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稗(稗)对稗的耐药性比较

8种稗(稗)对稗的耐药性比较

一、8种稗草(Echinochloa)对扫茀特耐药性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高原[1](2019)在《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zelayensis)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zelayensis)是稗(E.crus-galli(L.)Beauv.)的一个变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严重。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是一种选择性、能高效防除稗草的激素型除草剂,在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使用历史。一般认为激素型除草剂,包括二氯喹啉酸,能模拟植物内源生长素IAA,首先通过与受体TIR1/AFB和配体Aux/IAA结合,进而引起下游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物质—乙烯、氰化物和脱落酸(ABA)的生成。本研究室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自江苏常州武进稻田的西来稗生物型JCWJ-R1和采自上海松江新浜稻田的西来稗生物型SSXB-R2已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抗药性,相对于采自江苏农科院的敏感生物型JNNX-S抗性倍数分别达到9.7和66.9,并在生化水平上初步明确了抑制乙烯生物合成与抗药性密切相关,但是,抗二氯喹啉酸的杂草包括本研究中的西来稗抑制乙烯生物合成导致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对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氰化物的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也未见报道,此外,禾本科杂草中ABA的生物合成与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的关系也有待于研究。本文以抗二氯喹啉酸的JCWJ-R1和SSXB-R2西来稗生物型为研究对象,以对二氯喹啉酸敏感的JNNX-S为对照,首先检测了繁种后抗性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和其他激素型除草剂的抗性水平,然后初步探索了西来稗生长素受体EcTIR1及配体EcIAA16基因在抗性及敏感西来稗中的差异与抗药性的关系;借助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研究了乙烯生物合成与抗药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明确了对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氰化物的解毒能力与抗药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通过光合作用相关指标及氧化胁迫相关指标测定,研究了 ABA生物合成与抗药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了繁种后的抗性西来稗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和其他常见激素型除草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繁种后的抗性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仍然具有抗药性,JCWJ-R1和SSXB-R2相对于JNNX-S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5和139.7,已达到了中等和高等抗性水平,同时两抗性生物型还对喹草酸和二氯喹啉草酮产生了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是33.0和95.7,26.2和36.6,抗性生物型对其他激素型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不大。这表明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在两个抗性生物型中能够遗传,抗性生物型还对喹草酸和二氯喹啉草酮产生了交互抗性,而对其他类激素型除草剂未产生抗性,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可能具有特殊性。2、西来稗生长素受体EcTIR1及配体EcIAA16基因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JNNX-S,EcTIR1在JCWJ-R1和SSXB-R2中不存在突变且不存在转录水平的差异;可能与激素型除草剂抗药性密切相关的EcIAA16在JCWJ-R1和SSXB-R2中转录水平显着高于JNNX-S,分别是其4.9倍和4.7倍;二氯喹啉酸处理后,EcIAA16基因转录水平与抗性水平存在一定关系,JNNX-S中达到处理前的10.4倍,JCWJ-R1中达到处理前的3.3倍,而在SSXB-R2中未被诱导升高;EcIAA16基因序列在敏感及抗性生物型中不存在差异。说明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不是由EcTIR1和EcIAA16基因结构的改变引起的,而EcIAA16基因在抗性西来稗中较高的mRNA水平可能会影响与二氯喹啉酸的结合,可能与抗药性的产生有关。3、乙烯生物合成与抗药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表明:二氯喹啉酸及乙烯合成抑制剂对SSXB-R2鲜重质量没有影响,而引起JCWJ-R1和JNNX-S鲜重质量的显着下降;经乙烯合成抑制剂预处理的JCWJ-R1在二氯喹啉酸处理后鲜重质量不再下降,经乙烯合成抑制剂预处理的JNNX-S在二氯喹啉酸处理后鲜重质量下降的幅度也有所减小。二氯喹啉酸处理对SSXB-R2乙烯释放量没有影响,而引起JCWJ-R1和JNNX-S乙烯释放量的显着增加,JNNX-S中乙烯释放量最大值达到了处理前的5.3倍;经乙烯合成抑制剂预处理后的JCWJ-R1和SSXB-R2在二氯喹啉酸处理后乙烯释放量均没有增加,且相对不用乙烯合成抑制剂的处理组均显着降低,而经乙烯合成抑制剂预处理后的JNNX-S,在二氯喹啉酸处理后乙烯释放量虽然也增加,但是最大值相对于只用二氯喹啉酸处理时最大值减少了 69%。在西来稗中发现了控制合成乙烯的关键基因-3个EcA CSs和7个EcACOs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在SSXB-R2中没有被二氯喹啉酸所诱导且不同于其他两个生物型表达趋势的基因,JCWJ-R1生物型EcACS7和EcACO1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二氯喹啉酸诱导达到敏感生物型对照的47.7倍和34.1倍,JNNX-S中二氯喹啉酸处理后EcACS-like、EcACS7和EcACO1三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升到对照的26.1、556.3和47.2倍;乙烯合成抑制剂预处理能显着降低JCWJ-R1和JNNX-S中EcACS-like、EcACS7表达量的上升幅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与乙烯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首次发现了抗性及敏感西来稗生物型中EcACS-like、EcA CS7和EcACO1表达模式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乙烯生成量的差异,三个基因表达水平越低导致乙烯释放量越少,进而导致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越高,可能是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重要抗性机理。4、氰化物解毒能力与抗药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表明JCWJ-R1和SSXB-R2中能降解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有毒副产物—氰化氢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活性显着高于JNNX-S;在JCWJ-R1和SSXB-R2中控制合成β-CAS的EcCAS基因相比于JNNX-S存在884位核苷酸的差异,该突变导致β-CAS氨基酸序列295位的突变(Met-295-Lys);JCWJ-R1和SSXB-R2中EcCAS转录水平高于JNNX-S;与能量平衡关系密切的ADP/ATP载体蛋白(ANT)基因在JNNX-S中能被二氯喹啉酸所强烈诱导,而JCWJ-R1和SSXB-R2中无明显变化。推测β-CAS可能在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机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性生物型中EcCAS的突变和高转录水平可能是具有更高β-CAS活性的分子基础,从而使抗性生物型具有更强的氰化物解毒代谢能力,避免了氰化物对能量平衡的破坏,减轻或避免了二氯喹啉酸造成的伤害。5、ABA生物合成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表明:ABA生成量与抗性水平相关,JCWJ-R1和SSXB-R2相比于JNNX-S ABA生成量更少且变化率更小,二氯喹啉酸处理24 h后,JNNX-S中ABA含量是处理前的46.1倍,分别是JCWJ-R1和SSXB-R2最大值的1.3倍和3.1倍;与ABA合成密切相关的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基因在三个西来稗生物型中均能被二氯喹啉酸所诱导,且不存在表达趋势的差异;二氯喹啉酸处理后,SSXB-R2叶绿素a/b的含量及干重质量均没有显着变化,而导致JNNX-S叶绿素和干重质量迅速下降;对SSXB-R2和JNNX-S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二氯喹啉酸处理后JNNX-S出现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光合作用相关的三个途径受调控的基因数占该途径总基因数的比值最大,RT-qPCR验证34条光合作用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后显示JNNX-S中这些基因转录水平被二氯喹啉酸所诱导而出现迅速表达下调,而在SSXB-R2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或者在表达受到影响后出现迅速恢复的现象;二氯喹啉酸处理后,JNNX-S中丙二醛的含量是处理前的2.8倍,是JCWJ-R1 和 SSXB-R2 最大值的 2.1 和 2.2 倍,相对于 JNNX-S,JCWJ-R1 和 SSXB-R2中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被二氯喹啉酸诱导升高的基因数量更少,且基因上升的幅度更小。推测更少量的ABA生成导致光合作用受到的干扰更小、氧化胁迫更低,这可能与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有关,而抗氧化能力的提升可能是氧化胁迫后的自然反应,而不是抗性机理。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从二氯喹啉酸与西来稗的结合上探索了生长素结合配体基因EcIAA16转录水平在抗性及敏感西来稗中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氯喹啉酸在抗性西来稗中的结合,导致下游EcACS-like、EcA CS7和EcACO1基因表达未被启动进而导致乙烯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同为下游响应途径的ABA合成被抑制也有利于抗性生物型避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和氧化胁迫,同时抗性西来稗可能由于EcCAS基因突变或更高的转录水平导致对氰化物解毒代谢能力更强也有利于避免对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再次诱导,从而导致了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

仵奎[2](2017)在《硬稃稗(Echinochloa glabrescens)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稃稗(Echinochloa glabbrescens)是我国水稻田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penoxsulam)等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下降。为明确水稻田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水平及抗药性机理,本研究以采自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4个地区水稻田的40个硬稃稗种群为试验材料,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其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并测定了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通过对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ALS离体酶敏感性、基因序列和基因表达量的研究,未发现靶标酶在抗性中发挥明确作用;通过对主要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Cyt P450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研究,明确代谢酶在抗性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40个硬稃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硬稃稗种群JYJD-3为敏感种群,其ED50值为1.89 g a.i..ha-1。采自上海市青浦区硬稃稗种群SHQP-6和SHQP-3为抗性种群,ED50值分别为32.10和20.89 g a.i.·ha-1,与敏感种群JYJD-3相比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6.98和11.05倍。因此SHQP-6和SHQP-3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药性。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SHQP-6和SHQP-3对27种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发现抗性硬稃稗SHQP-6和SHQP-3均对啶磺草胺(pyroxsulam)和甲咪唑烟酸(imazameth)产生了较低水平的抗药性,与敏感种群JYJD-3相比SHQP-6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4.58和7.77倍,SHQP-3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4.04和6.89倍。SHQP-3对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和二氯喹啉草酮(quintrione)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与敏感种群JYJD-3相比SHQP-3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37.56和51.74倍,可能由于二氯喹啉酸大量的使用导致硬稃稗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抗性种群 SHQP-6 和 SHQP-3 对丙嗪嘧磺隆(propyrisulfuron)、恶咗酰草胺(metamifop)、敌稗(propanil)、丁草胺(butachlo)、二甲戊灵(pendimethalin)和氯氟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依旧敏感。对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ALS离体酶敏感性研究发现:在未加入五氟磺草胺情况下,抗性种群SHQP-6和敏感种群JYJD-3的ALS酶的离体活性无显着差异。在不同剂量五氟磺草胺处理下,抗性及敏感硬稃稗种群在0.0005μM时ALS酶活开始受到抑制,并随着五氟磺草胺浓度的增加酶活性迅速降低,在0.05μM时ALS酶活抑制率达到85%以上,五氟磺草胺抑制SHQP-6和JYJD-3 ALS活性50%的药剂浓度(IC50)值分别为0.003和0.0021 μM,相对抗性倍数为1.43。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编码硬稃稗ALS的基因DNA序列,其长度为1820 bp,接近全长,该片段没有内含子,编码606个氨基酸残基。通过SHQP-6与JYJD-3的ALS基因序列比对,未发现SHQP-6中存在已报道的抗性相关的点突变。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LS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药剂处理前,SHQP-6的ALS基因表达量与敏感种群JYJD-3无显着性差异。抗性及敏感硬稃稗种群经过五氟磺草胺处理后3d和5 d,ALS基因表达量均升高,抗性种群的ALS基因表达量是敏感种群的2.29倍和1.3倍。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CytP450s抑制剂马拉硫磷(malathion)、胡椒基丁醚(PBO)和ABT对五氟磺草胺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在喷施马拉硫磷、PBO和ABT后五氟磺草胺对抗性硬稃稗种群SHQP-6的ED50值从32.10 g a.i..ha-1,分别降至1.46、1.73和3.47ga.i.·ha-1,因此,推测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存在CytP450s参与的代谢抗性。代谢酶含量及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五氟磺草胺处理前及处理后2 d、3d和5d,SHQP-6的细胞色素b5显着高于敏感种群JYJD-3;在药剂处理前,抗性种群SHQP-6的NADPH-P450还原酶活性为0.0985 nmol-min-1·mg-1pro,与敏感种群无显着性差异,在五氟磺草胺处理后5d,SHQP-6的NADPH-P450还原酶活性较五氟磺草胺处理前升高了 97.36%,并显着高于JYJD-3;药剂处理前,抗性种群SHQP-6的GST比活性为2.4888nmol-min-1·mg-1pro,与敏感种群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用药开始至11 d,SHQP-6的GST活性呈上升趋势,而JYJD-3仅在药后1 d及11 d出现上升,在药剂处理后11 d,SHQP-6的GST比活性为药剂处理前GST比活性的1.57倍,显着高于JYJD-3。

郭成林,覃建林,马永林,王彦辉,马跃峰,黄辉晔,梁海波[3](2016)在《5种除草剂对芒稷、马唐的生物活性及对旱稻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筛选防除旱稻田芒稷和马唐的安全高效除草剂,为开展田间化学除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盘栽3叶期芒稷、56叶期马唐和2叶1心期旱粳稻和旱糯稻为材料,采用定量喷雾法,以不施药处理作对照,室内测定5种除草剂(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恶唑酰草胺乳油、25 g/L五氟磺草胺油悬浮剂、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和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的不同浓度处理对杂草的鲜重防效及对旱稻植株株高和鲜重的影响。【结果】五氟磺草胺、恶唑酰草胺、精恶唑禾草灵和双草醚对芒稷的活性较高,药后21 d鲜重抑制90%有效量(ID90)分别为14.57、25.78、26.01和34.44 g/ha;二氯喹啉酸对芒稷的活性一般,ID90为564.03 g/ha。精恶唑禾草灵和恶唑酰草胺对马唐的活性高,药后21 d鲜重ID90分别为25.51和26.09 g/ha;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和二氯喹啉酸对马唐的活性低,药后21 d植株地上部分鲜重抑制率均低于20.00%。精恶唑禾草灵和双草醚对旱稻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恶唑禾草灵对旱稻植株的株高平均抑制率为11.48%21.01%、鲜重抑制率为25.49%40.84%,双草醚的株高平均抑制率为8.00%12.95%、鲜重抑制率为15.82%26.93%;其他3种除草剂在常用量下对旱稻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旱稻株高和鲜重抑制率均低于10.00%。【结论】五氟磺草胺和恶唑酰草胺对芒稷生物活性高,恶唑酰草胺对马唐也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对旱稻安全,这两种除草剂适宜在旱稻田推广使用,生产中可根据田间芒稷和马唐发生为害情况选择使用。

王琼,陈国奇,姜英,王庆亚,姚振威,董立尧[4](2015)在《水稻田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我国稻田发生较多的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crus-galli)、硬稃稗(E.glabrescens)和无芒稗(E.crus-galli var.mitia)3种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水平,以及光头稗(E.colonum)、西来稗(E.crus-galli var.zelayensis)、长芒稗(E.caudata)、水稗(E.phyllopogon)和水田稗(E.oryzoides)5种发生较少的稗属杂草对稻田主要除稗剂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水平。[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供试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采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丁草胺、口恶嗪草酮和二甲戊灵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其ED50值大于推荐高剂量;对双草醚、精口恶唑禾草灵和口恶唑酰草胺敏感。采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硬稃稗种群对口恶嗪草酮和丁草胺则产生了抗药性,对口恶嗪草酮ED50值高于推荐高剂量,丁草胺处理剂量为推荐高剂量的1.5倍时对硬稃稗的鲜质量抑制率达62.10%,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口恶草酮、乙氧氟草醚和双草醚敏感。采自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无芒稗种群对二氯喹啉酸和口恶嗪草酮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其ED50值高于推荐高剂量,对丁草胺和乙氧氟草醚敏感。发生较少的光头稗、西来稗、长芒稗、水稗和水田稗对五氟磺草胺都较为敏感。[结论]不同种类的稗属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有着明显差异,3种发生较多的稗属杂草分别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

王琼[5](2015)在《水稻田3种主要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研究》文中认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crus-galli)、硬稃稗(E.glabrescens)、无芒稗(E.crus-galli var.mitis)是我国稻田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严重,且易对化学除草剂产生抗药性。五氟磺草胺(penoxsulam)是当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稻田除草剂,具有高效、安全、杀草谱广等特点。据调查,一些地区稻田稗属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下降。本文以采自8省(市)稻田的稗、硬稃稗和无芒稗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 52个稗种群、35个硬稃稗种群和29个无芒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明确其抗药性水平。并进一步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稻田的7个抗五氟磺草胺稗种群和1个敏感种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五氟磺草胺抗性和敏感的无芒稗和硬稃稗种群,研究了 12个稗属杂草种群对13种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主要结果如下:52个供试稗种群中,3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相对抗性倍数≤2倍),4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性下降(2倍<相对抗性倍数≤4倍)。45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5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低抗(4倍<相对抗性倍数≤10倍),7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中抗(10倍<相对抗性倍数≤30倍),20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高抗(30倍<相对抗性倍数≤150倍),13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极高抗(相对抗性倍数>150倍)。采自江苏省的YB32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最为敏感,其ED50值为0.08 g a.i./ha。采自黑龙江省的YB14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最抗,其ED50值为102.36 ga.i./ha,相对抗性倍数高达1279.50倍。35个供试硬稃稗种群中,3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1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性下降。31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5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中抗,16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高抗,10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极高抗。采自江苏省的YF22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最为敏感,其ED50值为0.06 g a.i./ha。采自江苏省的YF20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最抗,其ED50值为17.74ga.i./ha,相对抗性倍数达到了 277.22倍。29个供试无芒稗种群中,分别有1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敏感和敏感性下降。27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6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低抗,3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中抗,8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高抗,10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极高抗。采自江苏省的WM26种群对五氟磺草胺最为敏感,其ED50值为0.03ga.i./ha。采自宁夏自治区的WM29种群对五氟磺草最抗,其ED50值为38.28 g a.i./ha,相对抗性倍数高达1147.13倍。7个抗性稗种群对双草醚的相对抗性倍数均高于11倍,对恶草酮的相对抗性倍数均高于6倍,对恶嗓草酮的相对抗性倍数虽均低于5倍,然而其ED50值均高于田间推荐高剂量。此外,供试抗性稗种群对二氯喹啉酸的相对抗性倍数也较高,其中YB14种群的相对抗性倍数高达594.73倍,对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和丙草胺也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总体上,供试抗性稗种群对丁草胺、乙氧氟草醚、精恶唑禾草灵、嘧啶肟草醚的抗药性水平相对较低,7个抗性稗种群的平均相对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抗性硬稃稗种群YF01对恶嗪草酮具有明显的抗药性,其对恶嗪草酮的相对抗性倍数为2.48倍,然而其ED80值为田间推荐高剂量的251.2%,对其他12种供试除草剂未产生明显抗药性。抗性无芒稗种群WM18对二氯喹啉酸、精恶唑禾草灵相对抗性倍数较高,相对抗性倍数分别达到25.81和10.12倍,对丙草胺、恶唑酰草胺、嘧啶草醚恶嗪草酮和恶嗪草酮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本文明确了我国稻田稗、硬稃稗和无芒稗均已经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抗药性,首次提出了我国稻田硬稃稗的抗药性问题,并首次发现了杂草对丙草胺、恶草酮和恶嗪草酮的抗药性问题。

张自常,李永丰,张彬,王笑[6](2013)在《江苏省稻田常见稗草的生物学特性》文中认为为探明江苏省危害较严重的稻田常见稗草生物学特性,以无芒稗、稗、西来稗和短芒稗为材料,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研究分蘖动态、株高、叶面积和穗粒结构及生育期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稗草种群的分蘖数逐渐增加,在移栽后前30 d,分蘖数无显着差异,但最终短芒稗分蘖数显着高于其他3个稗草种群;无芒稗、稗、西来稗株高分别比短芒稗增加6.18%、12.75%、27.22%,但差异不显着;无芒稗、稗和西来稗剑叶叶面积显着大于短芒稗;生育期表现为无芒稗>西来稗>稗>短芒稗;无芒稗繁殖系数(每穗实粒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最高,短芒稗最低。说明较大的剑叶叶面积和粒重、较长的生育期以及较强的籽粒生产力是无芒稗、稗和西来稗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丽丽[7](2013)在《黑龙江省野慈姑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文中指出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inn.)属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杂草。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水稻田的危害程度越来越重,已成为水稻田主要恶性杂草。多年来一直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野慈姑的化学防除,但由于长期的使用,其防除效果已经明显下降。本文采用室外盆栽法,以采自黑龙江省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兴凯湖农场一连队、八五四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鹤岗市江滨农场场部等地的野慈姑为实验对象,研究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且从生理生化方面研究了磺酰脲类除草剂对不同地区野慈姑靶标酶ALS活性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性差异的机理,为野慈姑的有效治理以及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存在显着差异。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野慈姑最敏感,ED50值为107.04g a.i./hm2,IC50值为27.21nm/L;兴凯湖农场一连队野慈姑、八五四农场农业研发中心野慈姑、鹤岗市江滨农场场部野慈姑次之,ED50值分别为163.92、289.61、320.50g a.i./hm2,IC50值分别为73.82、129.95、1646.11nm/L;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野慈姑最不敏感,ED50值为484.06g a.i./hm2,IC50值为4226.23nm/L。吡嘧磺隆处理后,对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野慈姑ALS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大,明显大于其他四个地区野慈姑,对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野慈姑的抑制作用最小,这是其对吡嘧磺隆敏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2.不同地区野慈姑对苄嘧磺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兴凯湖农场一连队野慈姑最敏感,ED50值为673.55g a.i./hm2,IC50值为82.89nm/L;八五四农场农业研发中心野慈姑、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野慈姑次之,ED50值分别为677.50、734.73g a.i./hm2,IC50值分别为253.46、807.46nm/L;鹤岗市江滨农场场部、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野慈姑最不敏感,其鲜重抑制率最大仅为47.53、40.36%,不能求出其ED50值,IC50值分别为2645.62、12721.35nm/L。苄嘧磺隆处理后,对兴凯湖农场一连队野慈姑ALS活性的抑制最大,明显大于其他四个地区野慈姑,对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野慈姑的抑制作用最小,这是其对苄嘧磺隆敏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首次研究了黑龙江省主要稻田恶性杂草野慈姑不同种群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水平,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明确了敏感性差异的机理。

彭丽[8](2011)在《稗草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及龙须草转化体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稗属(Echinochloa)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具有分蘖力强、适应性广、长势旺、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等特点,并且为C4植物,具有高光合特性。因此,稗草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在抗逆性和丰产性育种中可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虽然由于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导致稗草和粮食作物的杂交障碍,但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稗草资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而建立稗草离体再生体系是进一步利用稗草资源的基础。本文以分布于我国吉林磐石、浙江天目山、江苏南京、云南大理、湖北武汉的6个稗草居群的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研究影响其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几种因素,筛选出适宜的稗草基因型和培养条件,建立了稗草离体再生体系。为将来稗草和水稻等作物的细胞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稗草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稗草居群筛选:以6个居群的稗草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含3mg/L2,4-D的诱导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磐石02居群优愈率最低仅为5.38%,武汉居群获得状态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优愈率为50.3%,表明在本研究中武汉居群是最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材料。2.稗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以武汉居群的稗草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筛选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2,4-D浓度。结果表明,添加1-6mmg/L2,4-D,稗草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较高,可达80%左右,但在添加3mg/L 2,4-D的培养基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能够得到较多的胚性愈伤组织。3.基本培养基对稗草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在MS和N6两种基本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有差异,在N6基本培养上诱导的愈伤组织状态优于MS培养基,能够得到淡黄色、较干燥的颗粒状愈伤组织。4.凝固剂对稗草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在植物凝胶作为凝固剂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较干燥,并且形成的颗粒性胚性愈伤较多;而在以琼脂粉为凝固剂的培养基上,稗草愈伤组织基部较多粘稠物质,较湿软并且颗粒性胚性愈伤组织较少。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筛选:在所设计的8种分化培养基上,武汉居群愈伤组织分化率都比较低,其中具有最高分化率(8.57%)的培养基为MS+0.2mg/L NAA+ 1.5mg/L 6-BA+1g/L CH。龙须草(Eualiopsis binata)是禾本科一种高度兼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具有孢子体无减数胚囊发育、胚和胚乳不受精形成种子的无融合生殖特性,在禾谷类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深入研究龙须草无融合生殖遗传调控机理,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龙须草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3个龙须草居群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优化了龙须草成熟种子离体再生体系,进而,以成熟种子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研究了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龙须草转化的主要因素,为建立稳定的龙须草转化体系打下一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龙须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降低生根培养基蔗糖浓度至20g/L,20个组培苗生根效率达到100%,并且移栽后均成活;改用NAA继代愈伤组织,并没有改善愈伤组织的状态;而改用植物凝胶作凝固剂,对愈伤组织的状态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得到更多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2.龙须草转化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分析:来自星子、西峡、丹江的三个龙须草居群中,星子居群的愈伤组织最适合作为转化的受体,在同等条件下星子居群的报告基因GFP瞬间表达率最高;共培养过程中提高培养基中2,4-D的浓度至5mg/L,能够显着促进转化;在农杆菌浸染OD600为0.6、侵染45min、共培养3天时,可获得较高瞬间表达率(40%),抗性愈伤率可达42.32%;降低无机盐的浓度为1/4MS时,瞬间表达率达42.43%;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解酪蛋白(CH)也有利于转化。

吴小虎[9](2011)在《山东部分市县麦田杂草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麦家公在山东东部部分市县冬小麦田发生严重,且为当地的优势杂草,而苯磺隆近年来对其防治失败。为明确其对苯磺隆的抗性,采用温室盆栽法和培养皿法,测定了山东部分市县麦家公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麦家公生物型,通过研究抗性生物型离体和施药后靶标酶(ALS)、解毒酶(GSTs)、主要保护酶(SOD、POD、CAT)的变化,初步探讨了麦家公对苯磺隆产生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如下:一、麦家公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测定1、温室盆栽结果表明,除平度(1.33)、城阳(2.34)麦田生物型处于敏感状态外,其他市县麦家公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倍数在5.07-12.97之间,其中胶州药性最高,抗性倍数为12.97,其次为潍城、胶南、寒亭麦家公生物型,抗性倍数分别为7.53、5.31、5.07。本试验表明山东东部部分市县地区麦田麦家公生物型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2、培养皿法结果表明,除城阳(0.93)、平度(0.95)麦家公生物型处于敏感状态,其它市县麦家公均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在1.59-3.89之间,其中胶州、胶南、潍城、寒亭麦家公生物型抗性倍数分别为3.89、1.89、1.86、1.59;而。整株抗性水平测定试验结果与培养皿法抗性水平测定试验趋势一致。二、麦家公对苯磺隆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1、离体条件下,胶州抗性麦家公(R)、敏感麦家公生物型(S) 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苯磺隆对抗性麦家公ALS活性的抑制程度相对小于对敏感性的抑制,在整个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敏感生物型ALS的抑制作用大于抗性种群。胶州抗性生物型离体ALS的GR50为0.215μM,抗性指数分别为2.65倍。研究表明ALS酶对除草剂敏感性下降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2、施药后,苯磺隆茎叶喷雾处理后,R、S生物型ALS相对活力都活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R生物型药后第4天活性最低,降到对照的64%,其后反弹上升,达到第7天活性是对照的75.1%,而S生物型活性药后第4天活性最低,是对照的40.2%,之后反弹幅度不大,S生物型活性被抑制。这可能是造成抗性生物型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的原因之一。与离体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一致。3、GSTs活力与杂草对苯磺隆的解毒代谢有关。喷药后,R生物型、S生物型相对活力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4天R生物型GSTs活力达最高,为同期对照的1.488倍;而S生物型GSTs活力第3天达到对照的1.238倍。R生物型GSTs活力整体上明显高于S生物型。施药后,喷药后,R生物型GSTs活力整体上高于S生物型,说明R生物型解毒能力强于S生物型。表明GSTs对苯磺隆解毒代谢能力的差异是麦家公对苯磺隆产生抗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施药后,喷药后,R生物型与S生物型的SOD活力、CAT活力差距较大,R生物型SOD活力、CAT活力强于S生物型SOD活力、CAT活力,SOD活力、CAT活力增强有助于清除药剂胁迫产生的自由基氧,减少胁迫危害。表明保护酶的变化差异是麦家公抵抗苯磺隆伤害的一种机制。

吴小虎,刘君良,张晓芳,陈业兵,崔夕英,郭鹤久[10](2010)在《杂草抗药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杂草抗药性的历史与现状、抗药性检测方法及抗药性机理研究、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并简述了杂草抗药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8种稗草(Echinochloa)对扫茀特耐药性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种稗草(Echinochloa)对扫茀特耐药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zelayensis)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连作区水稻田稗属杂草发生及防除现状
        1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连作区水稻田稗属杂草发生情况
        2 稗属杂草的种类
        3 稗属杂草的化学防除
        4 西来稗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第二节 植物激素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研究进展
        1 植物激素型除草剂产品及作用特点
        2 二氯喹啉酸及其作用特点
    第三节 稗属杂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 稗属杂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发生情况
        2 稗属杂草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机理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生长素受体配体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对激素型除草剂的抗药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生长素受体TIR1基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生长素配体IAA16基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乙烯生物合成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鲜重质量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乙烯生物合成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基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氰化物解毒代谢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β-CAS基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受氰化物伤害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ABA生物合成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ABA合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光合作用抑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生物型氧化胁迫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硬稃稗(Echinochloa glabrescens)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硬稃稗的发生与化学防除现状
    第二节 稗属杂草的抗药性概况
    第三节 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的研究进展
        1 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2 五氟磺草胺的应用及杂草对其抗药性情况
        3 杂草对ALS抑制剂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水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硬稃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研究
        1.2.2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的交互抗性研究
        1.2.3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的多抗性研究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硬稃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
        2.2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的交互抗性
        2.3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种群的多抗性
第三章 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靶标酶抗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ALS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ALS基因序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ALS基因表达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代谢酶抗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抑制剂对抗药性的影响
        2.2 细胞色素B_5含量的测定
        2.3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研究
    第二节 抗五氟磺草胺硬稃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5种除草剂对芒稷、马唐的生物活性及对旱稻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培养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除草剂对芒稷的生物活性
    2.2 5种除草剂对马唐的生物活性
    2.3 5种除草剂对旱稻的安全性
3 讨论
4 结论

(4)水稻田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种子
    1.2供试药剂
    1.3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稗、硬稃稗和无芒稗对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
    2.2其他5种发生较少的稗属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水平
3讨论

(5)水稻田3种主要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稻田杂草发生及防除概况
        1 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特点
        2 水稻田杂草化学防除概况
    第二节 稗属杂草研究概况
        1 稗属杂草的种类
        2 稗属杂草的分布与危害
        3 稗属杂草的抗药性现状
    第三节 ALS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概况
        1 ALS及其抑制剂
        1.1 ALS结构与功能
        1.2 ALS抑制剂及其应用
        2 ALS抑制剂的抗药性现状
    第四节 水稻田抗性杂草综合治理概况
        1 农业防除
        1.1 加强遏制与检疫
        1.2 合理翻耕
        1.3 合理轮作
        1.4 精选良种
        2 化学防除
        2.1 除草剂合理轮用
        2.2 除草剂合理混用
        2.3 除草剂限制使用
        3 生物防除
第二章 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子实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配制
        1.2.2 药剂处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2 抗性稗种群的分布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子实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配制
        1.2.2 药剂处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硬稃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2 抗性硬稃稗种群的分布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无芒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子实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配制
        1.2.2 药剂处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芒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2 抗性无芒稗种群的分布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抗性稗属杂草对稻田其他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子实
        1.1.2 供试药剂
        1.2 供试方法
        1.2.1 药剂配制
        1.2.2 药剂处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稗种群对14种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供试硬稃稗和无芒稗种群对14种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
        2.3 五氟磺草胺与13种稻田其他常用除草剂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抗性种群对14种除草剂的抗药性
        3.2 稗属杂草抗药性治理和稻田除草剂应用策略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江苏省稻田常见稗草的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稗草种群的分蘖动态
    2.2 各稗草的形态指标
    2.3 各稗草的产量结构
3 小结

(7)黑龙江省野慈姑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野慈姑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途径
        1.1.1 野慈姑的生物学特性
        1.1.2 野慈姑的危害与防除途径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原理
        1.2.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特点
        1.2.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途径
        1.2.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状况
        1.2.5 磺酰脲类除草剂存在的问题
        1.2.6 我国在磺酰脲类除草剂研制方面的现状
        1.2.7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展望
        1.2.8 吡嘧磺隆与苄嘧磺隆
    1.3 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1.3.1 杂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3.2 杂草抗药性机制的研究
        1.3.3 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史
        1.3.4 杂草抗药性的检测方法
        1.3.5 杂草抗药性的治理
        1.3.6 研究杂草抗药性的意义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除草剂
        2.1.3 施药器械
        2.1.4 供试化学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野慈姑的防治效果
        2.2.2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2.2.3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野慈姑的防治效果
        3.1.1 吡嘧磺对野慈姑的防治效果
        3.1.2 苄嘧磺对野慈姑的防治效果
    3.2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3.2.1 吡嘧磺隆对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3.2.2 苄嘧磺隆对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3.3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野慈姑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3.3.1 吡嘧磺隆对野慈姑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3.3.2 苄嘧磺隆对野慈姑离体 ALS 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各地区野慈姑生态型不同可能导致敏感性不同
    4.2 各地区用药史不同可能导致敏感性不同
    4.3 野慈姑 ALS 的活性与敏感性的关系
    4.4 各地区野慈姑可能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
5 结论
    5.1 不同地区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不同
    5.2 不同地区野慈姑对苄嘧磺隆的敏感性不同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稗草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及龙须草转化体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稗草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1 前言
        1.1 稗草研究概述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 基因型
        1.2.2 外植体
        1.2.3 培养基
        1.2.4 培养条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处理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分化
        2.2.3 数据统计
    3 结果和分析
        3.1 稗草种子消毒时间的确定
        3.2 居群间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差异
        3.3 外植体的选择
        3.4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状态的影响
        3.5 基本培养基对稗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6 凝固剂对稗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7 激素组合对稗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以及植株移栽成活
    4 讨论
        4.1 2,4-D浓度对稗草成熟种子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基本培养基对稗草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4.3 植物凝胶对稗草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 龙须草转化体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1.1 龙须草研究概况
        1.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概述
        1.2.1 根癌农杆菌生物学特性
        1.2.2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1.2.3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基因的主要因素
        1.2.3.1 高效稳定的组织培养体系
        1.2.3.2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1.2.3.3 基因活化的诱导物
        1.2.3.4 共培养
        1.2.3.5 筛选方案
        1.2.3.6 干燥处理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菌株和质粒
        2.1.3 实验所用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2.2.2 愈伤组织的准备
        2.2.3 再生苗的生根优化
        2.2.4 凝固剂对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2.2.5 NAA对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2.2.6 农杆菌的活化和培养
        2.2.7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对GFP瞬间表达的影响
        2.2.8 不同龙须草居群对GFP瞬间表达的影响
        2.2.9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2.2.10 农杆菌悬浮液和共培养基中2,4-D浓度对GFP瞬间表达的影响
        2.2.11 无机盐等对转化的影响
        2.2.12 数据统计
    3 结果和分析
        3.1 再生苗的生根优化
        3.2 凝固剂以及NAA对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3.3 龙须草居群、农杆菌悬浮液和共培养基2,4-D对GFP瞬间表达的影响
        3.4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对GFP瞬间表达和抗性愈伤率的影响
        3.5 共培养时间对GFP瞬间表达及抗性愈伤率的影响
        3.6 无机盐等对GFP瞬间表达的影响
        3.7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4 讨论
        4.1 高效稳定的离体再生体系是龙须草转化体系建立的基础
        4.2 居群对龙须草转基因的影响
        4.3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龙须草转基因的影响
        4.4 培养基中2,4-D浓度对龙须草转基因的影响
        4.5 筛选方案的确定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山东部分市县麦田杂草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山东省麦田杂草发生及其化学防除
    1.2 杂草抗药性研究现状
    1.3 ALS 与ALS 抑制剂
    1.4 抗ALS 抑制剂杂草形成机理
    1.5 杂草抗药性治理
    1.6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品、试剂及主要仪器
    2.2 供试供试麦家公采集情况与苯磺隆用药历史
    2.3 麦家公抗性水平测定
    2.4 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麦田生物型麦家公抗性水平测定
    3.2 麦家公苯磺隆抗性生物型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3.2.1 苯磺隆对离体条件下抗、感生物型麦家公ALS活性的影响
        3.2.2 施药后苯磺隆对下抗、感生物型麦家公ALS 活性的影响
        3.2.3 施药后苯磺隆对抗、感生物型麦家公GSTs活性的影响
        3.2.4 施药后苯磺隆对抗、感生物型麦家公SOD活性的影响
        3.2.5 施药后苯磺隆对抗、感生物型麦家公POD活性的影响
        3.2.6 施药后苯磺隆对抗、感生物型麦家公CAT活性的影响
4讨论
    4.1关于山东东部部分市县冬麦区麦家公对苯磺隆的抗性
    4.2 关于抗性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4.3 本论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5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四、8种稗草(Echinochloa)对扫茀特耐药性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zelayensis)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机理的研究[D]. 高原.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硬稃稗(Echinochloa glabrescens)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机理研究[D]. 仵奎.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5种除草剂对芒稷、马唐的生物活性及对旱稻安全性评价[J]. 郭成林,覃建林,马永林,王彦辉,马跃峰,黄辉晔,梁海波.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3)
  • [4]水稻田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稻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J]. 王琼,陈国奇,姜英,王庆亚,姚振威,董立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5]水稻田3种主要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研究[D]. 王琼.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江苏省稻田常见稗草的生物学特性[J]. 张自常,李永丰,张彬,王笑.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2)
  • [7]黑龙江省野慈姑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D]. 陈丽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8]稗草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及龙须草转化体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D]. 彭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9]山东部分市县麦田杂草麦家公对苯磺隆抗性初步研究[D]. 吴小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10]杂草抗药性的研究进展[J]. 吴小虎,刘君良,张晓芳,陈业兵,崔夕英,郭鹤久. 现代农药, 2010(02)

标签:;  ;  ;  ;  ;  

8种稗(稗)对稗的耐药性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