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西安市客源市场为例

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西安市客源市场为例

王斌[1]2001年在《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各地旅游规划项目正如火如荼,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也渐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旅游市场状况,特别是掌握游客的旅游行为规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各级旅游规划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经济学、地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了旅游行为,特别是旅游流动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建立了区域客源市场旅游行为研究框架,旅游行为影响机制模型和旅游流动动力系统模型等。之后,以西安市为例,探讨了旅游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特点在于: (1)较系统地分析了旅游行为特别是旅游流行为的特征,按个体旅游者和团体旅游者分别分析总结了游客在各级尺度空间流动行为特征; (2)将旅游行为按发生顺序分为旅游前行为、旅游中行为和旅游后行为,对其特征和内涵分别加以考察,由此建立了旅游行为研究框架模型,并在西安市旅游市场研究中加以应用; (3)从经济学、心理学和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行为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行为影响机制模型,特别是对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决策行为有较深入的探讨; (4)综合分析了旅游流发生、转向和持续的因素,建立了区域旅游流动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5)按照作者构筑的研究框架,在近6800个大样本(作者参与采集约2200个,西安市旅游局提供了4580个样本的分析结果)问卷调查分析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研究了西安市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旅游行为特点,提出了西安市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促销的整合途径。

李瑛[2]2007年在《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一些资源依托型的旅游城市,旅游者的活动空间范围不再是单个城市,而延伸到以中心城市为住宿依托,采用“节点状”一日游旅行方式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即为旅游目的地区域。目前,中国主要热点城市的游线组织实际上就是依托旅游目的地区域来完成的。由于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产品的多样化,使目的地区域的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因此研究目的地区域的空间结构,为旅游产业的合理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行为为切入点,通过对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探寻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的理论依据及优化策略。本研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安目的地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截取不同时间断面,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旅游线路利用强度和游客的景点选择模式;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虚拟多元回归、合图法等)对国内游客目的地花费影响因子及满意度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合理性、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游客的消费特点。研究结论: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游客的空间行为模式为聚集—辐射型,空间布局模式由点轴式向板块和点轴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国内市场以中低消费的观光游客为主;旅游目的地区域的软环境对游客的旅游质量影响显着;旅游产业部门结构不尽合理。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完善旅游消费引导系统是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内容。本研究选择游客“一日旅游交通圈”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为研究区域,以游客的旅游行为为切入点,在当前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区域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谢雪梅[3]2011年在《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都在改变和提高,闲暇时问增多,外出旅游的女性数量大幅度增加,女性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旅游市场之一。研究显示,入境游客在旅游地意象认知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这种差异究竟是什么?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要议题。在理论方面,需要探讨旅游者的旅游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在实践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叁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来华女性入境游客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女性入境游客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旅游满意率,实践诉求的需要推动了研究的深入进行。本研究以旅游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为研究对象,在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下,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实证案例,借助旅游市场调查以及国家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数理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问题。文章首先分析历年国家旅游统计数据,描述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历史变化,即历时性研究;其次选定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析了入境游客对旅游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及旅游意象认知与旅游行为意图相关性的性别差异,即共时性研究;再次从入境游客人口统计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入手,探讨入境游客旅游地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讨论研究中出现的值得商榷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到下列结论:(1)入境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明显:旅游花费男高女低,停留时间男长女短,访问城市数量男多女少,重游率男高女低。1990年-2009年间,女性入境游客的人数不断增长,其在入境游客总数中所占比重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但其所占比重一直在30%-36%之间徘徊。(2)女性入境游客的旅游意象评价高于男性入境游客。女性入境游客的西安旅游意象评价高于男性入境游客,且性别差异显着。国家旅游局的入境游客抽样调查也显示,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的认知评价高于男性入境游客。(3)女性入境游客游前认知的关注点随旅游地类型不同而变化。女性入境游客的游前印象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关注维度不同,景区型旅游地(兵马俑景区)的游前认知与景区声誉显着相关,城市型旅游地(西安市)的游前印象与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氛围显着相关,与城市声誉无显着相关。由此可知,女性入境游客的游前关注点随旅游地类型不同而不同,关注点随旅游地范围的扩大而增加。(4)文化、社会经济地位、旅游目的地属性和旅游行为特征是影响旅游地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文化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宏观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系制的文化体系建构了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区域文化引起入境游客旅游意象性别认知的地区性差异。入境游客的社会经济地位制约旅游地意象的认知取向。旅游目的地属性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诱导因素。旅游行为特征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刺激因素。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实证案例与国家旅游局权威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认为女性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评价低于男性入境游客的传统观念是一个习惯误区,需要重新认识女性游客的旅游意象认知的特点。(2)发现不同性别入境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花费男高女低,停留时间男长女短,访问城市数量男多女少,重游率男高女低。(3)提出了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即文化、社会经济地位、旅游目的地属性和旅游行为特征主要影响旅游地意象的性别差异。文化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宏观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制约旅游地意象的认知取向;旅游目的地属性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诱导因素;旅游行为特征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意象认知性别差异的刺激因素。(4)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首次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到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的研究中,分析入境游客对旅游地意象认知的性别差异,着重突出女性入境游客的旅游地意象认知研究。

章杰宽[4]2008年在《基于市场分析的西安国内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旅游业迅速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老年旅游业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老年旅游研究工作的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即便如此,与国外相比,国内的老年旅游研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滞后,而且研究理论体系也显得十分杂乱无章。西安作为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老年旅游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与西安丰富的老年旅游资源形成十分大的反差。选题力争通过对国内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深入分析,从理论上总结国内老年人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继而再通过一系列实地走访与市场调查,对国内老年游客在西安的消费行为进行总结,并运用中文Excel和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关于老年旅游的若干结论,最后再以西安作为老年旅游目的地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对老年旅游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西安的老年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有益的参考。选题研究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第一,对老年旅游市场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有利于以后科学地从事老年旅游研究工作;第二,对国内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特征从理论与实践上分别进行了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获得了诸多数据;第叁,着重研究分析了影响国内老年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众多因素,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因素对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第四,根据西安老年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建立了西安老年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西安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第五,提出西安老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并建立了西安的老年旅游产品谱系,在此基础上对西安老年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进行了策划;第六,对西安市老年旅游产品的市场拓展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第七,建立了西安老年旅游发展的保障系统。选题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国内老年游客在西安的旅游消费行为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第二,影响国内老年游客旅游行为的因素包括诸多方面,但其中收入和景点特色是共同因素,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内老年人的旅游决策行为;第叁,西安主要的老年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西安的老年旅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第四,老年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遵循自己独特的原则,主要有个性化、亲情化、服务性、文化性和安全性原则;第五,西安老年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但其市场形象亟需提高。选题主要研究创新:第一,综合性地运用多种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市场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老年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老年游客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第二,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老年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第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西安老年旅游产品谱系及老年旅游发展保障系统。

黄和平[5]2016年在《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季节性是旅游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受到季节性波动困扰,这种非均衡波动给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稳定都产生了诸多干扰,还严重降低了游客体验价值1。深刻理解旅游季节性的内涵和特征,实现旅游业在时空维度的均衡发展,能有效解决我国旅游产业失衡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的含义、成因、测度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应对季节性波动的相关策略2,但现有研究多倾向于时间视角,而基于空间维度的研究较少,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更是鲜见1。为了合理应对包括旺季资源供应不足和淡季资源闲置在内的旅游业双向失衡以及旅游业在客流调控、供需调节、淡旺季平抑等方面的突出矛盾,本研究基于时空两个维度,以旅游客源和旅游接待的季节性分布规律为切入点,应用竞合模型、新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均衡分析等相关理论工具对旅游季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理论实践价值、研究内容、实现路径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梳理了旅游季节性、淡季旅游、出游动机与出游限制等相关概念体系;其次,基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层面对旅游季节性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再次,从旅游季节性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最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第叁章是旅游季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厘清和界定旅游季节性相关概念体系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季节性的T-O-D分析框架,并基于一般均衡和产业集聚以及新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探讨了旅游季节性在时空维度所表现出的波动和非均衡,并从季节性应对策略视角,分析了变量维度的季节性表现;第四章、第五章以及第六章分别基于客源地、目的地和游客个体属性视角,从时间、空间和变量维度对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季节性潜力进行了实证测度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以出游动机为例)和变量维度的潜力测度提升了季节性潜力开发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第七章是对策建议,主要依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被动式应对和主动式开发两个层面,提出旅游季节性供需矛盾的应对策略体系;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简述如下:1.我国的旅游季节性呈现综合化、层次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变量甄选过程中发现,现有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指标选取不够全面,且缺乏内部层次结构分析及其重要性的判定,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也为完善后续研究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和系统性,将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类,并将其分为自然、社会、体制、消费者个体属性四个板块。每一块又包含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推—拉”理论,构建了客源地出游率、目的地旅游流以及游客个体属性所决定的淡季出游动机和出游限制叁个维度的旅游季节性T-O-D系统分析架构。2.旅游季节性概念不仅包括旅游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波动,还包括在空间维度和变量维度上的非均衡。季节性失衡之所以缺乏有效管控,就是传统意义上对其内涵的解构和表述不清晰,视角模糊,为了更加清晰的刻画旅游季节性属性特征,我们在时空维度和变量维度对旅游季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各个变量层面的旅游季节性表现并不相同,从而拓展和延伸了旅游季节性的理论内涵。此外,客源地、目的地以及游客个体属性皆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旅游季节性表现差异显着。3.气候条件对于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和表现具有关键作用。气候和旅游密切相关。气候对出游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气候的不可控性是旅游活动常态化的主要威胁。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资源吸引物的季节性更替和游客舒适度改变两个方面,而资源吸引物的四季更替又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价值,并最终与旅游舒适度一起对游客出游产生干扰。天气条件已成为旅游季节性的成因之一。在出游决策的影响因素中,气候条件一直未得到重视,但游客对客源地气候的感知较目的地更加直接,其影响的实证结果亦高度显着;4.基于T-O-D体系的旅游季节性分析中,游客个体属性的季节性表现突出。游客个体属性中的所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对游客出游决策产生影响,并进而形成旅游季节性现象,游客个体属性对季节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游客个体属性主要包括出游动机和出游限制两个方面,依据实证结果将游客分为服务导向型、费用节省型、效率驱动型、深度体验型和相机抉择型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游客在年龄结构、经济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以及出游意识等方面差异明显,也正是这些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为旅游季节性的潜力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契机。5.旅游季节性的空间关联效应(空间异质和空间依赖)显着。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 First Law)的空间关联效应包括空间异质和空间依赖,相对于现有研究中对旅游行为的空间均质假设,空间异质性更符合真实环境。对旅游季节性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空间关联效应(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在旅游季节性的形成过程中作用显着。在旅游过程中相邻区域的旅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具有依赖性,如要素流动、客流分布、商品贸易、技术外溢以及知识扩散等,与此相关的空间滞后是对空间依赖的进一步描述,在旅游要素的空间交互影响中,要素变化的影响具有时间维度的滞后性,例如,某一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受到其主要客源地在上一期的货币收入的影响。6.对旅游季节性的分析应遵循小尺度、具体化的研究方向。如前所述,旅游季节性呈现综合化、层次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正因如此,为了实现旅游季节性属性特征的准确刻画和无偏分析,我们对旅游季节性的研究应遵循小尺度、具体化的研究方向,才能对旅游季节性的各种影响进行合理把握和管控。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深入系统的探讨了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2.构建了旅游季节性的理论分析架构(T-O-D系统),并基于该架构,分别从游客个体属性、客源地和目的地层面测度了旅游季节性市场潜力的区域分布规律;3.将新经济地理的空间计量方法引入旅游季节性分析,验证了空间效应在旅游季节性形成中的关键性作用;4.基于出游动机细分市场的全新视角,为旅游季节性市场开发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和政策设计虽然作者竭尽所能的试图对旅游季节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但尚有多处不足,首先,问卷分析样本较小,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群体的个体动机和限制因素,需要更大样本的游客动机识别和市场需求调研,以更加科学地制定旅游季节性平衡策略;其次,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和资料收集的困难,造成主体研究中的变量识别和指标选取还存在不完整和不全面;再次,许多新的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特性决定了季节性特点及其在平抑季节性中的作用,如遗产型旅游资源和文化型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较弱,其在平抑季节性中的作用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此外,基于不同技术和方法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的探索及反季旅游的市场开拓等,都值得下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杨斯涵[6]2013年在《高速铁路影响下节点城市的旅游产业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是旅游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以速度快、载客量大、安全性高等为特点,高速铁路这一新兴的交通方式一方面大大提高和拓展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客源市场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对当地的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供给系统而言,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旅游投资、旅游人力资源和旅游环境等在内的各要素将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实现重构与优化,以更加合理的结构适应不断扩大和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西安市是旅游业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城市,也是中西部地区的高速铁路交通枢纽城市。本文以西安市作为实证对象,构建了评价高速铁路节点城市旅游供给水平的指标体系,研究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旅游产业供给要素的变化,以期为高铁时代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建议。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明确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与内容;其次总结了本文借鉴的主要理论和国内外学术界在高速铁路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最后界定了对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叁章在分析西安市旅游产业结构特点和高速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说明了高速铁路与旅游产业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为下文的研究提供铺垫和支撑。第四章借助AHP决策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评价高速铁路影响下节点城市旅游产业供给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西安、武汉和南京叁个城市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发现在高速铁路影响下,西安市的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现增长态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明确了需要改善和加强的供给要素方面。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高速铁路对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商业发展模式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与高速铁路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第叁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瑞[7]2006年在《西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西安市大学林立,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旅游企业缺乏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正确认识,而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研究层面较浅,研究成果缺少科学方法的检验,难以令人信服。尤其对西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使得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 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吸收和借鉴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以西安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普通旅游者行为的对比和对大学生旅游需求和消费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征、影响旅游消费行为因素以及大学生旅游偏好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开发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研究大学生的旅游需求特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西安市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非常积极,而且旅游态度中的知、情、意相当一致,这说明西安市大学生拥有非常高的旅游热情。同时我们通过因子分析和频数分析的方法,将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划分为六种,其中求知动机、缓压与归属动机、娱乐与情感动机以及实践与访友动机成为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动机。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与实际到访的旅游地有一定差异。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资源类型是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最喜欢去的旅游目的地是四川、云南、西藏、陕西、国外和北京。而大学生实际到访的旅游目的地却主要集中在以人文古迹为主的陕西地区,且距离越远,到访率就越低,这与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偏好表现出不一致。 第二,研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特征。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与其经济能力和特殊的生理、心理相适应的特点。据调查,大学生的旅游经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和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而他们出游前考虑最多的是景点价格和个人经济条件,表现在对交通、住宿和购物品的选择上,也主要以火车、同学亲友家和物美价廉的土特产品为主,而且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消费额也少,足见经济能力低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瓶颈。而大学生喜爱自由,不愿受约束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等个性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出游方式和旅游信息渠道选择上,更愿意参加自助式或班级组织的旅游活动,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如亲友推荐、电视、网络等获取旅游信息。 第叁,研究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作者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

朱仁鹏[8]2007年在《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同时亦充满着残酷的竞争,这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旅游能使大学生暂时逃脱学习的困扰,舒缓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不适。同时,旅游对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塑造个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大学生旅游意义重大。就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和出游能力来说,大学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并且,大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开发现今的大学生旅游市场就是为明日的旅游市场做准备。而目前从旅游企业到政府、学校、家长等都对大学生旅游重视不够,使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还一直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因此,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客源行为特征进行探讨。本文首先从旅游行为研究模型、旅游动机理论、旅游态度理论、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理论方面阐述了旅游行为的基础理论。其次是对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以2006年10月~11月间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做的市场调查为第一手资料,通过运用SPSS和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大量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从旅游决策行为、旅游消费行为以及旅游时空行为叁大方面对大学生整体及不同群体的旅游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西安高校大学生(包括不同群体)旅游行为模式的特征。最后,将实证进行引申研究,从市场潜力、旅游供给要素、需求要素、相关支持因素以及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矛盾性问题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并结合前文得出的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的特征,从相关支持因素、旅游费用的解决、旅游客源市场的选择、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旅游产品的价格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对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张敏霞[9]2004年在《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初探——兼论西安市旅游形象建设》文中指出目前,旅游业正如火如荼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业快速兴起,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旅游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旅游形象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实际工程中,形象工程也在红红火火的进行中,而有关城市旅游形象的理论、范例也不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也不多,而它的发展、它的操作都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的。即使有一些对于旅游形象的研究也是针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而且是有关形象的某一方面的,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少,而目前的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对他进行科学的研究。所以,对它进行理论上的、实际问题上的探讨是非常紧迫的。 本论文在对城市旅游及其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并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作了初步调查,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有关概念等做了初步的介绍。在对城市旅游形象有了初步了解后,进一步探讨旅游形象的建设的有关问题。首先,分析了影响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硬件和软件因素的主要构成元素,这些因素对于建设好形象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必要对他们作分析;其次,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方法,引入企业的CI理念,从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叁方面来论述形象的系统的构建;之后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维系与更新的方法、内容等作了简单论述;最后在构建了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应用这一理论体系对西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从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旅游形象的CI系统、旅游形象的树立、维系与更新这几个方面对西安市的旅游形象进行了探讨,但由于本人的知识能力的有限、在对西安市的旅游形象建设进行探讨时、对于某些问题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本论文以西安为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论文前几章所构建的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理论的系统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通过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理论体系。可能它的完善性、准确性并不很完美但是它是本人构建的一个理论系统。并且运用它对西安市的旅游形象川于了初步探讨,为西安市旅游形象建设提出了一些可布于的方向,一些实际的建设内容等。

程双[10]2013年在《广东省入境华人旅游行为特征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作为着名侨乡之一的广东省,吸引大量拥有共同历史文化甚至血缘联系的海外华人华侨游客和港澳台华人前来旅游。国内外学者在入境客源市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缺乏针对入境华人游客的专项研究。因此,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资料,从人口学统计特征、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等方面对入境华人游客旅游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探寻入境华人旅游者在中国大陆的旅游行为特征,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入境华人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以期为广东省入境华人游客市场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第一:针对入境华人游客中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结合其出游目的的交叉分析,提出积极开拓老年人度假旅游市场和女性购物游客市场;第二:根据入境华人游客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在维护港澳台游客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欧美和大洋洲客源市场开发力度;第叁:据入境华人游客多以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以及购物目的前来,结合广东省侨乡特色,提出以侨乡情为主的开发度假和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第四: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入境华人客源市场细分为近程购物休闲型游客市场、中程商贸探亲型游客市场和远程商贸观光型游客市场,并提出相应的拓展策略。最后,本文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提出研究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1]. 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王斌. 西北大学. 2001

[2].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 李瑛. 西北大学. 2007

[3]. 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 谢雪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 基于市场分析的西安国内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D]. 章杰宽.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5]. 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D]. 黄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6]. 高速铁路影响下节点城市的旅游产业供给研究[D]. 杨斯涵.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 西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 杨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8]. 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 朱仁鹏. 长安大学. 2007

[9]. 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初探——兼论西安市旅游形象建设[D]. 张敏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10]. 广东省入境华人旅游行为特征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程双. 暨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西安市客源市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