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概论_马克思主义论文

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份“论纲”,我想提纲挈领地谈谈我对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基础、逻辑支柱、逻辑体系的认识。

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基础

理论指导、价值取向、理论特点、哲学基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座大厦的逻辑基础。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所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指导。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不例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是因为:研究文学现象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种种问题,完成种种研究任务。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作指导,才能解决文学本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从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告诉人们,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第二,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科学地有效地解决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中的各种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就启示我们,尽管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但在考虑文学的构成途径时,必须联系社会生活的对立面—人的本质、人的意识来看问题,必须承认文学的构成途径是两条,而不只是一条(注:肖君和:《文艺研究新模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重视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审美作用,使文学创作中的这一关键的构成途径问题得到解决。第三,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作指导,才能看到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国家民族中的职责。因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从根本上揭示出,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直接决定包括文艺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的,则是生产关系这个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的变革要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和政治环节的变革对文艺发挥影响。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文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不同”(注:李准、丁振海:《马克思主义和文艺理论新方法的探索》,1985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

(二)价值取向。“三个面向”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意味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也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价值取向。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客观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主潮流。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任何一种事业,离开现代化这一客观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主潮流都是没有出路的。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作为一种事业当然不能例外,当然得以面向现代化为价值取向,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融入世界文明主潮流而具有符合现代要求的特点。第二,随着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革命的兴起,整个世界已经连成一体,因此,面向世界而开放就成为发展包括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内的一切事业的必由之路,而这就意味着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时候,要博采世界各国文学理论之长,以丰富自己。第三,至于“面向未来”,那更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所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保持超前的姿态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三)理论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也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特点,因为后者隶属于前者,是前者的一个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可以分开来看:(1)民族特点。民族特点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三个面向”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上面的“中国特色”,而这种“中国特色”又突出地体现在中华民族特点上。这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特点是“中国特色”的核心,如果缺少中华民族特点这个核心,“中国特色”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那么,什么是文艺学领域的中华民族特点?承传了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意境理论就是文艺学领域中的主要的中华民族特点。如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中,让写意传统、意境创作取向、意境理论与同样承传了几千年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论著那里进到了发展高峰的西方写实传统、典型创作取向、典型理论平起平坐,并自然地糅在一起,就会在“中国特色”的追求上前进一大步。(2)科学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具有科学特点,这种科学特点当然有多方面的表现,“从结构形态上看,主要是通过相关概念和范畴,对文艺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主要理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关系等做出体系化的、合乎科学规范的有机组织。而从理论功能上看,则是指理论观点和内容应是对于文艺学事实和文艺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概括,并能够用以指导文艺实践健康发展,能够用以解释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谭好哲:《立足对话,面向综合》,《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3)大众特点。邓小平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能够面对他们(亦即面对人民大众),从理论上反映他们的文学要求,就是文学的大众特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具有这种特点。

(四)哲学基础。与传统的以列宁的反映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哲学基础,用列宁的反映论指导文学的做法不同,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哲学基础,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指导文学。这是因为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比之反映论,包括冠以列宁名字的反映论、主体性理论,更能为文学解决各种于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譬如说,按照马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人类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三者的统一才构成人的完整的对象性的活动。因为包括认识关系,所以要求认识客观实在,对客观实在进行追寻、探源,这就有利于解决文学的源泉问题。因为包括实践关系,这就有助于从实践角度、从生产劳动角度看待文学,引出“文学生产”理论。因为包括价值关系,我们就可以由此知道,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实现某种价值成果的活动,追求某种价值目标不仅是认识活动的目的,也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么一来,就解决了文学创作原动力的问题(注:肖君和:《肖君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五)美学基础。美学是哲学与文艺学之间的中间环节。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不仅要有哲学基础,还要有美学基础。这个美学基础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美在心物联系”说。那末,何谓“美在心物联系”说?为何要以“美在心物联系”说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美学基础?(1)马克思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讲过:“美好和伟大之处,正是建立在这种自发的、不以个人的知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恰恰以个人互相独立和漠不关心为前提的联系即物质的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这种基础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着重点引者加)。在这里,“伟大”可以理解为“崇高”。“美好和伟大”实际上是“优美和崇高”的意思。“物质的”简略为“物”,“精神的”简略为“心”。显然,“美在心物联系”就是马克思上述美学观点的概括。(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形象)的理论概括,它必然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形象)相一致。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美在心物联系”说为自己的美学基础。因为文学形象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形象相统一的本质特征,恰好是“心”(主观思想感情)“物”(客观事物形象)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然文学形象是“心物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文学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艺学,当然要与之相适应,以“美在心物联系”的美论学说为自己的美学基础(注:肖君和:《肖君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386页)。

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支柱

主体理论、学科特质、建构原则、逻辑起点、学科形态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支柱。

(一)主体理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主体理论是“文学生产”理论。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概念,破天荒第一次把艺术当作人的一种生产劳动实践来理解。文学生产是艺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之相应,“文学生产”理论也是“艺术生产”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生产理论认为,文学生产具有一般生产劳动都具有的性质:第一,文学生产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第二,它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第三,它具有物化阶段。文学生产还具有自己才有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是:第一,文学生产是以语言为材料来进行的;第二,文学生产所生产出来的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审美价值,它所要满足的主要是人的通过语言来满足的审美需要;第三,文学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对象化的过程,它所生产的是完整的人(注:肖君和:《文艺研究新模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74页)。第四,文学生产也具有精神生产性质,就因为如此,文学具有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要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那么,何以“文学生产”理论会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主体理论(或核心理论)?从马克思主义这边看,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生产劳动、社会生产,这种高度重视必然会延伸到文学领域,使人们把文学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来看待。从文学这边来看,只要从生产角度研究文学,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事实上研究作家的问题就是研究文学生产力的问题,研究文学的源泉、创作过程、文学形象的特性,实际上是研究文学生产的原材料、文学生产过程、文学生产产品的特性(注:肖君和:《肖君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二)学科特质。语言艺术科学或关于语言艺术的科学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特质。由于文艺学是“以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05页);而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奥秘在于语言”(注:萧君和:《文学的奥秘》,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因此,正如文学的特质是语言艺术一样,文艺学的学科特质是语言艺术科学或关于语言艺术的科学。在我国以往的许多文艺学教程中,文艺学的这一学科特质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论述文学特征的专章里,只用那么一节的篇幅论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问题,而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就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该凸现语言艺术科学这个学科特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文学文本得到充分的重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文学的特质美、形式美、技巧美得到充分的研究。那么,怎样做才能凸现语言艺术科学的学科特质?强调语言在文学的原初层面上就发生作用(就是说,一讲到文学就要凸现它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的特质),强调语言在文学系统的多个层次上(如“对文学的需要”、“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构成”等层次上)都发生作用,是贯串文学系统始终的重要因素。

(三)建构原则。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原则。与出现在许多文艺学教材中的板块结构(即把文学知识机构地分成缺乏内在有机联系的板块)、芜杂结构(即把文学知识芜杂堆集在一起)、静态结构(即把理论、概念的各个范围凝固化)的建构原则相反,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坚持以逻辑和历史相统一为原则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作为文学历史规律理论形态的文艺学逻辑必须反映文学历史的基本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就因为如此,虽然文学逻辑的进程不必刻板似地雷同于文学历史的具体过程,但它与文学历史的基本进程应当是一致的。不仅如此,文学历史过程的开始应当是文学的逻辑起点。当然,这不是指文学历史过程开始的任何一点,而是孕育着未来发展的起点。

(四)逻辑起点。与几乎所有的文学教程都以文学的本质或特征为逻辑起点的情况相反,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是人对文学的需要。理由很简单,生产的目的总是满足一定的需要。需要在前,生产在后,有了需要,生产才会出现。恩格斯就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这么一来,我们就要说,文学作为一种生产劳动也得服从这个方面的基本经济规律,以满足社会成员对文学的需要为生产目的。人对文学的需要在前,文学生产在后,有了人对文学的需要,文学生产才会出现,而作为这种情况的反映,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就应该以人对文学的需要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抓住这一逻辑起点,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能够再现文学的历史过程。

(五)学科形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形态是文学理论系统。何以如此?可以从两个紧相关联的层次来看。第一,文学是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由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不但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且这个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层次等)之间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系统。任何一个事物,不论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意识领域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注: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据此,文学作为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种事物、现象,也必然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事实上,正如笔者14年前所证明了的,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及其派生现象的构成,符合系统的含义以及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从“艺术的缘起”开始,有着若干层次的非常完整的自然系统,即艺术系统(注:肖君和:《关于艺术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6期)。既然艺术及其派生现象构成为艺术系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当然也是系统了。第二,“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的文学系统要求对它进行反映的文艺学,也以系统形态即文学理论系统的形态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体系

任何科学都是一个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页)。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亦是如此。下面就是以简纲形式出现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体系。

绪论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

第一节 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

第二节 文学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

第一章 对文学的需要

第一节 人对文学的需要

第二节 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 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

第四节 文学源于“三种因素”

第二章 文学的构成途径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体一客体理论作指导看待文学

第二节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第三节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四节 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制约

第三章 文学意象及文学的根本特征

第一节 文学意象

第二节 文学意象——文学的“细胞”

第三节 文学的意象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第四章 文学形象及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

第二节 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文学的情意性

第四节 文学的形象性

第五章 文学的意境、典型及它们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 文学意境和文学意境理论

第二节 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理论

第三节 典型化和意境化

第四节 文学意进理论和文学典型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

第六章 文学创作的方法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方法论问题

第二节 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主张和文学的再现主张

第四节 文学的现代主义精神和主张

第五节 文学的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

第六节 文学的创作艺术手法

第七章 文学的创作

第一节 影响文学创作的诸种因素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

第三节 文学创作心理机制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第八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成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面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情意层面

第九章 文学作品分类

第一节 文学作品分类问题

第二节 诗歌作品

第三节 小说作品

第四节 散文作品

第五节 戏剧文学作品

第六节 影视文学作品

第七节 说唱文学作品

第十章 对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欣赏

第三节 文学评论

第四节 文学功用的实现

第十一章 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发展观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第十二章 文学的反馈以及对文学的管理

第一节 文学的反馈

第二节 文学在市场中的特殊文化属性

第三节 对文学的管理

上面的以简纲形式出现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逻辑基础的要求,有着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逻辑支柱的身影:

(一)从逻辑基础的角度来看。(1)简纲明确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体—客体理论指导文学,既重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又重视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每一章都有对立统一规律起作用的因素,这些都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指导的要求。(2)简纲同时重视分别源于我国和西方的两大艺术传统(即写意传统和写实传统)、专节论述文学的现代主义精神和主张,诸如此类,都是“三个面向”价值取向的表现。(3)简纲使源于我国的写意传统、意境理论处在与源于西方的写实传统、典型理论平起平坐的地位,凸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传统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特色,这类做法使我们的逻辑体系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特点。(4)在哲学基础、美学基础的问题上,简纲从第一章“对文学的需要”开始,就贯彻着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的要求,以及“美在心物联系”说的要求。

(二)从逻辑支柱的角度来看。(1)简纲通过对文学构成途径(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对象化、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生产管理等等的论述,体现“艺术生产”理论的特殊形式——“文学生产”理论的要求。(2)简纲开门见山,在绪论部分就以“文学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为题,凸现了文艺学的语言艺术科学的学科特质,接下来的几章也不曾忘记凸现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3)简纲所展现的逻辑体系是与从“文学的缘起”(即“人对文学的需要”)开始的文学历史过程相统一的,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历史过程的反映,因此,简纲所展现的逻辑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建构原则。(4)简纲把“对文学的需要”放在第一章的位置上,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逻辑起点问题上的要求。(5)简纲所展现的逻辑体系是有着十个层次的文学理论系统,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于学科形态的要求。

既然上面的以简纲形式出现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逻辑基础、逻辑支柱方面的要求,我们就要说它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逻辑体系的本身。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概论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