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_小城镇论文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_小城镇论文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2-0060-04

一、有关城市化几种提法的商榷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有一种害怕城市发展、尤其害怕大城市发展的心理,同时又对城市化的丰富内涵未作深入的研究,致使出现了与城市化有关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提法。

1.“农村城市化”的提法

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第一,城市同农村是两个不同而相对应的概念。现代城市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城市具有产业、财富、人口集聚功能,具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的含义。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村相反,农村不具有城市的含义。农村则以农业为主,产业、财富和人口极为分散。所以,城市的概念不仅不同于农村的概念,而且城市的概念与农村的概念相对应而存在。第二,城市同农村各有本质不同的特点。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高于农村,这种差别在短期内(在城市化过程中)是难以消除的。第三,城市的边界有限的,农村的边界是模糊的,城市化只能在小范围内将农村的一部分变为城区,城市的边缘可保留一定的农村风貌和特征,而广大农村不可能具有城市的风貌和特征。所以,城市和农村互相是不能包容的,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化是讲的城市数量、质量和城市体系的变化,尽管对农村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但农村永远也不可能“城市化”,永远也不会全部变成都市。

2.“城镇化”、“小城镇化”的提法

这种提法也值得商榷。从城市化过程、从城市体系来看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第一,小城镇是新的大、中、小城市形成的起点和发源地;第二,小城镇在大城市范围内起着分担母城(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发展成卫星城,甚至进一步发展成城市群、城市带;第三,小城镇是大中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传导点;第四,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发展时期的乡镇企业的大本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传导点;第五,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发展时期的乡镇企业的大本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与蓄水池;第六,小城镇是工业品的销售网点和农产品的集散地;第七,小城镇是鲜活农产品就近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第八,小城镇是农村大多数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第一驿站;第九,小城镇是农村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由此可见,小城镇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层次,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底层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同大、中城市相联系、并离不开大中城市的作用,离不开大中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大中城市城区的功能分区与延伸,离不开大中城市产业的转移与扩散,离不开大中城市对人口集聚的速度与规模,离不开大中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工业品的销售;它的作用,只能起到大中城市助手的作用,而起不到替代大中城市的作用,替代不了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的作用、极化作用、聚集作用、规模经济作用和传播现代文明的作用;它的作用,它的规模、它的特色、它的发展前途,也都由所在城市体系中的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来决定。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小城镇的作用,甚至把它提升到包涵全部城市化的内容,把“城市化”等同只发展小城镇,说成“小城镇化”,是不正确的。其后果,有可能造成盲目地、不加选择地发展小城镇,使有限的城市化资源,平均分布在现有的几万个小城镇点上,使城市规模净收益下降,城市外部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会极大的延缓城市化的进程。

3.“反城市化”的提法

这种提法是说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言外之意,是说他们城市化、发展大城市的道路走了弯路。所以,现在我们城市化要吸取教训,最好是不发展大城市、少发展大城市,只发展小城镇。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这种说法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经验缺乏具体分析,并没有真正弄清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城市对于经济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作用集中表现为集聚经济效应,集聚规模愈大,经济效益也愈大。由此,从城市集聚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划分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化率10%~30%)、中期(城市化率30%~60%),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集聚效益为主,以扩散效益为辅。在这个阶段,发挥城市的集聚效益是主要的。这时,经济发展只有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聚在城市,才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分散就会降低经济效益。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率达到70%~90%),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集聚效益与扩散效益并重。这时,一方面社会资源继续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资源也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集聚和扩散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即集聚再不是向单个城市孤立的点上集聚,而是向一群相互紧密联系的若干个点上集聚,同时也伴随着老点向新点的扩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这阶段城市化并未停顿,而是继续城市化,城市数量仍在增加,城市质量更有提高,城市体系的结构更加优化。例如在美国东北部出现的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美国硅谷即旧金山海湾沿岸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格兰城市群等。至于有人认为,在这个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富裕的人宁愿居住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乡村,而不愿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就是“反城市化”的表现。但笔者认为,不能以这种现象为依据就不说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反城市化”,因为这些富裕人的工作仍在城市,收入也来源于城市,城市资源也未向农村转移,所以说,这种现象不是“反城市化”。第三个阶段,才为反城市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化已达到了极端,城市化进程已经结束,其主要标志为城市集聚效益发挥到极限,再集聚不但不会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降低经济效益。这时,只有将城市资源扩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世界各国均未发展到这个阶段。反城市化阶段的出现,也许在城乡差别消灭的将来,现在人们还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三阶段即反城市化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阶段,没有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后一个高级阶段的出现。如果人为地跳过前两个阶段,现在就马上实行“反城市化”这一高级阶段,那只会堕入空想的乌托邦,只会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我国城市化道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的因素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而我国城市化即将有数亿农民转移到城市,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的。其主要有:一是在经济上获得比农村较高的城市经济收入,获得比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各尽所能”的条件和机会;二是在政治上能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地位,解决实际上存在的低人一等的身份问题,能成为自由竞争、自由择业、自由流动的“自由劳动者”;三是在生活上能享有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能享用齐备的公共设施,能享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教育,能享有较好的卫生医疗,能享有较安全的社会保障、保险。

2.要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的因素

有不少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也就是走人口分散居住的道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一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如果分散居住,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居住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分散居住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便于治理和管理,成本也会低一些。二是世界上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仍然走人口集中居住的道路,而且效果也较好。如印度、日本等。三是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四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五是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有利于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要考虑我国耕地极为稀缺的因素

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养活一个人需0.7亩耕地,也就是说人平耕地不能少于0.7亩,所以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就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8亩,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见《经济日报》2000年7月5日报导)。因此,我国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应考虑如何减少、节约居民居住用地和工矿、交通用地。

4.要考虑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的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控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整套制度和政策,这就加大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时至今日,这一政策变化不大,目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付较高的迁移成本。所以,我们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必须要考虑降低迁移成本,便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个人和社会尽量少的付出。

5.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的因素

城市规模过小或特大,都会造成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偏低,甚至为负数。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而我国城市规模偏小,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如城市规模净收益流失;城市建设外部成本增加;乡镇企业分散;污染严重而无力治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小城镇兼业化、自我服务替代第三产业,降低了就业水平;耕地锐减,城市地租收益损失,房地产业停滞不前;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依靠行政力量推进,加重农民负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增加;先富裕的农民难于在大城市投资,城市难于启动民间资本的聚集作用;城市化进程受阻,国内扩大内需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难于从根本上突破,以致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三、正确选择城市化道路

1.实现现有大中城市的低成本扩张

我国要加速城市化进程,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挖掘现有大中城市的潜力,实现低成本扩张。其主要潜力有:一是土地及其地租收益的潜力。二是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潜力。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四是科技和管理的潜力。

2.新建一批规模净收益最佳的大城市

我国不仅城市化滞后,而且城市规模过小。我国大城市不是多了,而是大城市太少了,尤其在我国中、西部的大城市少了。开发西部要实行大城市带动战略。在很长时期,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城市病”,害怕发展大城市,其实,“城市病”是“发展病”、“管理病”,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病。相反地,不发展大城市,不加快城市化,会出现农村经济停滞落后、大批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的“农村病”。“农村病”比“城市病”更可怕,更难治。

3.促进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城市区域化、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重要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城市群和城市带的雏形和发展趋势。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以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城市群;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冀北大首都群和沿渤海湾城市群。除上述初具规模的城市群体系外,还有以沈阳为首的辽中南城市群、以青岛为首的胶东半岛城市带,笔者还预测以武汉为中心包括九江、黄石、鄂州、黄冈、仙桃、咸宁、岳阳、荆州、荆门、宜昌长江中游城市带以及其他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较小规模的城市群体系,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兴起。这些城市群、城市带在我国城市化中,将发挥单个城市所不能起的系统功能的作用。

4.利用市场机制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除国家必要的投入外,主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多渠道的投入。其主要有:一是从迁移到城市的农民手中筹集资金。二是城市利用土地批租招商引资,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尤其要充分利用黄金地段的地租收入。三是对城市公共设施实行经营有偿转让和多种经营,“以水养水”,“以路养路”,“以电养电”,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四是成立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收稿日期:2000-11-27

标签:;  ;  ;  ;  ;  ;  ;  ;  ;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