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对策论文,低下论文,思路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148x(2000)05—0062—03
一、国有商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经济效益低下是当前困扰商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1990年出现国有商业历史上第一次全系统净亏损现象,该年销售利润率为-0.07%,盈亏相抵后净亏为7.16亿元,亏损为26%。1996年再次出现国有商业全系统净亏损,盈亏相抵后,亏损增至23.18亿元, 亏损面增至37%。截止1998年上半年,国有商业并未阻止住连年全系统亏损的趋势,企业效益两级分化明显。其中批发企业至今未走出低谷,大部分亏损;零售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亏损增加。
关于国有商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分析,主要有:
(一)企业改革不到位,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20年,国有商业首当其冲,但至今仍未到位。一是政企职能分开未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权力过分扩大,缺乏宏观管理,企业行为难以控制,重职工福利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困难较多的企业,仍处于行政附属地位,长时间不愿面对和自立于竞争市场,迟迟未建立起市场、竞争、危机观念,依赖意识根深蒂固,自救功能弱化。二是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地位尚未确立。虽然企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制创新,但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内部“三权”集于一身,法人所有权的地位尚未确立,一方面权责不清,自我约束力弱;另一方面,内部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了职工的积极性。三是短期行为严重。由于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投资决策者不害怕收不回投资,企业经营者也不怕亏损,企业负盈不负亏,助长短期行为。
(二)经营战略认识模糊,缺乏市场分析
近年来,追求豪华、大型商场建设成为国有商业的重要战略选择。仅就北京一地的情况来看,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97年底,北京万米以上的大型商厦80余家,预计到2000年,北京类似的大商场将接近160座,同纽约、巴黎两个著名国际大都市比较, 北京大型商场的面积竟是它们的8倍,但估算北京的消费能力才仅仅是它们的1/8。 经营战略缺乏中长期目标和全局性的平衡协调,给国有商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据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151家大型商场1997年1—10月经营情况统计,45.7%的商场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38.9%的商场利润下降,其中14.6%的商场亏损。北京等地大商场因亏损倒闭关门的事件接连发生,曾经是“开一家”、“火一家”的大商场的好时光迅速成为过去。更为严重的是,新建、扩建的大商场大多数靠贷款,企业负债率高、利息包袱重、投资回收期长。如河北省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建店投资均近2亿元,全部为贷款,年息高达200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才能支付利息,而实际上经营十分困难,根本没有效益可言。
(三)营销思路趋同,滞后于市场发展
我国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要求企业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真正以顾客为中心。但很多国有商业企业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一是在商品结构上,热衷于豪华高档商品、轻中低档商品,大量不适销对路的商品库存积压;二是在业态发展上,不少地区商店面貌相同,无自己的特色,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国有零售商业目前仍以百货店业态为主体,只是近几年增加了一些中小型超市以及小网点组织起来的便民连锁店辅助业态形式,缺乏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适应人口外迁至城市空心化趋势、适应结构性布局的多样化业态、规模化组织的零售经营体制;三是在竞争手段上,由于受廉价销售的影响,各企业纷纷采用不计血本的低价竞销。这种把正常利润抛开搞低价竞争,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内耗损失严重。
(四)经营行为单一,只重视商品经营而忽视资产经营
由于囿于产品购、销、运、赚的思维定式,很多国有商业企业忽视资产经营,这也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90年代以来,国有商业投资增长速度及投资率都有较大幅度上升,但随投资规模的扩大,其效益反而降低,这说明商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各大商场多方投资,各自为政,并多集中于一地,分散了购买力,形成了“人人都吃、人人吃不饱”的局面。二是企业存量资产闲置、浪费严重。大多数国有商业企业只注重单体规模扩张,不注重盘活存量资产,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资产已突破1万多亿元, 但闲置和利润率不高已达1/3,存量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使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三是以资产为纽带对国有商业的重组、构建进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国有商业企业大多长期呈“小而散”的局面。如我国通过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占全国零售商品销售额只有5%,美国1995 年则达到60%,日本为40%。我国最大的5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总额为490 亿人民币,只及美国沃尔玛集团销售940亿美元的1/15。“小而散”的企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导致交易费用过高,竞争能力弱化,效益下降。
(五)企业管理粗放,科学现代化管理水平低
严格而科学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但管理正是目前国有商业企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国有商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管理粗放的突出表现是很多企业仍以经营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现代化管理水平,缺乏懂管理、善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不少企业领导素质不高、决策能力差、不讲科学、不讲民主,甚至搞个人专断,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短期行为普遍,常常决策失误,交的学费代价高昂,致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管理制度松驰,特别是资金管理和进货管理上把关不严,管理、会计、审计等制度松驰,缺乏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商业经营活动的诸多场合和环节(如仓库保管、商品验收、合同监督、交易结算以及采购商品、债权债务、资金周转等方面),由于管理制度松驰,漏洞和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管理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不适应信息时代对商业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由于企业各种负担过重,没有力量也没有兴趣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例如,当前商业企业管理引入科技的关键是推广和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但是就全面而言,推广范围还不广泛,应用水平还不高,甚至至今一些基本术语还不统一,概念混乱。这种状况,使我国商业距离现代化和自动化还有较大差距,从而也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对策思路
(一)深化改革,切实构建国有商业追求经济效益的体制基础
国有商业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企不分,缺乏约束和动力。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发展的内在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自负盈亏的机制,是解决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根本。一是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要真正分开,政府一方面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委托机构对企业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二是确立企业支配财产的法人制度,拥有法人所有权,业务、资产经营自主权;三是通过公司治理机制,确定企业内部各方的权责,使其互相独立、互相制约、互相协调。通过公司制改造,使国有商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为解决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奠定坚定的体制基础。
(二)通过资产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获取规模效益
面对现代商业结构的变化,国有商业企业应利用改革的时机,进行企业兼并和重组,扩大经营规模,获取规模效益。1.对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要因势利导,以资产为纽带进行经营体系的重组,使原来独立经营、互相不联系的门店,组成偏重某类商品经营的连锁企业,实现经营和组织的规模化,增强竞争实力。2.对于国有商业企业,要通过联合、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一是要在“抓大”上做文章,不搞单体规模的扩张,而是从盘活资产存量,发挥现有设施作用出发,联合起来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发挥各企业之所长;二是要从新的视角研究企业发展,要在经济效益、提高效率、降低费用、资产增值、科技进步等方面下功夫;三是要充分利用知名企业的市场优势,探索某些商品集销售、生产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获取高附加值的效益。
(三)重视与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更新,调整商业营销方式和结构
国有商业企业要根据当前我国买方市场下消费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积极调整营销方式和结构以取得市场优势和不断开拓市场。一是适应需求变化,建立消费主导型的企业经营理念。商业要服从消费,国有商业企业要立足市场,首先要将消费需求研究透彻,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否则就没有活路,更无效益可言;二是调整商品结构,增育新的消费点。针对居民消费从温饱消费向追求型消费、由物质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的转变,国有商业企业应从广义商品概念出发调整商品结构,商业服务实行功能多元化战略,培育新的消费点;三是坚持特色经营,形成企业优势,有特色就有优势,也就有市场。特色经营包括定位特色、商品特色、服务特色、经营方式特色等。每个商业企业都要有特色、特定的消费对象和消费群体,形成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市场范围;四是调整业态结构,建成多样化并举的业态格局。当前,调整业态结构,关键是调整国有商业的业态结构。要总结发达国家商业的业态演变、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规律,发迹消费需求引进新型业态,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规律,改变国有商业传统的以百货店为主体业态的单一经营结构,适应消费需求,引进新型业态,建立多样化并举的业态格局,以调整业态结构为契机,促进国有商业的发展。
(四)加快科技进步,增强国有商业的竞争实力
当前,国有商业企业科技进步应以推广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在商流、物流、信息流方面加大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世界科技先进性带来的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国有商业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一是增加科技投入,包括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企业自我积累、增加投资的发展机制等;二是大力开展流通科技的研究和攻关,在市场预测、商品购销、储运、商品加工、服务等方面加大现代科技及设施的开发应用力度;三是从国家到企业,都应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加速商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这方面,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日本为推动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行业组织乃至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学习班,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流通科技开发和应用。
(五)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企业素质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国有商业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人才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应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置于重要位置,优化人员结构。通过招聘和定向培养等形式,引进、吸收一批懂国际金融、贸易、法律以及企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此提高商业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199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