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评价模型简介_偿付能力论文

国外企业评价模型简介_偿付能力论文

国外企业评价模式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评价论文,模式论文,简介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企业改革目前面临着众多难题,如何对经营资产的实体——企业作出公正、合理、规范的评价,则是众多难题中的一个。我们的现状是,政府不少部门,如经贸委、财政部、国资局、统计局等,均有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虽然各自在提法上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并无差异。因此,我国的企业评价总体上处于多头、重复、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评价的组织、制度、方法及具体措施等缺乏统一认识。为此,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评价方面的习惯做法,对于改进并全面规范我国的企业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的财务导向型企业评价模式

美国可谓是现代企业评价的发源地。现代企业评价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19世纪末美国铁路的财务报表分析:1850年左右,美国铁路企业成为整个美国会计制度发展的中心。为了处理会计提供的大量数据,铁路公司设立了大规模的审计部门和雇用专职的内部审计员。铁路公司的经理、董事及出资者通过阅读经审查的会计信息很快就能评估和比较不同铁路的经营状况。当时,人们普遍以“营业比率”,即“经营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作为判断铁路财务状况的标准指标。以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公司为例,1865年在副董事长、总主管艾伯特·芬克(Albert Fink)的倡导下,将69项成本分为四类:①一定限度内不随运输量改变的成本,共有27项;②随运输量改变但不受路线长短影响的成本,有9项;③随火车行驶次数改变的成本,有32项;④利息支出,这与运输量及行驶次数无关,但与举债规模有关。芬克发现,不同区段的线路,营运成本亦不同。例如,运转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干线为41.3%,支线为17.6%;车站费用比率干线为18.1%,支线仅为4.3%;铁路保养费比率干线为22.5%,支线为9.3%;利息支出比率干线为26%,支线为59.2%。利用这些历史数据审阅当前的财务报表,企业高层就能评价各下级的工作业绩,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评价的基本模型。

2.本世纪初美国银行的信用分析 1900年以后,美国银行要求贷款申请者报告其资产负债表。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对客户经营成绩与财务状况作出分析,判断其还本付息能力。这种信用分析,就短期而言,重视企业的流动性,长期贷款发放则还要重视企业的收益性。这样的信用分析逐渐成为借款企业本身的经营指针,以至成为极具约束力的企业外部评价,变成了企业自觉接受的客观评价制度。后来,银行不满足于信用分析,还为客户提供经营咨询服务,发挥银行的分析判断优势,对某企业的发展前途、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内部状 况等,作出坦率而公正的职业判断,提出完善发展的具体建议。这种企业评价,很快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适用的管理工具而得到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评价制度。

在企业评价史上,美国的亚历山大·华尔(Alexander Wall)与斯蒂芬·吉尔曼(S.Gilman)分别对企业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华尔,他在1928年提出的综合比率分析体系,至今仍是国际企业界广泛应用的经典模式。华尔的经典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确定七个比率指标。它们是:①流动比率;②自有资本对固定资产比率;③自有资本对负债比率;④应收帐款周转率;⑤存货周转率;⑥固定资产周转率;⑦自有资本周转率。

其次,确定标准比率。根据企业自身比率的历史水平、所有企业比率的平均水平和所有企业比率的中位数来确定以上比率的算术平均数。

再次,确定各指标的加权值。华尔给上述各指标提供的加权值分别是:25%、15%、25%、10%、10%、10%和5%。

最后,在企业实际比率已知的条件下,求出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关系比率,再乘上各自的权数后相加,得出实际评价分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综合支付能力作出判断。

以上分析的特点是着重考察企业的负债水平及偿债能力,却不能起到对企业全面评价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美国发展了一些专用评价模式,以满足企业评价的特定需要。例如,企业财务失败评价模式,1968年分别建立了单变模型和多变模型。单变模型主要看“存货”、“现金”和“应收帐款”三个帐户,若三个帐户中,“现金”与“存货”帐户余额很低,“应收帐款”帐户余额很高,则要及时预测财务上可能的失败。多变模型主要选择了五个指标,即营运资本与资产比率、留存收益与资产比率、税前利润与资产比率、股票市价与债务总额比率及资产周转率,赋予上述五个指标的固定系数依次为:0.12、0.14、0.03、0.006和0.01。据美国专家提供的实证研究表明,若某一企业这五个指标加权数值低于2.675,那么其财务可视为失败。美国著名的企业咨询组织麦肯齐公司提供了一个判断企业是否出色的模型。创导这一模型的是饮誉国际的两名管理咨询专家——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与小罗伯特·活特曼(Robert H.Waterman)。他们认为,以下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出色的基本依据:①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资产复增长的年增长率;②“最小二乘法”计算投资复增长的年增长率;③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市价(收盘价)与普通股帐面价格之比;④总资本平均收益(净收益与总投资额之比);⑤销售平均利润率。他们提出了这样的判断标准:企业在20年中上述诸项指标有四项指标处于该行业前半数之列方为出色。上述两个专用评价模型,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应用。

美国企业评价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财务导向型综合评价模式为主,以一些专用性企业评价模式作补充,从而能较好地满足企业评价的各种需要。

二、日本的经营导向型企业评价模式

日本在3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经营分析方法,并于1931年4月制定了陆军军需工业经营比较纲要,规定了经营比较的种类、目的、前提条件、指标比率 体系、经营效率比较、生产能力利用率比较和财务结构比较等,主要利用资本利润率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的经济性。这对日本企业经营分析评价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奠基作用。现代意义上的日本企业经营分析,是二次大战结束后逐步发展完善形成的,主要分为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内部分析着重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是否正常,以实现不断改善经营实绩的目的。外部分析比较复杂,由于存在多个分析主体,故缺乏统一的分析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来自银行的“信用分析”,来自投资者的“投资分析”和来自税务机关的“税收分析”。此外,还有会计检查院和公认会计士的“审计分析”,其他政府机关与情报信息中心的“调查分析”。多渠道公开企业经营状况,是日本企业经营分析的一大特点,从而形成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导向的分析模式。在日本,大藏省的《法人企业统计》、日本银行的《本国主要企业经营分析调查》和《中小企业经营分析调查》、日本兴业银行的《本国主要公司业绩调查》、三菱经济研究所的《本国事业成绩分析》和《企业经营分析》、中小企业厅的《中小企业经营指标》、通产省的《主要企业经营比较》,以及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日本经营指标手册》,从各个不同侧面,运用不尽相同的指标体系,引导企业重视收益能力、资本结构、设备投资、存货投资、信用政策和财务分配,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为国民经济长期繁荣、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至于如何从总体上综合评价企业,日本并未形成权威性的规范模式。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企业经营的综合分析,应该涵盖生产经营要素利用的各主要环节及其结果,必须包括增长率(成长性)、利润率(收益性)、稳定性(安全性)、生产率(生产性)和周转率(周转性)五个方面。日本有关机构定期公布各行业、主要企业的这些主要指标的标准数值和实际数值,供社会各界客观地评判企业。一些学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试图解决科学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及成果的问题。现以森田松太郎在《简便经营分析法》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模式为例,介绍一种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企业经营综合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权数 标准值

1.稳定性 (1)流动比率 20 150

(2)自有资本比率 20 40

2.收益性 (3)总资本经常利润率 50 10

(4)销售额经常利润率 50

4

(5)资本利润率

20 50

3.周转性 (6)应收帐款周转率

10

6

(7)存货周转率

10

6

4.成长性 (8)销售额周转率 20 15

(9)每人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20 15

(10)经常利润增长率 20 10

(11)每人平均经常利润增长率 20 10

5.企业活力

(12)董事平均年龄20 52岁

(13)职工平均年龄20 29岁

森田松太郎认为,华尔所处的时代不象现在这样注意成长性,而是把稳定性作为重点;现在显然不能仅满足于这一点,应重视收益性与成长性。这样,在其评价体系中,收益性特别重要,其权数比重为40%,收益性低的企业,被认为是日落西山;成长性也居重要地位,其权数比重为27%;两者的权数比重总共为67%。在具体评价方法上,森田松太郎指出应在给定权数和标准值的基础上,对各指标的实际数值进一步划定若干区间,并给出相应的权数,以使实际评价结论更准确。例如,实际资本利润率为29%以下、30~40%、41~50%、51~60%和61%以上时,权数分别为10、15、20、25和30;总资本经常利润率为7%以下、8~9%、10~12%、13~15%和16%以上时,权数分别为30、40、50、55和60。这样,各指标数值有了上限、下限及中间档次,可以消除异常值影响综合评价的现象,从而克服了华尔评价方法的不足。

三、德国的偿付能力导向型企业评价模式

在德国,企业经营评价分析称为“企业参数分析”。虽然理论界一致认为,企业参数分析应包括经营成果、资金流动性和现金流量三个方面,但在实务工作中,由于企业负债率普遍极高(80%左右),作为判断企业偿付能力主要依据的资金流动性分析,被认为是企业经营评价的核心。因此,在德国,“企业偿付能力分析”,往往成为“企业经营分析”的代名词。

德国企业奉行这样的观念:亏损是令人痛苦的,而缺乏支付能力则是致命的。他们认为,偿付能力的高低,不仅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而且直接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保持偿付能力比取得利润更为重要。为此,德国企业把维护企业贷款信誉与支付能力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任务。在实务工作中,资金流动性有双重含义:其一,短期的或实际的流动性,表现为即时支付能力。在这个方面,企业必须按照债务到期的时间和余额准备货币资金。其二,长期流动性或结构流动性,表现为企业资产和资本的最佳构成。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一般而言,短期流动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资产的流量,这一规则反映在分析上,就是重点考察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流入与流出,在时间和数量上是否平衡;长期流动性的强弱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存量的质量,这一规则体现在分析上,就是看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项目的基本部分,是否与企业自有资金相平衡,不足部分只能使用长期借贷资本。根据上述原则,德国企业偿付能力分析运用的指标,包括自有资本比率、负债比率、固定资产自有资本补偿率、固定资产长期资本补偿率、偿付能力Ⅰ(现金比率)、偿付能力Ⅱ(速动比率)、偿付能力Ⅲ(流动比率)以及负债周转期(借入资本÷年总现金流量)等八个指标。前两个为资本结构指标,第3、4为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第5、6、7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第8个指标为动态负债率指标。德国金融机构规定了企业上述指标的标准水平,成为银行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的判断尺度。自有资本比率最低为33%;负债率最高为50%;固定资产自有资本补偿率最低为50%;固定资产长期资本补偿率最低为100%;偿付能力Ⅰ、Ⅱ、Ⅲ的最低水平分别为50%、100%、200%;负债周转期最高为3.5年。

四、英国的系统评价模式

英国专家认为,对国有企业作出种种结论之前应先作出评价,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英国评价方法比较复杂,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泛。首先,分A、B、C、D四个等级;A级为经理行为评估,以此作为经理升迁奖惩的依据;B级为企业成就各个方面的评估,从调整外部对国有企业影响的方式;C级为企业工作结果的社会评价,按财务收益与社会收益两条主线进行,促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观念,使企业的成果以更为社会接受的形式出现;D级为企业比较优势评估,即将国有企业与其早期水平或私营企业水平相比,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在两者评价结果不一致时,确定各自的评价权数,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他们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评估,必须包括以上四个部分,其中,A与B有密切联系,C与D则可独立于A级或B级而单独评估。在实务中,上述理论模式并未完全实施,据英国专家实际调查的结论,英国目前企业经营分析评估的做法,几乎完全地属于A级,B级只是偶而无意识地开展了一些,C与D级因未得到重视而没有开展。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对企业评估给予认真注意的极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且在企业评估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实际的效果。

1978年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对企业年度报告中经营指标的公式和表述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促进了企业公开经营指标的制度化及重视自身的经营评估。例如,英国铁路局在1982年度报告中列出了21个指标,并根据其中的四个指标,对1978~1982年英国铁路与八个欧洲铁路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英国邮政局在1982~1983年度报告中,就1979~1983年的情况以图表形式引用了16个经营指标。在英国,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实绩,即财务指标、外部筹资权限和经营目标。财务指标是政府和不同企业讨论后制定的,并考虑到指标期内企业的投资需求、支付价格和经营环境,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一个企业的外部筹资极限是指其在特定年度内以贷款或拨款(拨款中包括经营补贴和亏损补助)方式得到资金的最大数额。一些企业由于盈利多,无需外来资金,其外部筹资极限表现为负数。经营目标通常以降低成本来表示。例如,1984~198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电力供应行业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为1.4%,外部筹资极限-7.4亿英镑,经营目标可比单位产品成本降低4.25%。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估的机构,主要是垄断与兼并委员会(MMC)。此外,还有监察与审计总署(CAG)、国民经济发展办公室(NEDO)和中央政策评审小组(CPRS——1981年成立,1983年解体)、消费者协会等。就实务而言,英国企业经营分析评估,远未达到系统评价的要求,而更多地表现出“经营业绩考核”的特点。

标签:;  ;  ;  ;  

国外企业评价模型简介_偿付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