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山西省产业转型路径的创新思考论文

供给侧改革下山西省产业转型路径的创新思考论文

供给侧改革下山西省产业转型路径的创新思考

杨炯君 华北电力大学

摘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逐步淘汰粗放生产模式。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力求从根源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全国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从供给侧的创新要素出发,总结资源诅咒的作用机理,阐述山西近几年综改成效,指出产业转型的潜在问题及其改进路径,并提出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

一、背景及意义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煤炭资源丰富。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和能源外输省份,山西多年来靠着煤炭产业支撑全省经济的发展[1],在为全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煤炭需求减少,山西经济出现滑坡,GDP 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倒数。多年来高强度煤炭开采和输出,收入中七成归为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还对山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空气、水质污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

板涧河调蓄水库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连通洞及补水泵站。大坝为2级建筑物,溢洪道和泄洪洞为3级建筑物,补水泵站为2级建筑物。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1 000年一遇校核。

2010 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山西改革面临的问题,具有资源型地区的典型性、突出性等特点[2],山西综改区的成功实践,将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做出表率,积累经验[3]。同时,山西资源经济转型,有助于全球碳排放量的减少,确保国家能源安全[4],实现山西的科学发展。

在专题讨论环节,来自Biesse、SCM、Weinig、LignumConsulting、HOMAG和Siemplkamp的专家以工业4.0、数字化及智能化在家具制造领域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二、影响机制和改革成效

因此从上述角度出发,山西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截止2017 年,“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共计退出煤炭产能达4590 万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钢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对传统产业实施了进一步改造提升,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开展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等活动,并启动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在一系列举措下,山西经济结构有所好转。

耿海清、陈帆[5]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区域经济体系单纯充当了为发达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任务,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且留给当地的税收少,难以支持经济增长;孙晓芳[6]认为资源部门的扩张排挤了制造业和人力资本积累,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人们认为读书无用,不再渴望接受教育,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工等人员流出;郑甲苏[7]认为,山西以资源采掘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随矿建居的模式,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刘世文[8]提出,山西滞后的经济结构表现为能源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和竞争能力弱,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粗放,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

三、潜在问题

山西省虽然在综改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在未来仍会制约发展。

煤炭企业裁员,失业人口众多,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过多失业人口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使政府公信度下降,影响政策的实施。还有长期以来的人才流失问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使山西缺乏集约型发展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造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省内各区域均在按照相似的产业结构发展,缺乏互补性,彼此之间联系微弱,省会城市太原起不到良好的辐射作用,被边缘化。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密集的省会,作为一个区域,如果所有市县都朝着统一的目标改革,政策建议就会成为泛泛之谈,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发展途径类似,互补性不强,联系松散的问题如不解决,缺乏特色及核心竞争力,则仍会制约经济发展。且发展途径相似,没有特色及核心竞争力,则会相互展开不必要的竞争,制约发展。

四、转型路径

构建山西产业体系,重视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基础作用,鼓励外来资本参与经济转型,积极与境外建立投资合作,利用中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加强与国内区域之间的合作,加快建设内陆口岸。

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知识的习得和志愿者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它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推动城镇化建设,完善太原省会城市的功能,强化城市辐射作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增强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小城市区域型职能,推进城市规模化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联系,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

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山西省作为神话之乡,有悠久的民俗积淀,三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朝历代古建筑、文物古迹等保护情况良好,且尚未开发,又有众多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等,且太行山脉鬼斧神工,众多大山、峡谷等都可以打造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也要与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吉喆,尹海琼.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 努力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访山西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省转型综改办主任王赋[J].财经界,2012(10):24-27.

[2]丁吉林,连希蕊.先行敢试 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J].财经界,2012(10):10-13.

[3]高建生.做好国家级改革试验区这篇大文章[J].前进,2011(2):18-22.

[4]本刊编辑部,张宝娟.综合改革 山西迈大步跨越先行[J].品牌,2011(3):34-38.

[5]耿海清,陈帆.“资源陷阱”成因与作用机制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2):33-35.

[6]孙晓芳,景普秋,陈茜茜.资源依赖区域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为例[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1):25-31.

[7]郑甲苏.试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综改区背景下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8.

[8]刘世文.发展循环经济:山西综改区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1(5):119-12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4-0495-01

标签:;  ;  ;  ;  ;  

供给侧改革下山西省产业转型路径的创新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