较大,表面比较光滑,无压痛,MRI/CT信号或密度不均匀,一般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检查进行确诊。⑶精原细胞瘤:30-40岁青壮年群体多患有精原细胞瘤,肿瘤生长受睾丸白膜限制,肿块边界比较清楚,附睾和精索不容易被侵袭;相比于正常睾丸组织的显著高信号,T2WI上精原细胞瘤呈均匀低信号,可见条形纤维间隔,轻度强化,肿瘤强化低于间隔强化。⑷睾丸间质细胞瘤:肿瘤多发于睾丸外周部位,与周围正常睾丸组织的界限清晰,可伴有异常激素分泌症状,将正常睾丸组织作为对照,在T2WI上睾丸间质细胞瘤肿块呈低信号,呈混杂高低信号时多见瘢痕组织,MRI增强扫描后,肿块持续强化。

综上所述,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肿块生长速度快,体积大,转移早,边界不清,常累及精索及附睾,伴有灶性出血和坏死,呈不均匀信号或密度,CT检查有钙化征象;根据临床病史,结合MRI/CT表现,加强全面检查,一般能够明确诊断。因此,睾丸胚胎癌的MRI/CT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广秀,黄金长,陈青,等.3例成人睾丸胚胎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1):124-125.

[2]赵亮,梁广路,田笑,等.睾丸非精原类生殖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广东医学,2013,34(10):1591-1593.

[3]赵玉农,方向明,肖明,等.以肺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睾丸胚胎癌1例[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3,5(01):7.

[4]陈少峰,杨永姣,王尚任,等.原发睾丸胚胎癌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30(12):1080-1082.

论文作者:惠婷1,孙莉1通讯作者,张燕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医师在线》2018年8月第15期(230-365)150p论文_惠婷1,孙莉1通讯作者,张燕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