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几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何论文,运作模式论文,高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是社会体育运动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现实需要,多数高校都建设起了各类的体育场馆。就整个社会的体育场馆来看,高校体育场馆在全部体育场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体育场馆在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较之其他类型的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普通规格比较齐全、设备较为完备、层次相对较高。在高校的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体育场馆担负着本学校的教学、训练、科研、大型活动等各种重要集会的任务。
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除了满足学校内部师生体育锻炼、休闲健身的需求之外,还作为社会公共产业的一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然而,对于部分高校来讲,为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学校要承担巨额的费用。这些费用既包括体育场馆的场地消防设备费、水电费、清洁费、人工费等相对小额度的支出,也包括体育场馆维护、保养费用等大额度支出。这些费用成为高校沉重的负担,给其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一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探索实施适度的对外开放,为社会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适度的有偿服务。这一措施的推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公众的体育锻炼需求,有效的弥补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对体育场馆的使用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有利于体育场馆更好的维护和运营。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不同高校采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进行体育场馆的运营,在运营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要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企业化运作,就必须要首先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1.可行性
高校体育场馆是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具有规格齐全、设施完备、层次较高的优点。在面向公众开放进行企业化运作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保证社会公众的活动时间与高校体育教学时间正好错开,进而实现既能有效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能保证社会公众体育锻炼需要的充分满足。在面向公众有偿开放的同时,通过对体育场馆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实现“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目的,从而减轻高校自身的财政负担,保证体育场馆能够获得更好的维护和运营。
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可行性还表现高校的人才优势上。高校是人才基地,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同时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体育场馆运营中发挥作用。以企业化来运作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实现社会公众与学校的双赢。既可以为城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为群众组织竞技竞赛活动创造条件。又可以实现高校创收,减轻高校自身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或勤工俭学的机会。
2.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企业化运作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馆都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体育场馆的建设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建成之后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场馆和设施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有场馆、设施却不能使之被充分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是,由于更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之后,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高校体育场馆,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场馆和设施的有效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2)有利于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维护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维护需要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对一些高校来说,为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学校要承担巨额的费用。这些费用既包括体育场馆的场地绿化费、消防设备费、水电费、清洁费、工人工资等相对小额的支出,也包括体育场馆日常维护费用的大额支出。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完全承担起体育场馆运营和维护的责任。这些费用成为高校沉重的负担,给其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入企业化运作之后,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有偿开放,公众在使用高校体育场馆的同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用于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就可以大大减轻高校的负担,从而也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运营和维护。
(3)有利于社会公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就我国而言,虽然近些年来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很难充分满足公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城市,人们生活的区域相对狭小,群众进行体育健身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一问题的存在,仅靠城市的体育健身广场、公共体育馆根本无法解决。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广大高校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利用率一直不高。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之后,社会公众可以利用这些场馆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这就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弥补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为群众进行体育健身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是公共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现实需要,多数高校都建设起了各类的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在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校体育场馆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具体来讲,高校体育场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场馆资源缺乏
虽然我们讲高校体育场馆是社会体育运动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数量和比重而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全国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据统计,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约占全国各类体育场馆总数量的2.7%。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可供学生运动的体育场馆和场地相对狭小、体育器械陈旧、体育场馆运营维护资金缺乏等。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具体到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则突出的表现为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不利于场馆的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高校自身的体育经费不足,加之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增多,使得学校无力承担用于体育的各项费用。
2.体育场馆功能单一
不单资金缺乏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维护,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还存在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造成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多是多功能体育场馆,但是在此类体育场馆设计建造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其日后使用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第二,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体育场馆的各项设施与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无法实现其功能利用的最大化;第三,部分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行政干预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场馆在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法完全实现多功能开发;第四,建造高校体育场馆时缺少对日后维修和养护工作的成本估计,从而使得一些高校陷入建得起体育场馆却用不起的尴尬局面。
3.体育场馆管理不规范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首先在管理人员上,缺乏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管理队伍。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有学校后勤部门和体育教学部联合管理。在管理人员上则主要是后勤部门分配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而体育教师则负责教学期间的相关管理。这样的管理队伍配备,虽然就学校而言较为合理,但是在人员配备的同时忽略了有效管理的问题。不可否认,后勤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学校后勤保障管理经验,体育教师则具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员就能把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做好。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对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一般性规律有所掌握,只要这样的人员才有可能做好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专门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因素。要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规范管理,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体育场馆服务缺乏专业化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尝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且采用企业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但是,在具体运营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后勤服务体系并不健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体育场馆实行了企业化运作,但是高校并不能单把眼光聚焦在场馆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上,而是要更多地注重场馆所能实现的社会效益。这也就是说,在进行体育场馆企业化的运作中,要做好体育场馆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尤其是要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然而,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服务人员的队伍和素质更是参差不齐,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的正常运作和管理。
四、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模式的实现路径
公益性是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所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体育场馆不能从事任何的企业化经营活动。实际情况恰恰不应该如此,只有将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律来进行规范的企业化运作,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高效利用。而高校体育场馆的高效利用,也是保证其公益性最终实现的根本之路。在推进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在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其他的活动。否则,单纯追求体育场馆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学校的工作的需求,就是本末倒置的短视行为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或说基本功能)就是为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开展各项训练服务以及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健身锻炼提供运动场所。同时,高校体育场馆还肩负着为学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提供场地支持的重任。在满足以上两项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才谈得上高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社会共享以及企业化运作。离开了这两项基本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就失去了其根本,更遑论其他价值的实现。
1.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实现,有赖于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而要建立起这种模式,首先就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众所周知,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是以“公有”、“公用”、“公营”为主要特征的。这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其公有的属性是其他一些活动开展的根本前提。但是,过多的强调体育场馆的公有性质,特别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混为一谈,就会给高校体育场馆的企业化运作制造很大的障碍。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要尝试将场馆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按公共性、外部性做技术性的分离,进一步明确场馆使用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限和具体功能。同时,可以探索引入一些民间企业或资本来进行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经营和管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实施公司化运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模式的运用,必然在经费来源、业务开展、分配方式、管理主体、管理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与传统管理模式有所区别。这种模式的运行首先要求学校设置专门机构或公司制,这样才能使体育场馆的隶属部门更加明确和具体,使得管理者的自主性更大;其次,经营的企业化程度越高,对管理效率的要求程度越高,就要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场馆设施,走“以馆养馆”的道路,进而达到“以馆盈利”的目的。
3.探索体育场馆的所有权私有化
企业化就是要求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学校可以用学校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去精心策划、预算、营销、市场调查和广告推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另外,如果真正把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也可以探索考虑将体育场馆的所有权私有化。类似于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一样,考虑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投资。这种范式更能体现高校体育场馆的企业化。笔者认为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这种模式很可能成为以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4.引入激励性竞争机制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要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的企业化运作,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在进行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引入激励性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企业化高校体育场馆公共产权规章制度模式。建立该模式,不仅是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改变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实现制度性变革的关键一步。这种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要通过有效地措施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所有权代理的企业化;二是在所有权代理企业化的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使用权的企业化。通过以上两步来为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企业化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实现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竞争性机制的引入。
5.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
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关键。只有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具体体育场馆管理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将其经营管理好,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除了学校后勤人员就是体育教师,这些人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很难对体育场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在推进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让懂管理的人去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在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引入激励性竞争机制、改革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高校体育场馆企业化运作才会真正实行起来,并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标签:体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