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经济效益_高等学校论文

论高等学校经济效益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①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凡经济活动都有投入和产出问题,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既有投入也有产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那就不能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所谓经济效益,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就是指投入高等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数量及消耗与“产出”人才和成果的数量、质量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比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只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或用培养人才的数量多少来确定,那么,用什么指标作为衡量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呢?这是笔者在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和经济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 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的作用

1、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确保高等学校“产品”质量。制约着高校“产品”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办学条件,如校舍、仪器设备、图书、实验手段、师资队伍、投资经费等方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要考核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把办学条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以高等学校必备的起码条件作为基本标准来衡量。

2、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管理提供反馈信息。高等学校经济效益就是对学校各种状态变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不同意义的信息过程。与一般的检查、评比等方面相比较,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提供的信息特点:一是面广,二是综合性强。如毕业生的合格率,每个学生年均所消耗的教育事业费、每生所占用的固定资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实验室的利用率等等。各种指标所考核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反馈意义,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质量、办学条件以及社会效益等信息。对学校可提供社会要求,校际或学科差别以及办学的绩效和问题信息等等。

3、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积极性。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来源于一定的压力、活力和动力。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是通过各种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办学中问题和差距的信息,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增强了高等学校比学赶超的活力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迫切性。

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来引导教育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目的在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产出”又多又好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科研成果。

二 决定与影响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高等学校的产品就是人才和成果,人才与成果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产物与结果。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其办学的根本目的自然是出人才、出成果。人才、成果的数量是衡量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单就培养人才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言,培养的人才与科研成果数量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考核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人才与成果的质量,质量与数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在校的思想水平和学习成绩,而且还要看是否被社会承认,走向工作岗位所发挥作用的大小,科研成果也是如此,要看成果是否被同行、社会认可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的大小。因此,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越高,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大,这所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其经济效益自然就越高。有时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创造的社会效益要比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一般人创造的社会效益要大,同样有时一项科研成果能救活一个工厂。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合格或科研成果不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越低或没有经济效益,甚至经济效益为负值。

2、办学条件。办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高等学校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场所,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学校工作就无法进行,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办学条件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室、仪器设备、电教设备与手段、工厂、体育设施、校舍、教育经费、师资队伍等等,这都是服务与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高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由于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同其他的经济活动一样,也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因此,在投入方面同样要考虑消耗和占用两大因素,在产出面要考虑量和质的因素。在保证人才质量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每个学生所占用和消耗的教育投入越少,其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3、领导与管理。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是同提高经济效益相联系着的。高等学校是一个门类齐全的教育机构,是一个具有自主权的独立的社会实体,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又有庞大复杂的大系统。为保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保证各子系统的契合进行,需要管理与领导,为创造“软环境”──相对于物质条件的“硬环境”的政治生活局面,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事尽其功、激发热情、提高效益、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民主领导,这是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改革与特色。教育规律要求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急剧变化,作为传授知识和创造智慧的高等学校为保证经常处于科学技术前沿阵地的地位,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没有改革,学校就失去适应性,就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特色是高等学校活力的表现。特色或是特在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特殊需要,或是特在办有重点学科和专业。或是特在有成绩的办学和教育措施,或是别的特殊贡献等等。办学有特色是加速高等学校发展,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跻身国内外先进行列的必由之路。

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等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具有“成才教育”的性质。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崇高任务,因而不仅要强调经济效益,而且要强调社会效益。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力都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这就是社会效益。在考核高等学校经济效益时,必须要把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或者相当一部分学非所用,这不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反而是个浪费,培养的人才是个浪费,再加上学非所用,改行(重新教育的学费)又是一个浪费,这种情况下的效果愈大、浪费就愈大,所以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衡量是看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多大的社会效益,对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多大作用。当然,这是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最终表现。

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着的,但对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一定的教育经费支持下,学校所“产出”的人才和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三 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

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要具体化,数字化,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进行核算,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是定量分析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前提。根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和可能,主要以计量指标从劳动成果、劳动消耗和劳动占有三个方面加以确定。对难以测算的定性指标,由于目前的条件限制,暂不作为考核内容。

(一)劳动成果指标

高等学校的劳动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与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属于劳动成果的指标有:

1、教学成果指标

毕业生人数这项指标是数量指标,反映的是学校规模和为国家输送的高级专门人才数,一般地说,这个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就愈好。当然,不顾学校承受能力和社会需要,盲目多培养人才,影响人才质量,其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好的,如果在不影响人才质量的前提下,不增加国家投资,挖掘学校潜力多培养人才,这自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

毕业生合格率、学位获取率、优秀学生率、毕业生升学率这几项指标只是从量上考核人才质量的指标,几项指标都为正值指标,比值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就差。真正要全面考核学生的质量,还得从学生在校和毕业后(通过追踪或用人单位评价)德、智、体、工作适应、发展潜力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

2、科研成果指标

①获奖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进步奖+省市部级奖

②一般科研成果=省市部级鉴定的成果项目数+学术著作+学术论文

获奖科研成果、一般科研成果这二项指标是数量指标,论文(专著)发表率、科研成果使用率、应用型科研项目(课题)成功率、科研成果对外转让率、科研成果效益这五顶为效益指标,这里的数量指标和效益指标都为正值指标,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否则,就越差。

(二)劳动消耗指标

高等学校劳动消耗,是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过程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虽然现在还不能象生产某种产品一样,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所耗的必要劳动力,但可以计算出所耗的投资。

这个指标说明科研投资的消耗程度,系数越小,投资效益越好。

(三)劳动占用指标

高等学校的劳动占用,包含活劳动占用、物化劳动占用和资金占用。这里只从培养人才角度上来考虑劳动占用。其指标有:

1、活劳动的占用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始终是对各个生产领域和工作部门最基本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时间培养人才的效率,意味着减少教育过程中人员数目或降低活劳动的消耗。所以在不影响人才质量的条件下,学校全体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和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的大小,也是衡量高等学校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计算方法是:

固定资产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拥有,是影响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超标准占用,会造成浪费,导致利用率低。过少地占用,又不能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固定资产的占用标准,应该由上级部门根据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学校在校生人均占用固定资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统一的定额标准,这样,在分析考核时,才有尺度,有可比性。

考核学生人均占用校舍建筑面积、学生人均占地面积是否符合国家教委的定额标准。从而分析出高校办学条件和挖潜的可能,促进校舍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的合理使用。

为了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占用后的效益,还必须建立以下指标:

这两个指标,主要是反映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方向及其合理程度。办教育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办不好的。有了一定数额的办学资金,如果不是精打细算,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样也是办不好,为了有效地利用高等学校的财力资源,应适当降低非教学性开支,提高教学性开支的比重,确保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追求经济效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等学校经济效益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仅提出一些浅见,很不成熟,这些设想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笔者认为,还应该增加一些考核内容,如毕业生分配接受率,毕业生学非所用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程度,教育事业费各项经费支出的比例标准等等。经济效益考核的计算只能力求准确,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是计算的原则要合理。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10页。

②国家教委规定:折合本专科学生数=博士生×3+(硕士生+研究生班学生)×2+本专科学生+进修生+预科生+(函授生+夜大生)×0.25+外国留学生×3

标签:;  ;  

论高校经济效益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