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安全培训论文

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安全培训论文

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对策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6.01.019

       2015年9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陕西省档案局和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协办,历史档案修复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的档案、图书、博物和高校系统60多位代表,就目前档案保护技术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以此次研讨会提出的问题为重点,对目前档案保护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建议。希望借此引起大家的重视,共同努力,及时解决现阶段档案保护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为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提供科学保障。

       1 档案修复方面的问题

       档案修复工作是一项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工作,是针对档案实体开展的破损档案抢救工作。随着重点档案抢救、数字化工程的全面展开,档案修复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1955年至2015年,开展档案修复工作60年,完成破损档案修复580余万张,年均约9.7万张。2013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启动五年数字化工程后,当年完成破损档案修复26.7387万张,2014年完成28.8286万张,2015年计划完成34万张。在档案修复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1.1 人才问题

       目前,全国档案系统修复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重点档案抢救、数字化项目的有效推进。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的档案修复人员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即将退休。新的档案修复人员一时又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现象,重大项目实施失去了人才支撑。新上岗的修复人员因缺乏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培训,一时还很难发挥作用。重点档案抢救和数字化项目开展以后,为了解决大批量档案修复问题,很多档案馆只能把修复任务交给了外包公司,档案修复人员基本上不再直接从事档案修复工作,而是转为现场管理人员,此举进一步制约了修复人员的培养和成长。过去,档案修复工作是档案馆的一个特色,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档案馆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档案修复队伍,为破损档案抢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档案馆修复人员进入新老交替的阶段,而档案修复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认为,首先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档案修复人员短缺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修复人员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真抓实干,努力解决修复人员短缺问题;其次是把档案修复人员培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解决档案修复人才紧缺问题。以前,档案馆通过师徒相授方式,培养自己的档案修复人员,但培养周期较长,不能满足档案馆的现实需求。定期举办档案修复人员培训班,是加快档案修复人才培养的较好模式。

       1.1.1 培训的组织 培训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国家档案局相关司局负责对省级以上档案馆的修复人员进行培训,省档案馆负责对市、县档案馆的修复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所需经费可以通过申报年度培训项目预算进行安排。

       1.1.2 培训的时间 档案修复技术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较强的档案保护技术,包括档案托裱、修补、加固、去污、脱酸、防霉以及装帧、古旧字画装裱等多项内容。档案修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胜任档案修复工作。因此,修复人员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建议一次培训班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可以根据前期培训班开展的情况,再确定以后每次培训时间的长短。

       1.1.3 培训的频率 鉴于目前档案修复人才比较短缺的现状,建议每年开展两次修复技术培训。在修复人员的数量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后,再调整为每年一次。

       1.1.4 培训的层次 目前,档案修复人员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一些新的档案修复人员工作时间不长,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很欠缺,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初期的培训可以把重点放在初级技能培训上,初级班举办几期后,再进行中级技能培训,然后再进行高级技能培训。

       1.1.5 培训的师资 目前,档案系统有经验的修复专家屈指可数,可以教授修复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师也不多。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建议邀请图书馆、博物馆有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到档案馆传授修复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建立全国纸质文献修复专家库,为修复人才培训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1.1.6 培训的场所 培训场所是开展修复培训的重要条件,根据修复培训的专业特点,培训场所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足够的面积、必要的工具以及设施、设备等。目前各地新馆有不少已经投入使用,修复场所基本条件较好,可以作为培训的场所,只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完全可以满足培训需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地新馆功能,又无须新建培训场所,节约资金。

       1.2 质量问题

       档案修复质量是修复工作的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档案实体的安危,一旦修复工作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档案带来更大的破坏。因此,档案修复工作要以质量为本,容不得半点差错。长期以来,受档案修复技术专业特点、档案修复人员成长途径等因素影响,档案修复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基本上是靠修复人员的经验,凭主观判断,因人而异,评价难度大。档案修复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修复质量的把控全靠个人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形成档案修复质量控制和评价工作各自为政的历史现象。档案馆修复工作质量如何,只有档案馆修复人员清楚,行政主管部门不清楚,无法进行监管和监督。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数字化等重大项目的开展,档案修复质量问题已引起大家的关注,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档案修复工作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如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125-2000)、历史图牒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37-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WH/T14-2001)、文献保护用修复和有关处理方法(BS4971-2002)等。这些规范和要求的出台,为档案修复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提供了统一、科学的依据,为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有效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档案修复人员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以规范和要求为依据,科学开展档案修复工作。从经验修复转变为科学修复,从数量考核转变为质量考核,从技术性修复转变为技术加管理性修复,从而带动档案修复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确保档案修复工作科学、安全、有效开展。

       1.3 字迹褪色问题

       民国档案中有许多红色的印刷线条,在修复过程中出现洇化、扩散的现象。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民国档案中约有10%的线条会在修复过程中洇化、扩散。字迹遇水是否洇化、扩散,主要取决于字迹色素是否是水溶性的。扩散线条中的色素一般都是水溶性的染料(如酸性红G、曙红A等)或颜料,不扩散线条中的色素一般都含有油溶性的黏合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色素黏合固着在纤维上,并且在纸张表面结膜。它的主要成分为干性植物油、矿物油,属有机高分子物质,不溶于水,能够提高字迹的耐磨性和抗扩散性,使字迹遇水不扩散。20世纪50年代,红色线条在修复过程中遇水扩散的情况就已经引起了修复人员的注意。当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修复人员针对线条洇化、扩散的情况,采用干糨糊和涂抹蛤蜊油的办法,因地制宜,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当时他们不完全清楚线条扩散的原理,但思路是对的,这也说明当时的修复人员非常重视档案实体的安全,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蛤蜊油是一种干性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混合物,利用蛤蜊油能够有效隔离字迹色素与水的接触,起到防止字迹扩散的效果。目前,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因为工作量、责任心或者是方法缺乏的问题,修复人员遇到有可能发生线条扩散的情况,一般不提前采取预防性的保护处理。有些修复人员通过干托技术,以降低字迹扩散程度的办法,来防止线条遇水扩散;而有些修复人员则会忽略字迹扩散的可能性,采用和不扩散字迹一样的技术进行修复,导致线条在修复过程中出现洇化、扩散。修复人员不能因为字迹扩散比例不高,扩散程度不重,不影响字迹阅读,对档案安全没有形成严重影响,而忽视这个问题。这与档案修复工作原则相背离,与档案修复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格格不入。2013年9月,“档案与古文献修复过程中易损原貌防损预加固和染料字迹加固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家档案局的鉴定,2014年,该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该技术为防止修复过程中字迹出现洇化、扩散现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1.4 古旧字画修复问题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档案保护技术工作的深入,古旧字画的抢救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由于自然老化、保管环境和管理方法等多种原因,这些字画出现了酸化、糟朽、折条、断裂、霉变、弧斑、水渍、污渍、脱胶等状况,严重的甚至粉化为碎片。这些破损严重的古旧字画抢救修复工作,对档案馆修复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般修复人员无力承担这种高难度的技术工作,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保护技术专家或团队才能胜任。目前,档案馆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系,由他们帮助解决古旧字画抢救修复问题。这种办法比较安全、可靠,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大家把问题都集中到一家单位,一方面对方会应接不暇,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失去实践和提升的机会。依个人之见,档案系统还是应该从长远考虑,积极培养自己的专家。通过长期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培养造就自己的修复保护人才队伍,为长期做好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建议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档案修复抢救培训力度,把古旧字画抢救修复技术作为高级修复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对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修复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

       1.5 机器修裱问题

       2000年以后,机器修裱技术开始进入档案馆。机器修裱技术是模仿手工修裱方法,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档案修裱的一种技术。机器修裱技术大幅提高了档案修复速度,为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机器修裱工作开展以来,也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一是修裱机的操作有一定难度,机器修裱质量难以把握,导致机器修裱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二是机器修裱专用纸张质量不过关,ph值低于7,不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目前,各级档案馆拥有修裱机的数量已经超过百台,但真正实际使用得不多,其中主要原因是修复人员使用修裱机有一定的难度。修裱机也不是一件标准工业产品,机器性能不是很稳定,经常需要根据运行情况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加了机器操作的难度,影响机器修裱档案的质量。有的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机器修裱工作,甚至对修裱机进行了改造,如更换档案传输带;改钢丝网为塑料网;在干燥缸上粘贴高温胶布,防止档案粘缸等。对于机器操作和修裱质量控制问题,建议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在修复技术培训班中,把机器修裱技术作为一项内容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修复人员的机器修裱水平;二是督促修裱机厂家认真研究用户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修裱机性能和质量。

       在机器修裱工作开展之初,修裱专用纸张的质量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有档案馆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机器修裱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纸张pH值偏低,纸张抗老化性能不佳。机器修裱纸质量不佳,与造纸原料和工艺密切相关。机械磨木浆杂质多、木质素含量高,容易老化;酸性施胶剂和湿强剂的应用无法提升纸张的ph值。有关单位和厂家也积极进行了改进试验,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全国每年机器修裱纸用量不大(2014年仅需要2吨),但从档案实体安全角度考虑,机器修裱纸的质量至关重要,没有合格的修裱纸,机器修裱工作就不宜开展。建议有关厂家、专业院校以及档案科学研究机构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机器修裱纸的质量。我们不能因为纸张不合格而放弃一种技术,在目前数字化工程如火如荼进行的重要阶段,机器修裱技术能大幅度加快破损档案修裱速度,保证数字化工程各环节顺利运转,否则,修裱工作很可能会成为整个项目运行的瓶颈。

       2 档案脱酸问题

       纸张中的酸是影响纸张寿命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档案脱酸工作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展。近年来,档案脱酸工作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酸度普查、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等与脱酸相关的工作已经在档案、图书部门陆续开展,有的档案馆已经开始进行实质性的档案脱酸工作。那么,现阶段档案馆应如何看待档案脱酸工作呢?

       目前,我国纸质文献脱酸技术引进和自主研究都以液相脱酸方法为主。引进技术中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欧美研发使用的技术,如美国的氧化镁悬浮液法和德国的比克堡法。目前这两种技术在国内都有专门的代理公司。氧化镁悬浮液法以微细的氧化镁颗粒(平均粒径约1微米)分散在有机的全氟庚烷溶液中制成去酸液,氧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吸收中和纸张中的酸,从而实现档案脱酸的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进行单页和批量处理,无须预干燥和后期恢复,处理周期短,副作用很小,去酸液无毒、不燃;不足之处是目前单页人工处理成本较高,大批量处理的费用档案部门无力承担。目前单页人工处理的成本约10元/张,以服务外包方式进行,价格还要翻倍。机器批量处理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但进口机器设备价格昂贵,对工作场所也有一定的要求。采用进口设备进行批量处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可喜的是,国内已有档案馆研制出小型氧化镁脱酸设备,但具体效果还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氧化镁脱酸和水溶液脱酸法相比,渗透性不足,反应需要一定时间,脱酸效果一时无法迅速到位。因为氧化镁脱酸法是以有机溶液为载体,通过喷涂或浸泡的方式把氧化镁附着在纸张表面,氧化镁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变为氢氧化镁,通过氢氧化镁中和纸张中的酸,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该方法最终的脱酸效果还要看今后实际应用后的检测数据。比克堡法的去酸液由碳酸氢镁、固色剂、甲基纤维素组成,碳酸氢镁是去酸剂,甲基纤维素是纸张强度加固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脱酸速度快,脱酸效果好,脱酸后纸张强度有所提高,利用设备可以对纸张进行连续散页脱酸,脱酸液无毒、不燃、环保;不足之处是只能借助设备进行单页连续脱酸,前处理工作量大,对红色、蓝色字迹有一定影响,脱酸后档案体积有所增加。

       近年来,图书界对纸质文献脱酸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2010年,南京博物院完成了江苏省科技厅的“整本图书脱酸技术的研究”项目,对单本图书脱酸技术进行了试验性研究;2014年,南京博物院完成了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近现代文献脱酸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对图书批量脱酸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利用纳米氢氧化镁脱酸液、固色剂和羟乙基纤维素对纸张进行脱酸、固色和强度加固,通过专用夹具和设备解决整本图书渗透和干燥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纸质文献气相脱酸研究,预计相关研究成果很快就会公布。

       总之,国内纸质文献脱酸技术尚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国外的脱酸技术虽然已应用20年,但在国内的应用才刚开始。国内外纸张性能有所差异,国外的技术应用于国内,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还有待实践的验证。从目前档案脱酸技术发展水平和档案馆的实际情况看,档案脱酸工作暂时不宜在档案馆全面展开,一些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先进行试验性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后,筛选出适合国产纸的最佳脱酸方法,然后再进行推广,以保证档案脱酸工作在安全、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展开。

       3 新馆建设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开展,全国省市档案馆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高质量完成重大建设项目,保证档案馆建设项目取得实效,这是全体档案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这里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建?二是怎么建?

       为什么要建,就是要弄清楚建档案馆的目的。库房面积不足,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等各种原因都是建设新馆的理由,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长期安全保管存在问题甚至存在威胁。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建设新馆,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问题。因此,我们在建设新馆时应始终坚持这个根本宗旨,把解决档案长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把项目重点放在事关档案安全的问题上,把项目资金用在事关档案安全的工程上。例如,建筑选址、维护结构、消防、环境控制等与档案长期安全保管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保证投入,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这些事关档案安全保管的重点建设内容符合规范的要求,把新馆建设根本目标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馆建设项目中抓住重点,保证效果,把新馆建成档案长期安全保管的基地。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档案馆,是一项系统工程,档案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现在很多新馆建设项目采用“代建制”模式,减轻了档案馆基建方面的压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档案馆的话语权受到限制,交付的建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如何在“代建制”模式下做好新馆建设工作,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我想,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坚持以我为主,一是做好新馆功能需求测算,二是积极配合代建单位,认真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功能需求是建设档案馆的总要求,这个需求档案部门必须考虑周到,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防止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大的功能需求调整,以免造成工作被动。档案部门要认真参加单项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特别是一些涉及档案安全保管的工程,如建筑维护结构、消防工程、空调系统等。不懂的要虚心学习,向专家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完全依赖咨询公司、设计单位。如果没有把握,也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邀请方方面面的专家,召开技术论证会,请专家把关,确保各项建设内容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现在很多新的档案馆落成,办公条件改善了,库房面积增加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则关注得不多,如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温湿度控制、空气净化等。维护结构是保证档案安全保管的第一屏障,在项目设计阶段,档案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保证库房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大库房意味着高能耗,没有维护结构的有力保障,低碳、环保、绿色档案馆的理念是无法实现的。库房恒温恒湿是档案安全保管的重要条件,有些档案馆建成后,库房实现不了恒温恒湿,不是设备选型问题,就是维护结构性能不达标,导致后期运行成本太高,档案馆承担不起。库房空气质量一直是保护工作者热议的话题,过去条件不好,库房空气质量一直无法根本解决。新馆建成了,库房的空气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了呢?据了解,采用空气净化措施改善库房空气质量的项目并不多,一般都是简单的空气过滤。空调机组上自带的过滤装置,是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一种措施,不能解决库房空气净化问题。库房中央空调系统应选择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恒温恒湿净化空调,利用活性炭、电场等对灰尘、有害气体等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分解,达到净化库房空气的目的。管道新风口必须安装空气净化设施,防止库外灰尘、有害气体、有害生物等直接进入库内。

       建设方案确定后,项目实施就有了扎实的基础。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配合代建单位做好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等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档案馆应派人参加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保证档案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话语权,防止出现建不管用、用不管建的脱节现象,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事后交涉等被动情况的发生。二是要主动和项目代建单位配合,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平时主动和他们沟通,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按照代建单位的要求,认真做好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把好质量关。虽然项目监理单位是质量监督的主体,但档案馆不能完全撒手,必须有专人全程跟踪,时刻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标签:;  ;  

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安全培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