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追求本真的音乐课堂——观摩冯星星老师《打麦号子》一课的思考论文_尚卫生

寻根溯源,追求本真的音乐课堂——观摩冯星星老师《打麦号子》一课的思考论文_尚卫生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21)

摘要:笔者在2018年6月于江苏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观摩了一节冯星星老师执教的《打麦号子》一课,冯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接下来笔者将从情境教学、识谱教学、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认知与思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识谱教学;教学设计

一、情境教学

本节课冯老师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了极致,冯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将麦场搬到了课堂,教师与学生完全沉浸在打麦的场景与丰收的喜悦之中。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中的一种,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现代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却使得这古老的劳动号子逐渐消亡,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已经很难听到行船捕鱼,田间劳作的号子声。作为学校,学校教育将肩负着传承古老文明传统文化的使命,劳动号子,因此得以在中小学的课堂当中唱响。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是农民们在麦场集体用连枷打麦时的歌声,这种连枷打麦的劳动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简单的教学很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劳动的场景、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的激情和丰收的喜悦。相对而言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耳濡目染。他们对船工号子可能并不陌生,因此在导入环节冯老师开始就设计了这个环节,通过师生的合作,一起来体验长江三峡纤夫们拉船劳动时的场景,初步感受了劳动号子的干劲和激情,为打麦号子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打麦号子的歌唱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教学中的灵魂——铿锵有力的节奏,将连枷打麦的节奏律动贯穿于教学及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麦场当中兴趣盎然的数板、念白、领合歌唱与情感体验。期间教师又通过另一首连枷打麦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与感受麦场劳动的场景。在最后的总结环节,师生围在一起将打麦扬麦的声势动作与一领众和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再现了麦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奏响了生动的田园交响曲。本课情境教学的特色,我觉得还体现在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表现,教师在课堂当中,不仅很好地展示了语言组织和弹唱的功夫和能力,而且自始至终热情饱满,激情澎湃,与号子音乐节奏,律动的肢体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比如在开始的教学数板过程中,教师领说的声调语调特别有气势,甚至有些夸张,偶尔还出现一些类似破音的腔调,但这恰恰能体现出田间劳动号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因为农民们在田间劳动的时候喊叫声中就常常会夹杂着一些杂音,破音,甚至噪音。这些原始、朴实的劳动歌声往往能迸发出劳动的激情和生命的力量。冯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充满喜感、动感的肢体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全面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二、识谱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知识和技能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作为表现领域的组成部分,识读乐谱是不可缺少不能忽略的教学内容之一,相比于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学实施起来难度相对较大,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流于形式,教学有效性不够,感受和把握力度,节奏,演唱形式,变换拍子等音乐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将识谱教学与演唱,合作等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实践的基础上来识读乐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是号子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师在船工号子的导入环节以及打麦号子的开始环节分别进行了师生的领与合的合作表现。进而顺理成章的推导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将这种演唱形式贯穿运用于整个教学始终。本节课对于歌曲中变换拍子教学非常成功,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认识这两种节拍变换的名称与符号。而是引领学生通过演唱体验感知变换拍子运用的目的。其中二拍子是充满干劲的打麦劳动,而三拍子则是表现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和劳作后的喘息。教师用喜滋滋、美滋滋来诠释海棠花儿悠悠三拍子音乐,非常生动与贴切。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唱段结构、分析相似乐句、节奏的细微差别、分析颤音与滑音的差别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为主要内容,加上起始导入环节的《船工号子》片段和中间的另外一首打麦号子视频,这节课总共涉及了三首曲目,整节课拓展面并不宽,但我个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一般的民歌教学大家往往都是以一首民歌为主,在加上其他几首民歌做拓展与比较,这样似乎显得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而冯老师的打麦号子就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开展进行的,并没有追求课堂教学的广度,而是在课堂教学的深度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因而本节的教学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就显得内容单一而单调。这节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新课教学声动江淮;寻根溯源江韵流长;一曲多唱,回归本质四个板块。以新课教学声动江淮为课堂主体,以打麦场为情境,以一领众和为主要教学手段,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节课的起始与结尾都采用了情境表现与再现生活的方式,由船工号子引入,由打麦号子收场。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新课教学部分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按照歌词与乐曲的结构层层推进,以歌唱部分四个小乐句为重点,通过师生领和的交替感受与歌唱来表现打麦劳动的干劲与激情。最后两个板块是整节课的亮点,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先后迭起的两个高潮,其中寻根溯源江韵流长部分,教师将地方方言引入课堂,通过对比欣赏方言数板,引导学生来进一步体验靖江号子的特点以及艺术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气氛顿时达到了新的高度。之后教师声情并茂自弹自唱改编版的打麦号子则将全场气氛达到了一个最高点,一方面教师自编弹唱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领略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魅力。接下来教师又将学生领会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比改编与传统的不同,当教师问学生哪个版本更能表现打麦劳动时的干劲与激情?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传统。我想不管是民歌的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音乐、传承及创新。

四、小结

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要学生接受并喜欢传统民歌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民歌进行教学引导时,要注意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年级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引导。小学阶段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歌曲本身入手进行音乐上的引导,进而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输。就如同执教老师所认为的“音乐教学最美好的愿景则是:回归音乐、回归生活,让音乐生根、让情怀落地”。

论文作者:尚卫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寻根溯源,追求本真的音乐课堂——观摩冯星星老师《打麦号子》一课的思考论文_尚卫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