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视野下空间生产研究进展论文

行动者网络视野下空间生产研究进展论文

行动者网络视野下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刘浩榆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科学研究中自康德以来的基于自然和社会的传统二分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总结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就分析框架等特征对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深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与异质性网络构建需求十分契合,一方面强化了已有空间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也为地理学、旅游科学等学科的批判性转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行动者网络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Bruno Latour、Michel Callon和John Law提出,是社会学巴黎学派的核心理念。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广义对称性原则为基础,认为“人”与“非人”具有普遍关联性,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构建异质性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1]。该理论否定了社会学研究中传统上的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二分视角,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最初,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目前,行动者网络理论已经超越了科学社会学的范畴,在地理科学、旅游科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研究进展

近年来,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乡村地理等人文地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鉴于行动者网络的动态性特点及广义对称性原则,运用ANT视角对城市及乡村空间的重塑进行的研究较多。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苗长虹等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消除了传统的“地方空间”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动空间”所分别代表的物质与技术的对立,提出以“行动者网络空间”这一关系型聚合体整合原有的“地方空间”与“流动空间”,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界对“空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

在乡村地理学领域,有研究者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乡村旅游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建构了个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行动者网络,提出行动者网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动态变化中,并针对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其作为强有力的行动者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3,4]。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对大都市周边地区村落格局、景观进行了重塑,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空间;在这一重构过程中,乡村可以被视作由村民、城市消费者、政府、土地、民俗等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下的关系聚合体,进而,基于个人、政府、资源等多主体视角对美丽乡村对村庄的改造进行微观分析,最终发现“美丽乡村”建设背后是一个由地方政府为核心行动者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促使了乡村由居民生活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变[5]。现代农村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在市场经济的裹挟下其具备了多种多样的消费功能,空间呈现商品化趋势,王鹏飞等人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了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农村空间商品化的演变过程,即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如何向城市居民的消费空间转变过程,揭示了麻峪房村旅游发展前期与后期两个不同的行动者网络,对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空间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6]

在旅游地理学领域,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到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消费者、管理机构等多个维度,许多学者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各行动者的行为逻辑,针对不同行动者的诉求与关切提出了相应的行动策略[7,8]

在城市地理学领域,快速城市化在促进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加剧了人地冲突,王爱民等利用行动者网络对广州市海珠区果林保护区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化过程、根源、类型及其治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应通过协商谈判管控分歧、解决冲突[9]

(2)财政部门跟踪评价。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报送的绩效运行跟踪情况进行审核和汇总,并选取一定数量的财政支出(包括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重点跟踪监控,开展绩效再评价,形成“全面覆盖、重点再评”的绩效评价新机制。对财政支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督促部门和单位落实支出责任。

式中,Bu—林木资源资产经济价值量;K—调整林分质量的系数;Au—按标准年份计算第u年主伐时的净收益;Da、Db—按标准林分计算第a、b年的间伐和其他收益;Ci—自核算日至第i年的年经营成本;u—经营周期;n—林分年龄;P—投资收益率。

二、研究展望

当前,研究者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探索出了相当的研究案例。然而,国内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机械套用或者就行动者网络的某一部分进行分析的阶段,鲜有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与本土化改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应用模式有着相当的理论前景,有待于国内外学人探索、发现、整合、归纳。

参考文献:

[1]左璜,黄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9):60-65.

[2]艾少伟,苗长虹.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 视角 [J].人文地理 ,2010,25(2):43-49.

[3]张环宙,周永广,魏蕙雅,黄超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J].旅游学刊 ,2008(2):65-71.

[4]罗芬,方妮,周琴.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解读研究——以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6):14-18.

[5]陈培培,张敏.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J].地理研究,2015,34(8):1435-1446.

[6]王鹏飞,王瑞璠.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农村空间商品化——以北京市麻峪房村乡村旅游为例[J].地理学报,2017,72(8):1408-1418.

[7]郑辽吉.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观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128-134.

[8]谭华云,许春晓.行动者网络视阈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生研究——以韶山红色旅游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1):64-70.

[9]王爱民,马学广,闫小培.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土地利用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果林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0,30(1):80-85.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30-0008-01

作者简介: 刘浩榆(1998-),男,河南南阳人,本科生,主要从事区域与城乡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研究。

标签:;  ;  ;  ;  

行动者网络视野下空间生产研究进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