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叙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考察论文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叙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考察论文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叙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考察*

袁 伟 华

提 要: 空间是运动着的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既指地理上的区位,更指人类实践构建的社会关系。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了空间社会化的现象。正是沿着这一思想线索,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空间视角而言,其内涵在于重构人类空间关系,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中国方案。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一带一路

空间是运动着的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见证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发展进程。空间既指地理空间,也指社会空间。“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①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1页。 即便诸如高低、远近等似乎自然的空间关系,一旦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联系,其本质仍是某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空间物理形态的过程中,依循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其结构、体制等方面,对空间展开社会性形塑”② 胡潇:《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重构空间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不平等关系也通过实践活动而固化在既定的空间之中,这种既定的空间又合法化、甚至强化了不平等关系。因而,为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亟需构建一个新的全球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多次写入联合国的决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的理论探源

空间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通过物质的、实践的方式见证人类社会活动。离开了空间,也就无法理解人的含义。但如果将人的实践活动从空间中抽离,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马克思极为注重对人所处的社会空间展开分析,即便是人所处的自然空间,其背后也隐含着社会空间的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空间的形成与变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社会结构,“随着私有制,特别是不动产私有制的发展而逐渐趋向衰落。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后来,一些代表城市利益的国家同另一些代表乡村利益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出现了。在城市内部存在着工业和海外贸易之间的对立。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看似自然空间的紧张关系,其背后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社会关系的调整所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加速了现代工厂的建立,与此同时工人劳动空间的自主性被完全剥夺。恰如恩格斯所说,“一个工人只有在一定的机器上被用来做一定的细小的工作才能生存”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共同体的空间范畴。人类社会之初,“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6页。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观点,真正的全球空间构建必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呈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具有构建人类共同体空间的条件。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滇西中部,地处东经99°58′~100°27′,北纬25°25′~25°58′,东连宾川和祥云2县,南邻弥渡和巍山两县,西接漾濞县,北临洱源县,距省会昆明市约338 km。大理市境东西横距46.3 km,南北纵距59.3 km,国土面积1 815.00 km2,总体位于洱海流域范围以内。现辖下关镇、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挖色镇、海东镇、银桥镇、湾桥镇、双廊镇、上关镇和太邑乡10镇1乡,以及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大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图1)。

空间是社会关系,也只能是社会关系。随着分工的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任何空间都无法超越特定社会关系对其进行空间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分析了自然空间被卷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的过程。他指出:“谷物法的废除以及由此而必然引起的进一步的财政改革,给英国工商业提供了它们发展所必须的全部空间。此后,很快又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殖民地市场吸收英国工业品的能力一天天增长起来。兰开夏郡的机械织机使千百万印度手工织工陷于彻底的灭亡。中国的门户日益被打开。但发展最快的还是美国,其速度甚至对于这个进展神速的国家来说也是空前的。”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页。

资本主义试图将一切空间纳入到其统治范畴,并且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换言之,空间的再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2、106页。

在资本主义野蛮扩张之初,无产阶级试图通过打破有形空间约束找到解放之路,但由于无法找到重塑社会空间,即重建社会关系的方式而告失败。“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工人捣毁了工厂,砸碎了机器。”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2、106页。 早期的无产阶级无法理解约束其行动的空间的社会意义,其革命方式自然无法将自己从社会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20世纪,一批学者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确将“空间理论”作为研究旨趣。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爱德华·W.索亚(Edward W. Soja)和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等为主要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将空间意识和空间秩序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马思主义空间理论。

随着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也在增长。一个潜在的假设源自修昔底德笔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被喻为“修昔底德陷阱”,预示着战争不可避免。习近平同志不同意这一狭隘的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所以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① 《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 总体国家安全观,兼顾国内国外,在空间范畴上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空间上实现广泛的、普遍的人类安全。

(2)与 CK相比,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为20%~50%时,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配施50%有机肥处理,有效钾含量显著提高;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力,显著降低了径流水中全氮、全磷浓度,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2017年全年茶青产量提高了13.28%和2.5%,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均有所提高,酚氨比降低,提高了绿茶的品质。

空间本身就是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意味着利用现存的生产力和技术,利用那些能够在更大的规模上参与进来的团体或者阶级所有的首创性,利用那些能够在这一规模上构想其目标的个体的平等参与,让他们在一个确定的制度范围内行动”⑤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4页。 。苏贾也认为:“资本主义已发现有能力淡化(如果不是解决的话)自己一个世纪以来的内部矛盾。因此,自《资本论》的写作完成以来的一百年中,资本主义已成功地获得了‘发展’。我们无法计算其代价,但我们的确知道其手段: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⑥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9页。 也就是说,20世纪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空间生产获得发展。空间生产已然成为资本主义维护统治的工具。

资本的内在特性就是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空间,摧毁一切阻碍资本流通的障碍,通过不断开拓新的空间实现增值。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不可避免地将全球空间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并且构建了一个同质化的社会空间。但是,这样一个空间是以一部分人受到剥削和奴役为代价。如何才能摧毁这种全球性的资本化空间?列斐伏尔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差异性空间。他指出:“差异必须成为社会与政治实践的背景,这种实践与空间分析相连。”⑦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62页。 差异空间将打破资本对空间的支配,终结资本主义对全球空间的主导,从而将被压迫人们从空间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西安管廊项目建设范围分布于西安东北片区,结构为矩形三仓(见图1),入廊管线包括:电力、燃气、电讯、热水、给水、再生水、蒸汽和污水等。建设干支线管廊共计约70km,缆线管廊共计约180km,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管廊PPP项目。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集大成者大卫·哈维,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马克思时代主要以物的生产走向了空间生产。他提出了资本三级循环过程,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流通除了进入直接的生产与消费领域(初级循环),还会进入固定资本和消费基金所构成的二级循环,或者进入社会支出和科研与开发的三级循环。① [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1页。 资本内在的强大力量,穿透了各种空间障碍,不断寻求新的空间,将非资本领域资本化,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资本的扩张带来了“全世界的空间被非领土化,被剥夺了它们先前的各种意义,然后再按照殖民地和帝国行政管理的便利来非领土化”②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30页。 。正是由于资本在20世纪找到了新的投资空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是,资本逐利的无限性和现实空间的有限性这一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危机并未从根源上消失。

3.4 根据模拟葡萄酒降酸试验得到1株菌株SC-18,20℃培养20 d后,其苹果酸分解率为96.85%,乙酸终浓度为0.238 g/L,酒石酸分解率为27.80%。在山葡萄初酒中应用时,实验结果表明,SC-18可以适应高酸度酿造环境,苹果酸的降解率为26.28%,酒石酸分解率为4.06%,与对照组相比,乙酸产生率为24.38%,可以跟商业菌株相媲美,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需进一步的后续验证。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信奉现实主义原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提出的“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②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14页。 被西方诸多理论家和政治家奉为圭臬。工业革命发端于西方,正是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西方国家取得了在世界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但也开启了给非西方国家带来灾难的殖民运动。主权原则发轫于近代欧洲,但仅仅在西方世界内部奉行主权平等的准则。西方国家对于广大落后地区则进行了征服和掠夺,主权及主权平等原则在空间上具有封闭性。从空间意义上讲,近代以降的资本主义发展就是西方对非西方的压迫,既是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在全球空间的拓展,也是资本主义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全球构建。强者划分势力范围、构建规则,从而出现了部分试图取代整体的空间特性。

沃勒斯坦分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核心、半边缘、边缘三大空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现代世界体系扩张中,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和西非广大地区融入世界体系,充当了世界体系的边缘空间角色。昔日的边缘地区可能经过努力成为半边缘地区,甚至成为核心地区。沃勒斯坦指出:“将世界经济看成一个整体,某些国家位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相对于核心地区,它呈现出边缘化的过程,但是相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它又呈现出一种核心化的进程。”⑤ Ter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World-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82, p. 47.但沃勒斯坦看到了地理空间的有限性和资本主义扩张的无限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他指出,终结资本主义的将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在这个政府中“保持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率,并能改变分配制度的唯一可替代的世界体系,将引起政治和经济决策层的重新整合”⑥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尤来寅、路爱国、朱清浦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从长周期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世界将呈现出新的空间特性。

解读、分析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所传递的中心思想,要想改变目前的死记硬背,除了要引导学生去解读之外,还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使学生在主动解读中树立起积极的阅读意识。那么,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学生应该对文本解读些什么呢?在笔者看来,一线教师要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背景”“字词”“情感”等方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自主解读中形成能力,进而逐步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

空间既是物质性的也是实践性的,即人的实践活动将空间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空间的形成与变迁依赖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本身也是生产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空间生产。空间也是社会关系。列斐伏尔指出:“空间里面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在目前的生产方式里,社会空间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列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⑦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1页。 既有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于当前构建全球空间的分析较少,尤其缺乏对构建何种空间、实践路径的分析。不过,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分析了空间的实践特性,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

经过以上各项指标筛选,获得了15%甲维盐微乳剂的最优配方(质量百分数):甲维盐有效含量为15%,溶剂甲醇及醋酸仲丁酯用量分别为8%和20%,w(乳化剂7211)∶w(600号)∶w(有机硅)=6∶3∶4,防冻剂用量为3%,余量自来水补足,整体达到100%.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的理论叙述

第三,在发展问题上,构建国与国之间共同繁荣、合作共赢的空间。合作共赢实质是要共同获利,共同获利的途径只能是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赖持续深化,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共同发展就是要各国在合作中共同受益,共同取得繁荣和进步。当前,实现共同繁荣,需要重构有利于合作的国际空间,即包容、平衡、共赢、公平的经济秩序,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第一,在政治上,构建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空间。所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就是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承认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它们基于国际法而拥有的基本权利,尊重世界各国的核心利益和严重关切,反对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干涉别国内政、为自己的私利危害区域乃至全球安全。在国际事务中,各国承认无论大小强弱,在基本权利上的平等性,并追求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从而达成和谐的理想状态,实现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哈维洞悉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不平等性。他指出:“一座城市,如果将它的邻里街坊被区隔成拥有财富过着优雅生活的人,以及注定要为生计奔走的人,那么这样的城市将不能算是基督教城市,而只是一座野蛮人的城市。”③ [英]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页。 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不得不屈服于资本的逻辑。城市本应是一个整体的空间,但是,资本的力量却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区隔实质就是阶级关系在空间的反映。如何摆脱资本对空间的束缚。哈维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揭露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变革传统阶级斗争模式,以新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④ 王雨辰、张佳:《哈维对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第二,在安全上,构建国家之间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的空间。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想法和做法已经成为历史。在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世界各国在安全上也形成了共同依赖的状态。一国的不安全必然导致区域的不安全,区域的不安全必然导致世界的不安全。从空间意义上讲,部分的不安全意味着整体的不安全。因此,实现安全的途径必然在空间上具有整体性。只有真正实现了人类的普遍安全,一国才能真正获得安全。

长期以来西方的主导观点认为,安全是一种零和博弈,追求本国的绝对安全。然而,这意味着在现实中一国的安全是以另一国的不安全为代价的,国际社会的不安全也就成了一种常态。因为,一国以加强军备获得安全的方式,引起了另一国对于其意图、动机和能力的担忧,这种担忧导致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加剧了安全困境。③ Ken Booth and Nicholas J. Wheeler. The Security Dilemma: Fear, Cooperation and Trust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 21.从空间范畴看,历史已经一再证明,将安全局限于部分空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当前,安全的挑战日益复杂,传统的安全观并不能达致真正的安全。

Lienhard 1984:Siegfried Lienhard, A History of Classical Poetry: Sanskrit-Pali-Prakrit,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二叔不在,他在外面打工,我打开院子的门。首先,看到一只野猫,像箭一样,从草丛里射出去。我打开堂屋的门,屋里散发着一股久远的霉味。许多年前,我爸爸妈妈就住在这三间旧瓦房里,每到黄昏,我放学回家,第一眼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爸爸在几棵老榆树下凉晒干鱼。现在,我依然感到他们在那儿干活。屋里散发出潮湿的霉味,让我感到不适。我来家的目的是什么,想半天,才想起是为钱。我一定能挣到钱,为能淘到第一桶金,我决定开一家网店。

列斐伏尔开创了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列斐伏尔所处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和利用也大大拓展。工厂、铁路、高速公路、中心广场、公园、街道等空间形态被巧妙地占有和开发,生产关系沿着这些特定空间的布局和结构而搭建起来,空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性物质资料。资本主义创造了“包括都市的空间、娱乐的空间、所谓的教育的空间、日常生活的空间等等”③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4页。 。这些空间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场所,而且本身“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列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④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62页。 。

在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习近平同志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一面重要旗帜。目前人类所依赖的空间既是统一的,也是区隔的,全球联系的整体性与国家主权的区隔性共存。在这种情境下,构建何种空间,世界仍亟待中国叙述。在空间涵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五个方面构建空间的新型关系。

为了确保梯度比Gr值对排水管淤塞程度反映的准确性,对各组试验结束后的排水管壁试样进行烘干称重,得出各组试样的排水管壁试样单位体积含土量,并且将稳定的梯度比Gr值和相应排水管壁试样单位体积含土量进行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在当今信息和交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联系在一起。自然空间对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的障碍将一步步瓦解,但消除社会空间的阻隔却亟需各国的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指向了世界未来发展方向,也指明了实践路径。

近代以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呈现出单向度特性。西方文明作为积极的、主动的、主体性的一方,在文明的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非西方世界往往被冠以目标、对象、客体、消极、被动之类的修饰语;在文明传播的内容上以西方文明的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是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的“教化”过程,即便偶尔有非西方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往往也只是以某种神秘色彩出现,满足西方世界的猎奇心理;西方在传播技术上,无论是印刷术、电报、电话等,都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冲击着非西方世界的传统通讯和交通模式。① 钟靖:《电报在殖民传播中的作用》,《新闻春秋》,2017年第2期。 文明交流方式在空间上造成了某一部分空间的扩展,对其他空间的挤压、覆盖和遮蔽。

第四,在文化上,构建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空间。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多到一”的历程。人类文明的起源并不具有同根同源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独立的文明之间交往与日俱增,推动了区隔文明通过不断交流而联系成整体。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个真正意义上斑斓绚丽的人类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秉持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面临重大困境。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②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在彼此独立的空间中,以“丛林法则”为生存原则,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国际关系之中,“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思维能够成立。但是在国家间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空前加深,利益纠葛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在空间意义上打破了原子式的发展模式。各国要在重大国际问题以及地区热点上的协调沟通,共同行动,推动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携手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传染病疫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③ 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 由于世界空间的整体性打破了国家的区隔性,导致了各国在发展问题上构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个故事,开着奥迪的帅大叔,行驶在人烟稀少的公路上,很偶然地随口讽刺了挡在自己路上的一辆破卡车,而那卡车司机非常凶悍兼仇富,两人互相谩骂。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②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处于同一空间之中,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都有可能借助信息技术传播全球。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建构有效沟通的桥梁。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③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一个开放包容的交往环境,或曰社会空间,才能真正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五,在生态上,构建清洁美丽、环境友好的空间。建设清洁美丽的空间需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蒸汽时代”和“电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征服自然的技术条件不断改善,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人类一步步蚕食自然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中心论”应运而生。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其他自然界是客体,作为目标、对象而存在,并最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类中心论”的背后,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彼此疏离的、各自独立的空间。

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态危机的爆发。在工业化初期,恩格斯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糟糕的生活状况,拥挤不堪、环境恶劣,……霍乱、伤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发生。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68页。 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生态危机导致了多起轰动世界的恶性事件。然而,西方国家应对严重生态危机的路径之一是将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工业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背后,反映了全球空间的紧张与对立关系。资本主义越发展,生态危机就越严重,全球阶级关系就越紧张。生态危机关乎人类命运。

根治生态危机,必须改变人与自然的既有空间关系,改变全球空间对立的状况。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应对生态危机。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指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⑥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排除在外,现实的生存状况已经将人类融为命运共同体。

近代以来,在发展的道路上西方国家追求建立排他性的殖民体系,从空间意义上讲,即建立以自我为核心的相对封闭空间。尽管二战之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是在发展的理念上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发展问题上,西方国家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推崇零和博弈的发展模式,实质是现实主义权力政治逻辑在发展领域的延续。从空间意义上讲,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些空间构成竞争对手甚至敌对关系,相互排斥。整个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空间,而只是由彼此独立的一个个小空间组成。从发展的意义上讲,这些独立的空间强调部分的发展,并且通常以牺牲整体发展利益为代价。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的实践之路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人类空间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二战后,基于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延续至今,尽管其间有过调整和修改,但其中隐含的空间不平等关系依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忽视依然是其内在缺陷。正因为如此,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倡导构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从自然空间上看,“一带一路”倡议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空间,与所有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①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在目前条件下,人类交往还无法跨越领土、领海、领空的现实制约,“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首先应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因此,2013年秋,习近平同志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得到中亚、东欧、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拉美、西欧等世界各国的响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周边外交列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②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 中国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倡导与周边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塑造一个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地缘区域综合环境,与周边国家共享和平、繁荣,构建命运共同体。

中国先后倡议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及“中拉命运共同体”等等,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显示了中国在战略高度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视。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③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习近平同志2014年7月在巴西国会演讲时说:“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④ 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在论述中非关系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⑤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2017年初,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⑥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自然空间的延伸,等待人类去发现、去探索,而是在既有的自然空间之上构建社会空间,在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空间意义上,尤其是社会空间意义上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要本着伙伴精神,牢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要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①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

好啊,越来越有水平!有点意思,如能押韵成诗更妙。我灵机一动,改“闹”字为“庆”字,改“立”为“迎”,使之合平仄,押ing韵,更有味,变成小诗。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主要目的是让参与合作的国家及其民众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既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顾虑,也体现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享发展成果的责任使命与道义关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中,要做到真正的“共商、共建、共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行动。第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多种宗教和文明,各民族国家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第二,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异质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社会制度看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有前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要尊重经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发展程度、国家大小、文化基础等的差异,对于利益的认知、分配各不相同。只有“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才能“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②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五通政策,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压缩横亘在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社会空间阻隔。“一带一路”之所以在自然空间上取得扩展,既得益于该倡议在自然空间上的开放性,更得益于在社会空间上的平等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合作国家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③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国际社会交往的实践平台,并且与世界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相互衔接。这就要求各方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协调沟通、政策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基础。

在具体措施上,“一带一路”倡议以满足沿线国家需要为重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中国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油气管道、电力、通信网络等领域中的合作。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④ 《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沿线国家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已经向沿线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和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等,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提供了金融合作网络。

如何真正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还在于各国之间民心相通。只有真正以民心相通为基础,才能跨越自然空间的限制,压缩社会空间距离。201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文章,引用中国古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⑤ 《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诗句表达了民心相通,可以跨越自然距离的阻隔。2016年初,习近平同志在伊朗媒体发表文章称:“北京和德黑兰相距万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伊相互走近、增进合作,不能阻挡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深化友谊。”① 《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人民日报》2016年1月22日。 2017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文表示:“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哈关系经受住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到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②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为中哈关系插上梦想的翅膀》,《人民日报》2017年6月8日。

纵观全球,和平仍受威胁、发展尚存不足、治理赤字凸显。追根溯源,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严重受制于人类空间的不合理不完善不公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人类社会空间构建的题中之义。风云激荡方显中流砥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迈出了中国构建新型人类空间的坚实一步。

结 论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并未充分发展,资本力量在自然空间的扩张掩盖了内在的危机,但是自然空间的有限性与资本扩张的无限性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西方国家曾经不遗余力地在全球开疆拓土,延缓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打破空间的资本逻辑,重新回归马克思的人本逻辑,以人类命运为出发及归宿。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将世界各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格局。然而在人类不断突破自然空间束缚的同时,既有社会空间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回应时代问题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是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是重构人类空间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差异化的空间,世界各国在政治制度、发展水平、文化形态上各具特色,各显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正义的空间,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世界各国共享、共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实践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说是目标,毋宁说是实践的历程,从而,空间与实践相统一。在中国自身不断发展强大的同时,中国也希望与世界各国,尤其与欠发达国家和小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施工中,要注意分层施工,架空隔热层,尽量选择轻集料,配制保温砂浆、轻集料混凝土、耐火混凝土,分层铺设,确保压实、层面平整,注意铺设坡向正确,做好防水层施工。施工结束后,及时检查隔热层的架空效果,确保材料无任何损坏。

作者 袁伟华,男,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8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18YJA71005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佳松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叙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