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输入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处理论文_王立芸,邵世鹏

1例输入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处理论文_王立芸,邵世鹏

王立芸 邵世鹏

(嵩明县疾疾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嵩明 651700)

【摘要】 目的:分析嵩明县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为科学防治恶性疟疾输入提供借鉴。方法:查阅病人的病历档案,访谈接诊医生及患者同事;对患者的血样作凃片镜检疟疾原虫。结果:患者2005~2013年到尼日利亚工作,2005-2012年曾多次出现冷热病,2013年9月27日自尼日利亚回到家中,10月19日出现发热,10月24日到县医院诊疗,经专项检查诊断为恶性疟疾,当地对疫点进行调查和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输入性恶性疟疾个案,通过调查和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

【关键词】 恶性疟;输入性;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51-02

概述:嵩明县,位于云南中部,地处昆明市东北部,为昆明市辖近郊县,县城距昆明43公里。嵩明县地处东经102°41′-103°21′,北纬25°05′-25°28′之间,东邻宜良、南靠昆明官渡、西南与富民相邻、西北及北面与寻甸接壤,东北与马龙相连。地处滇中交通枢纽,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线纵横交错,呈立体交通网络。全县幅员面积870平方公里,现辖四个镇,人口29.6万。杨林镇辖区内有一个国家级工业开发区和一个职教园区。气候特征:嵩明县地处内陆,云贵高原面缘,全境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气温1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15.9℃,多年平均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风速3.1m/s,以西南风居多。

嵩明县自1978年~2012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为云南省疟疾消除行动的八个试点县之一。2013年10月嵩明县发现一例非洲尼日利亚输入恶性疟疾病例,嵩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调查处理工作,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收集

查阅患者医院就诊的病历档案,访谈接诊医生及患者单位同事。

1.2 病原学检查

常规制备厚、薄血膜,镜检疟原虫,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进行核酸扩增检测恶性疟原虫和/或间日疟原虫的特异性序列以鉴定疟原虫虫株。

1.3 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 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进行病例诊断。

1.4 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按全国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的要求展开个案调查。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发病和治疗经过以及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前往疫区的随行人员和密切接触人员作医学观察;对患者居住社区及单位进行灭蚊和疟疾防治知识的宣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李某,男,49岁,嵩明县嵩阳镇龙街村委会人,自2005年到中国北京中地集团尼日利亚经理部工作,每年有回国休假一月,2005年~2012年在尼日利亚多次患冷热病,每次经随队医生给予抗疟药物治疗后痊愈。2013年9月26日自尼日利亚回到中国北京,经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体检,无异常,回国后无蚊虫叮咬史及输血史。9月27日到达嵩明家中,10月19日下午出现恶寒发热,全身酸痛,咳嗽,自测体温38.5度,此后几乎每天下午再次发作,病情持续6天,到当地诊所治疗,体温恢复,但李某常感身体乏力。10月24日,李某再次出现发热、发冷、出虚汗等症状,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2.2 实验室检查资料

常规检查:X光片显示无异常,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单核细胞增高,红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尿常规正常。B超检查:脾稍厚、脾内异常回声。专项检查:血片镜检:检出恶性疟环状体、配子体;RTD检查:恶性疟阳性;巢式PCR:恶性疟阳性。

2.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病例诊断为:恶性疟[1]。

2.4 治疗

口服青蒿素 每日一次,每次60毫克,首次加倍,总剂量480毫克。

2.5 疫情处理

对该病例进行规范抗疟治疗,要求该病例治疗三天后检查血常规,7天后再采血做血片镜检及RTD。对家人及病例居住小区进行调查并加强防疟知识宣传,经对病例家属及其活动范围人群调查,无继发病例。

3.讨论

该病例是一起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国外感染,回国后发病。经对病例家属及其活动范围人群调查,无继发性病例。

3.1 疟疾是以蚊虫为媒介通过叮咬传播的传染性疾病,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云南省、海南省为恶性疟疾高流行地区,嵩明县按照疟疾流行地区分类为三类县,自1978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少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嵩明县气象资料显示,自9月后气温开始下降。

嵩明县蚊类以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历年来监测资料来看,中华按蚊占比为2~3%,蚊类季节消长,自5月份开始增高8月份后下降,10月份蚊密度降到较4月份为低水平。2013年未监测到中华按蚊,之前蚊类监测资料显示,中华按蚊占比为2~3%。

3.2 本次疫情情况及时按传染病报告管理规定,及时在网络上进行直报,同时,将该病例个案调查及留检标本以最快速度送达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审核确认。

3.3 高流行区入境人员管理

当前随经济发展,国内外交流的增多,特别是与非洲疟疾全球高发地区的交往增多,疟疾高发病例地区人员进入中国境内频繁,对于返乡人员,特别是从疟病流行地区返乡人员以及疟疾高发病地区外籍入境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他们的情况未能完全掌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商务、外事等有关部门按属地管理原则在疟疾防治上应与入境人员户籍所在地疾病预防机构加强联系,让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及时掌握到达疟疾高发地区人员去向及境外疟疾高发病例区人员入境到达本地情况,特别是外出到非洲和东南亚等恶性疟疾高发地区人员的相关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摸清到过疟疾高流行区人员及疟疾高发病地区外籍入境人员到本辖区的情况,及时与此类人员的进行交流,管理好此类人员,强化此类人员和家属的疟疾防治知识。出现疾患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将是低流行区抗疟工作的重中之重。凡从疟疾高发地区入境中国人员,无论发病与否,做好随访和跟踪观察。发现输入性疟疾疫情,应及时逐级上报。同进做好病例的调查处理。

3.4 加强医疗机构疟疾防控技能培训

一些医疗机构由于多年无疟疾病例发生,对输入性疟疾监测意识不强,导致误诊,延误病情及疫情报告,因此,加强医疗机构疟疾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强化基医疗机构疟疾防控意识和防治技能是消除疟疾的一个重要环节。

3.5 健康教育

借4.26疟疾日做好疟疾宣传工作,增强人民对疟疾的认识,让全民参与消除疟疾的行动中来;我县是疟疾低流行区,从源头着手,重点加强到高流行区人员及他们周边亲属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增加他们对疟疾的预防意识。

3.6 加强疫情监测

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在疟疾监测中的前哨作用,按《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方案》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血检工作[2]。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做疟原虫检验,减少误诊或延误疫情、病情。

【参考文献】

[1]疟疾防治手册.第3版

[2]《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方案》

论文作者:王立芸,邵世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1例输入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处理论文_王立芸,邵世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