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情报论文,高校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高校图书情报服务取向产业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为实现产业化当前亟待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关键词 市场经济;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新意识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上的伟大变革,必然会触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或迟或早地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向何处去?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思考,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确立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战略方向,面向社会,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战场,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树立起适应产业化的新意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必要性

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是改变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现状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普遍处于一种外无压力,内无活力,缺乏发展动力的状况,即所谓的“困境”或“低谷”。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文献资源危机。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带来了图书市场的大大活跃和出版发行事业的空前繁荣。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年约有170万种图书,153万种期刊问世,科技信息则以年增40%的速度突飞猛进。同时,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用户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在种类上和数量上也在日益增加。与此相反,由于缺乏经费,高校图书情报部门的购书量却在逐年递减。1986年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总购书量为3107万册,而1991年则锐减到1024万册,仅为1986年的三分之一。国家教委曾规定高校图书馆年购书量应达到学生人均6册,而1991年全国普通高校每个学生的新书入藏量仅为4.38册,据最新材料介绍,目前国家教委所属的重点大学大多达不到人均2册。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美国排在前10名的高校,每年仅订期刊就分别达到4~10万种,而我国名列榜首的北大、清华每年订的中外期刊却只有四五千种。教育事业用费不足,图书资料经费在书刊价格猛涨面前更显得捉襟见肘,只好忍痛割爱,以减少采购书刊为代价。另外,原有文献资料在科学技术更新周期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又不断老化。原有文献资料有许多使用价值不大,有用的新文献资料又购不进来,致使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二个文献资源贫乏期”,其后果将比“第一个贫乏期”(“文革”期间)更为严重。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教委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对高校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要求高校将事业经费的5%用于文献的建设方面,而实际上全国80%以上的高校达不到这个要求。有的同志呼吁社会企业和个人对高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赞助。这些虽然都是增加图书经费的有利举措,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开展图书情报工作,国家拔款也好,企业和个人赞助也好,财力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需要。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

二是传统的服务方式,使现有文献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很不能令人满意,不但和美、英相比差距甚远,就是和我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相比差距也较大。据统计,美、英的文献利用率分别为230%和500%;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率可达70%;而我国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却只有5%—30%,至少还有70%的文献资源沉睡在那里,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跳出传统的购书—藏书—借书的服务模式。

三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能很好地发挥。图书情报工作搞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作用、地位认识的提高,图书情报专业队伍的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一批具有大学甚至研究生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作人员的加入,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年令偏大,业务素质偏差的状况。然而,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却使一些人感到“无用武之地”;加之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又使一些人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反正干不干,干好干坏,都照样个人“吃”图书馆,图书馆“吃”学校,学校“吃”国家。这就难怪高校图书情报工作队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动荡不安,人心思迁,人才外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必须引进竞争机制,把个人利益与整个图书情报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起钩来。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要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就必须抓住机遇,把自身改革真正纳入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去,走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道路,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支文化产业。

二、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必然性

在人们的认识中,高校图书情报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纯公益性的工作,实行产业化似乎不合情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任何图书情报工作都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社会需要产生了图书情报工作,促进了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而图书情报工作在每一时期的具体存在形式,又取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不但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走出困境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加快了教育的改革步伐,使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基本上依照了苏联的办学模式,把高等学校列属于国家事业,由政府包揽办学。学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是靠国家拔款。学生的招生、分配以及教学、科研等都是按照指令性计划的方式来实现的。,现在,高等学校从办学体制,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在宏观计划调控下,遵循市场规律,按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实行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面联合办学的体制”;明确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的性质,建立收费制度,试行以学生缴费,社会集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学模式;教育管理体制上也不单纯是自上而下统统计划指令,而是在计划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由单一型向联合型转变,实行教、科、产一体化,即“大专院校机构与产业系统的企业、厂商,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生产力为主线,以利润为直接目标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产学合作,科企结合,双向参与,通过合作教育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生产和科技需求,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使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上述这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都是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内容,因此可以说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转轨。

其次,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也是信息市场的需求。

信息市场作为经济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目前正呈兴旺发展之势。国际社会中的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那里全民信息意识强;信息产业比重大;从事信息经营的企业不断涌现;信息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体。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在我国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信息行”已成为一种新兴行当。据中国信息协会专家透露,目前全国有各类信息市场20多个,北京信息大世界开业以来,日上市信息量均在千条以上,每个交易日,1000平方米的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一年来为首都经济建设提供咨询项目近千个并取得经济效益千万元。它们在搞活市场,加快信息商品化、社会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商业信息更为商家所瞩目。“信息+质量=效益”、“信息不灵,百事伤行”。信息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情报部门面对日益活跃的信息市场的需求,不仅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信息要迅速传递出去,转化为生产力,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恢复关贸总协定,参与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也需要提供及时、准确、有分析,有说服力的高质量的对策和咨询性的信息。这种宏观社科信息,是一般科技信息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没有卓有见识的社科信息工作,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高校图书情报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而且能够开发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产品,间接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高校图书情报工作部门丰富的文献资料是重要信息的源泉之一,在信息咨询业中本该占有一席之地,但遗憾的是目前属于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系统所建立的“信息公司”却廖廖无几。国内文摘机构虽已逾百家,可隶属高校图书情报部门的只是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体制,依旧是按照传统的购书—藏书—借书模式循环往复,并且这种循环也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师生间,还是封闭状态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猛烈冲击着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这块“世外桃源”;社会上信息业的崛起,信息市场的兴旺,不仅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呼唤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走出校门,投身到信息市场中去,其服务的产业化将是大势所趋。

上述两点说明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不是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也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发展。

三、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的可行性

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必要的、必然的,而且它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高校图书情报部门通过改革,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生产精神产品(文化、知识、信息)的文化产业。

目前高等学校各种文化产业正在形成之中,其中有根据社会需要,面向社会的各种学历证书班、专业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教育型的;也有把知识、技术的输出与产品生产合为一体,或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经济独立合算的企业型的;还有接受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委托,对各种文化现象作调查分析研究的咨询型等。这些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经济中,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交易的。它们给高校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对教学和科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高校图书情报部门能够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

再则,从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所提供的服务看,服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知识、信息)生产和交换过程。从文献资料的采购,整序,收藏到提供使用(包括各种情报性与技术性服务项目),无论在工作范围、深度和可利用的广度等方面,都付出了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巨大的劳动代价,加之生产这些文化产品所需要的其它方面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而使它必然凝结着一定的科学劳动和体力劳动而形成它自身的价值。并且这种文化产品还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现实需要——对知识与情报的需求,因而也具有使用价值。当然这些文化产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图书情报工作人员个人消费,而是为了交流,为了传递出去,提供用户使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它也是用于交换的一种劳动产品。文化产品具有自身的价值,使用价值,可以交换,这一切现在似乎无可争议,但对这种产品能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认识却难以统一,更令不少人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向一下,如果大量的文化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那么,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不就是实行“按需分配”的供给制了吗?这种分配原则在现阶段能够实现吗?因此我们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同样应该进入市场与其它物质产品一样,实行等价交换,实现货币收入,充分体现文化产品的自身价值。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单位从交换中获得盈利,自然就形成了企业,这和物质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我们说,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完全能够通过改革走向市场,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化产业军。然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偏狭的物质生产观,使高校图书情报部门生产的“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却被用户无偿地占有或使用,而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复苏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再也不能容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而让别人无偿占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理应得到那一部分劳动报酬;而用户也理应付出那一部分受益报酬,这才是“天经地义”的,是公平合理的交易,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否则,应被视为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辛苦劳动的“经济亵渎”,那样势必会影响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当前亟待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就其本身而言,必竟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业有所区别,只有在发展高校图书情报事业时注入新生活力,按照经济规律实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才能使之成为文化产业。高校图书情报服务如何实行产业化还有待于我们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深入探索,这里主要谈几个观念上的转变。旧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整体改革的基础,比起体制改革来,它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也是改革的原动力。当前要首先转变几种旧观念,走出思想误区,树立起适应产业化的新意识。

(一)、要转变“小图书馆”的闭关自守观念,树立起开放的“大图书馆”的新意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情报部门总是以高雅之堂自居,对校外用户大都拒之门外,怒不接待。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展开,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人员也应树立起开放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图书情报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作用,使服务对象由校内扩大到校外,使服务范围由面向教学、科技扩大到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

(二)、要转变保守主义的旧观念,树立起竞争发展的新意识。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中,可以打破四平八稳,利益均得,裹足不前,保守僵化的局面;可以奖勤罚懒,扬长避短,使才华出众者脱颖而出,让平庸保守者有一种紧迫感,人人都处于竞争之中,人人都要树立起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新意识。这样才会有一种推动力,才可促进图书情报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有利于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不断上一个新台阶。

(三)、要转变只重社会效益的旧观念,树立起讲求经济效益的新意识。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在为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中,必须讲求精神文明,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搞经济建设就不能不讲求经济效益,这也是最起码的常识。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对经济效益一词淡漠得多,甚至不能涉足,似乎“言利者非君子”。一提起有偿服务、经济效益就认为是有损于精神文明建设,是降低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其实这是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服务经济,义务奉献是一种无偿服务,商品交换是一种有偿服务。只不过商品经济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能更快地发展自我,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市场经济的这种互利服务必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会提高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自身的地位。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树立起经济效益的新意识,真正认识到效益才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效益才是衡量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新尺子。

(四)、要大胆转变传统的旧的管理观念,树立起新型的管理意识。在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商品化、服务进入市场的同时,其传统的管理观念也必然要作彻底的转变,即由事业管理为主转向企业管理为主。要改变过去“收藏高于一切”的旧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把市场所急需的文献资料优先购入,快速加工整理,深化服务,使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一般都是等客上门,提供一次文献服务,工作常常带有被动性。而市场经济则要求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行情,有的放矢,主动地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如提供二、三次文献、专题服务、跟踪服务等,工作更具有预见性和目的性。要打破过去传统的坐守其业,陈陈相因的旧观念,使我们的管理意识逐渐符合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去运筹于帷幄之中。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与高校图书情报服务产业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