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推进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从促进结构升级入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的低度化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主要原因

由于产业构成中技术密集产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着国民经济单位产出的技术含量、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所以在技术密集产业比重下降、低技术的初级加工部门的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消耗上升、效益下降。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在8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消费带动、消费品为主导的增长格局转变为以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需求带动下的经济增长格局。到90年代初期,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如下变化:

1.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土建投资

进入90年代所兴起的投资热,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如果分析一下投资的实际用途就可发现,所谓的投资热主要表现为土建工程热。

这首先表现在各地方一再升温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以及各地竞相上马的港口、机场、道路、城市改造及城市设施建设。即使是在工业各部门的建设中,国内也主要是承担管线、厂房等土建工程部分,工业投资项目中的设备大部分是进口产品。据统计,90年代以来,每年的设备进口额都相当于当年国内设备投资的65%以上。

其次,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在两类固定资产投资中,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内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度下降。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88 年的57%上升到1995年的73%;同期技改投资所占比重由35.5%下降到22 %。基建项目中的土建投资一般占基建总投资的65%以上,高者可达70%,设备购置投资只占20%左右;而技改项目中两者的比例关系则相反,土建投资不足20%,设备投资则高达50%。

2.基础工业产值比重上升,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工业比重下降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得知,土建工程的单位投资中能源、原材料消耗占75%以上,因此拉动了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基础工业部门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其速度不但远远超过了消费品工业部门,也超过了技术相对密集、代表技术进步方向的机电设备等重加工业部门。1989—1993年,基础工业年均增长27.03%, 而消费品工业年均增长18.23%,重加工业年平均增长23.48%,基础工业分别比消费品工业和重加工业高出8.8和3.55个百分点。 基础工业部门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1993年比1988年提高11.4个百分点,而同期重加工业部门只提高5.1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则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工业内部结构向基础工业倾斜,与1988年相比,1993年基础工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重加工业部门只上升了1.4个百分点,而消费品工业部门的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基础工业的比重达到改革以来的最高点。 分行业来看,与1988年相比,1993年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产值比重上升了8.11%,电力上升22.97%,冶金上升40.45%,建材上升13.95%,石化上升35.32%;而各机电行业的产值比重大幅度下降, 其中机械行业下降18.11%,电子行业下降4.11%。 机电中比重唯一上升的行业是运输设备制造业,但目前这个行业基本是来件组装产业,国内加工程度很低。这样的工业增长结构必然会引起宏观技术进步含量的下降。

3.对进口技术密集产品的依赖度迅速上升

在国内重点发展与土建相关的初级加工部门的同时,对技术密集程度高的机电产品的需求,包括更新换代的耐用消费品、技术设备越来越依赖进口。从90年代初开始,彩电、音响设备、录放机、摄像机、电话交换机的进口每年以50—300%的速度递增; 国产机电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80年代初的9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其中数控机床和移动电话国内市场的80%、计算机和电子元件国内市场的70%被进口产品所占领。在橡胶轮胎、通讯设备等行业已经被外国资本所垄断。这样,我国国内市场呈现出这样的分工格局:我们着重基础设施、土建工程及相关的能源、材料工业,技术密集度高的、含金量大的产业逐渐让位于外国资本。

问题还在于,基础工业、建筑业都是高消耗部门。 据1987 年、199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表明,在维持本行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总投入中,能源、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在基础工业占到85%,在建筑业占到72%;1990年全社会对能源、原材料的总消耗中,仅基础工业和建筑业就占到63%。1990年各产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综合消耗份额如下表:

消费品

基础重加交通 商业

农业工业工业

工业建筑业通讯饮食合计

各产业消耗能源

原材料的份额 6.717.34

45.71

10.34

16.96 3.971.07100

投入产出分析还表明, 直接消耗了全社会能源、 原材料总消耗量45%的基础产业部门,其产出只占社会总产值的27%,而重加工业如果消耗同样多的能源、原材料,产出额则相当于基础产业的2.6倍。 由此得知,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我国重加工业的附加价值率是基础工业的2.6倍。土建工程、基础工业的大上快上,不但扩大了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而且对基础设施也造成压力。由于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附加价值低,而且单位产出所需要的交通设施、运输工具、厂房和库房面积及其他服务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规模都大为提高。 据统计, 钢铁工业成本的70—80%是消耗在运输上。因此这些部门的增长使本来滞后的基础设施更为短缺。以铁路运输为例。统计表明,占工业总产值1/3的煤炭、 石油、钢铁、水泥、建材等原材料和能源一直占铁路运量的80%,在大兴土木的1993年,铁路运力只比上年增加了2.8%, 而各种原材料实际的货物运输量,钢材增长16%,水泥增长19%,非金属矿石增长20%,矿物性建材增长8.5%,石油增长5.2%,木材增长3.7%。 新增的运力远远满足不了新增能源、原材料的运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占工业总产值27%的机电产品在实际运量当中所占比重一直不足10%。我国基础工业单位产出对运量的需求是机电工业的8.3倍。

4.固定资产结构可能使高消耗的生产结构长期化

经过前一段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大发展时期,在工业内部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固定资产结构。从1988年至1994年,基础工业部门的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每年增长18.5%,比机电等重加工业部门高5.2个百分点。从1990年开始, 基础工业的固定资产净额占全部工业的50%,回到了改革以前的水平;而代表技术进步的机电等重加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所占比重从改革初期的32%下降到1990年以后的20%。从固定资产的质量来看,我国各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有随着部门技术密集度提高而递减的倾向。机电工业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全部工业部门8个百分点,低于原材料工业5个百分点,低于采掘工业7 个百分点。其中,作为国民经济装备部门的机械工业,其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与能源、原材料部门相差8—11个百分点, 这一差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低技术的基础工业部门更有生产增长潜力的时期。

不仅如此,如果从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来看,已经显得十分薄弱的我国的机电工业,其服务方向正越来越转向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低的能源、原材料部门。通过对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得知,机电工业部门制造的设备越来越多地是提供给基础工业部门,并且,基础工业总投入的构成中机电设备的比重上升。与此相反,向重加工业提供的机电产品在减少,重加工业总投入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在下降。与1987年相比,1990年机电重加工业部门向本部门提供的产品减少了0.68个百分点,而向基础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提高了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在基础产业物质投入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 而机电工业对本部门的物质投入减少了1.3个百分点。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由于我国机电工业的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为技术密集度低的原材料等部门服务来找出路,造成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中心的特征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由于当前带动经济增长的是低技术部门而不是高技术部门,机电工业不能从高技术部门得到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档次的拉力,因此机电工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综上所述,当前在经济增长中起带动、主导作用的一组生产部门之间所形成的循环,具有加大消耗、延缓提高经济增长中技术含量的特征。尤其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一生产循环由于物质消耗大,因此会产生“内在的需求扩张”: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产生了对基础工业的巨大需求,而基础工业供给能力的扩大又对运输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生产循环在外力的推动下(例如各级政府),一方面维持了增长高速度,另方面也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二、改变主攻方向,调整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我国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以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为建设重点的时间不能过长,尤其是不能长时期起经济增长的带头和主导作用。实际上,当前这种结构下的经济增长确实已无法再支撑下去,已到了必须转变认识、改变主攻方向、调整增长结构的时候了。

从“九五”开始,除应继续抓好农业这个基础外,应开始把促进结构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抓。调整的内容应把发展技术相对密集产业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技术相对密集产业,最为迫切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机电设备的进口替代。尤其象数控机床和轿车这些已占中国市场销售额50%以上的大宗产品:

第二,80年代发展的家电工业的更新换代产品的国产化,包括新一代家电的零件、工艺装备、设计的国产化;

第三,要下决心闯过微电子技术关。微电子工业已成为今后50年间扩散、渗透、带动效应最显著的技术产业,半导体芯片自80年代就已被称为“工业的基础和食粮”。形势的发展已令我们不能再表现出过多的迟疑和犹豫。

如何发展我国技术密集产业?总的方针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进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获取微观技术进步效果;第二,国家应通过改变主攻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生产比重,获取宏观技术进步效果。从当前企业改革的进程及其他方面条件来看,从调整结构入手来转变增长方式更为有效。

调整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树立新产业必须向纵深发展的思想,为此应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新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从来件组装、掌握操作性技术起步,但一定要尽快转入零部件、工业装备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工作。要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形成既能生产最终产品,又具备配套能力,还能提供装备、相互关联而又跨行业的产业群体。

第二,应把发展新技术产品零部件、工业装备的生产与改造现有企业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又能够提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度,使新产业起到带动现有工业升级的作用。

第三,在新产业的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就应考虑建立为新产业所必需而国内又空白的新材料、新工艺等产业,起到新产业带动新产品发展的作用。

第四,新产业的发展最终应立足于开发能力的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由是否具备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来决定的。加入工业化国家的分工体系,也是以这种能力为条件的。因此,发展新产业应进行技术积累,掌握核心技术,为提高从成品、部件、工艺装备到产品设计等各环节的开发能力创造条件。

第五,应下大力气消化引进技术,并有具体部署。消化引进技术工作如果继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重犯贻误时机的错误。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不消化引进的技术、不搞自主开发,就永远引不来先进的技术。应明确,在高新技术产业搞合资企业,主要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而不是限制在技术上的赶超。汽车等行业搞合资的教训应引起重视。以引进资金为目的的合资项目,投资方向应该是救活长期亏损、濒于破产的企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搞技术引进,都要通过消化吸收来掌握引进的技术,并力求有所创新,否则缩小差距就是一句空话。消化技术应该在选择重点、分配资金等方面做出统一安排和部署。应该大大增加用于消化技术的投入,从政策上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

第六,建立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必须走适度集中的路子,避免分散。实行追赶战略决定了在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技术进步等方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在我国能够起到促进新兴产业成长作用的市场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而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只有在适当的产业政策指导之下,集中技术力量和物力、财力,才能使新产业实现跳跃发展。

80年代新产业的分散、重复,主要是在放权的情况下缺乏对产业内分工的指导造成的;同时,也与缺乏发展相关联的配套产业系列长远规划和指导有一定关系,因此才形成了为争短期利益一哄而起,而宏观控制失调的局面。

要集中,首先要有统一的产业组织指导,发展新产业要根据市场规模、产品发展前景,制定分阶段向零部件、技术装备等上游产业扩展的规划,为参与的地区、部门进行有序的产业内分工创造条件,避免各方在同一加工阶段、同一技术层次上的过度涌入。

其次,在投资来源、投资决策和资金使用方面也应适当集中。对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保持一定的投资比重。在关键的产业部门应以控股等形式形成控制能力。为了指导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在金融、财政方面设立投资的窗口指导。对于新产业形成的利润,应主要用于产业的延伸、“深化”发展,而不能用来铺新摊子。

再次,集中管理应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企业集团为依托,为提高开发能力、吸引中小企业参加专业化协作、达到经济规模等目标创造条件。

标签:;  ;  ;  ;  ;  

推进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