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_科技论文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_科技论文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理论和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为此,调整科研与企业的组织机构,充实企业的科技力量乃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下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1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

由于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某些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必须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不足,因此,人们还缺乏必须进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紧迫感。为此,在观念上破旧立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也是始终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1.1 科技与经济结合揭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经济的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生产要素的不断变革为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进步以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动力,同时,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也为经济发展新产业的建立提供了保证、提出了方向。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

建国初期,在经济理论方面曾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却忽视了生产力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科技进步在推进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至忽视了科技进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失误。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了技术开发工作,造成了经济效益不高的严重后果,同时它也是当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

科技进步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在生产要素变革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而在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的份额越来越高,因此,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当今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阶段,同时它也必将带动新的产业革命,并推进经济、社会的更大的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科技与经济都是密切联系的,是互相制约与互相促进的,二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充分认识科技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才能为深化改革、调整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生产力,形成什么样的经济水平,从而创造出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目的就在于认识并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段时期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大量投入资本和劳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经济效益不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当时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特别是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分不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低的国家,依靠拼投资、拼消耗是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刻不容缓的。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出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乃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唯一选择。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作用,但不等于科学技术可以自然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当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才能迸发出来。因此,要始终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能力,要深化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一体化。

1.3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科技与经济结合,也为这种结合创造了条件

科学技术既然是生产力,那么它必然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我们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必须认识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初期,曾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强,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日趋紧密,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了许多弊端,影响了二者的结合,束缚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管理上,形成了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而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这种经济体制的变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说明了转变生产关系和相应的上层建筑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表明了要发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管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它调节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那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业得以发展,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要通过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也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具有依靠科技进步的活力。要积极推进包括技术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架起沟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与纽带。要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结构,建立与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也要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具有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实力,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1.4 调整科研与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

我国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分离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是造成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之间脱节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上解决,在组织上落实,体现在企业内部要形成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

有关专家在对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发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报告中,把它们的某些共同点概括为:(1)一个国家的研究开发组织结构是由企业属研究开发机构、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属研究开发机构和非盈利研究开发机构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企业属研究开发机构在全部研究开发机构中所占的比例一半以上。(2)在构成全部研究开发体系的四个部分之间,也各有侧重,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类型的研究开发活动;高等学校属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类型的研究工作,虽然有些也进行某些技术开发活动,但一般只做前期工作,当有了初步成果以后就会转让给企业;非盈利研究开发机构所从事的多属于市场需要的、而其他研究开发机构又未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数量也较少。绝大部分的技术开发活动是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承担的,在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用于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经费,也约占一半或更多些。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百余年的运作而形成的,带有着某些规律性的特征。因此,在我国要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承担大部分技术开发活动,并形成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是符合世界研究开发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的。

在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并迅速进行市场开拓与促销活动,都是各个环节协同、有序、高效运作的结果,体现了在企业内部,使研究到经营形成有机的整体。反之,一个没有自主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就谈不上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自主决策与经营,也难以做到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求得生存与发展。

科研机构所进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符合新的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要求的,实现了一体化的新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使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开发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优势实现有机结合,它的建立意味着原有意义的科研机构、企业已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些仍固守旧体制、用旧观念看待问题所形成的,阻碍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的所谓“矛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一项根本性质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一个新的认识。

2 选择有效形式,逐步推进科研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深化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必然途径。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的调整需要选择和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

2.1 在实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广大科研机构与企业为推进组织结构的调整,探索了科研与经济结合的多种形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1)第一类是属于松散型的联合,广泛被大家采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促进研究与开发成果的转化;2)组织与推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合作进行技术开发;3)科研机构领办、承包现有企业;4)科研机构改组为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

(2)第二类是属于紧密结合型即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组成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技术开发工作任务。我国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建立与健全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

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是建立企业开发机构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统一了生产的组织与管理,而且统一了它们的利益,形成了自动地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协调运行的机制;它使企业充实了研究与开发的仪器设备和人才资源,特别带来了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作经验,迅捷地构成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形成技术开发主体,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它符合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解决了在旧体制下所形成的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弊端,同时也是调整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日用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72年,是研究香料香精、化妆品及化妆品原料的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丽源公司是80年代北京唯一生产化妆品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等措施,具有很强的生产实力,并创立奥琪、华姿等很有声誉的名牌,汇集了一批有实力的化妆品营销人员。日化所需要依靠丽源公司生产经销的优势实现成果的转化,丽源公司也需要依靠日化所的技术力量消化引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在自愿的情况下1986年底日化所进入丽源公司,在组织上成为丽源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主要任务是承担公司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取经济承包合同的形式承接丽源公司的科研课题,公司承包合同提供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在工厂应用投产后,再按产值的一定比例提供给日化所作为技术费。在此后4年中,日化所共承担开发项目120项,占该所课题总数的74.5%,开发了几十种新产品,使公司增产值2960万元,创利税970万元,先后开发成功的华姿系列、奥琪系列、绿色系列化妆品,为公司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科研机构自行创办企业或兼并现有企业,形成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同企业利用内部的力量与条件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一样,科研机构挖掘内部的生产经营潜力,创办以科技为先导的、以应用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行生产经营为目的的企业,无疑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特别是那些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自行创办企业,更便于应用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实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也更有利于进行高新的技术产品的市场开拓,形成经济规模,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在这种科技先导型的企业中,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中心地位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十分牢固的,它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开发的主体;更有利于根据市场的需求,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是一个有200余名职工的技术开发型研究机构,为了探索“一所两制”(科研与技术企业各为一制)的模式,1988年和1992年,由太阳能研究所投资,先后成立了桑普技术公司和桑普电热电器公司。研究所和公司已经打破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传统的组织结构,打破原来课题组,按照发展项目所必须的结构要求,由科研、技术工程、生产销售和管理人员组成技工贸一体化的群体。同时以此为经济核算单位,自主经营、自由组合,并实行分配和效益挂钩。电热电器公司则有更大的自主权。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销售额达1.3亿元,创利税1300万元,年创汇120万美元,并且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太阳能所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又是以科技为先导的我国太阳能行业重要产业基地。

2.3 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

以联营的方式组建的新的股分制企业或企业集团,显示了科研机构与原有企业的平等参与的资格与地位,更便于被联营各方所接受,从而推进了科研机构与原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这种形式将被广泛采用。例如上海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上海日用化学品二厂、上海合成洗涤剂五厂等单位新组建的上海凤凰日用化学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的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了资产经营一体化,并借鉴现代国际企业经营的管理经验,集约经营、优势互补,争取到本世纪末,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能参与市场竞争现代跨国多功能企业。

2.4 科研机构和利用外资办企业,或与外商合作、合资办企业

利用外资办企业,实质上是科研机构自行创办企业的另一种方式,所不同的仅在于创办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国外。与外商合作、合资办企业,大多采取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场地、外商提供资金、设备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解决科研机构创办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也有利于利用外资、外商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出口。

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是具有30多年历史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仪表及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与开发。十年前,他们确定了利用外资,组建高科技合资企业的路子。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了3个发展方向,办起了3家合资企业。

他们借鉴了合资公司管理的模式,着重调整了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部门承包,不断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北京市科研单位中率先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实行了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落实了院内全员聘任制,建立了院内劳务市场,精简了机构,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试点。在大多数职工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的前提下,逐步实施了分配与效益挂钩的方法,打破了平均主义。实践证明,外国有效的管理机制在中国也行得通。

自动化研究院在科研开发上逐步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仪表(工业控制机及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微型计算机软件、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部、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0多项。

3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以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3.1 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据有关专家对我国研究开发组织结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就科研机构的调整而言,它涉及全国75%以上科研人员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涉及隶属关系、管理体制、工作目标、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根本变革。因此它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思想上引起重视。要大力宣传科技与经济结合大力宣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新型企业将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以及近年来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取得的先进经验,让广大科研人员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紧迫感。只有这样,才会有自觉的行动。

3.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鉴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原有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基本上是隶属于政府部门,因此组织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促其实现。科技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的调整规划,提出可行的方案,明确调整目标与原则,安排调整步骤。要总结成功的经验,研究解决带共性的政策性问题,因所制宜落实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措施,态度要坚决,步子要稳妥,可以先“易”后“难”,但切忌消极等待或满足现状。

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是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关键。要切实实行政企分开,把自主经营的权力落实到企业。对于那些能够发挥市场调节基础性作用的,具有竞争性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要让企业自主决策与实施,不要再去“包得过多,统得过死”,更不要再走政府部门自建新的技术开发机构的老路,影响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形成与实现。

3.3 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原有的科研机构、企业是组织结构调整的主体,新组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是组织结构调整的归宿,因此它也是一项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行为。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技术开发型的科研机构要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大产业观点,要准确地找到自己在本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积极到市场中去寻找结合的伙伴。要依据市场的需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研究与开发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落实成果的转化;要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组内部机构,精简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人员分流,集中优势力量,加强技术开发活动。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新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把组织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和提高技术创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和任务。要建立与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协调各环节的关系,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任务、要求、落实经费、物资条件。

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为推进企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收入分配要体现各环节在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改革只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分配属二线的做法;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体现不同劳动效率与不同创收效果在收入上的差别。

3.4 各方面积极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既然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一项涉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那么就需要各方面改革的配套实施,诸如人事、劳动、分配、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富余人员安置以及管理体制等项制度的改革,因此,单靠科研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关部门共同配合,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才能顺利地完成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构调整任务。

标签:;  ;  ;  ;  ;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