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研究

□ 杨敏 王向东 赵宇恒(燕山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民族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农村是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根基,把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解决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难题,也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本文探析了民族传统武术的健身性、竞技性和社会性价值,并指出限制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传承的四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武术传承,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武术 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提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困境,总结现有的发展模式,从其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民族传统武术的价值

1.1、健身性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武术除了可以增强体质之外,还可以预防甚至根治一些慢性病。在不同的人群身上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青少年应当以活力的长拳为主;中老年人则应以作慢、柔、活的太极拳为主要选择。武术独特的健身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自信的品质。其实,真正意义的健康,既是身体上无疾病的健康状态,又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武术正符合了这一要求。

哈蒙德(Erik Hammond)和摩尔(George Moor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吉布森市一个沿海小社区的海滩拾荒者,也叫原木打捞者,他们从事的是太平洋西北海岸很普遍的一种职业。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又一重要变量,它是指个体在危险情境下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10],是个体在面对严峻或持久挑战时仍能保持其情绪和认知幸福感的能力[11]。诸多研究已证实,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实质性影响[12,13],心理弹性涉及逆境下的积极适应模式[15],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6]。还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大学生的乐观、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15],提高心理弹性可能提升大学生压力下的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16]。

1.2、竞技性价值

民族传统武术的技术要求是将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其他要素融于一体。多年来,几代武术工作者在为武术进奥运奋斗着,武术有着特殊的竞技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德”,指出武术以练习、不伤人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二是“巧”,主要强调方法的巧妙、灵活的特性;三是注重“悟”,主要靠亲身体验的直觉感悟,追求巧妙的技术与理想的境界。正因为武术具有特殊竞技性,习武者可以不断突破自身,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

1.3、社会性价值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总体情况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传统武术在新农村建设的继承发展中,体育设施的构建必不可少,可以此为突破口,打开传统武术发展的门路。例如,在2006年在湖北省利用筹集资金,为农村建立综合性的健身场地,面积大概有600m2内,主要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运动场地,农忙时可以晒庄稼,农闲时又可以锻炼身体,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还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因此,湖北省被誉为“湖北经验”,并引荐到全国各村的体育健身工程当中。对于传统武术来说,也需要有这样的基础条件,相关的武术场地设施修建可以让武术爱好者拥有一个聚集地,有更加广泛的受众,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2、民族传统武术在传承中的制约因素

2.1、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民族传统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传承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武术的继承模式单一,导致部分武术技术濒临失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师傅总要留一手”的传统继承方式影响了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民间武术的发展,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这不仅体现了创造者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个性等方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的地缘性,各个门派虽然能够相互尊重,保留各自的特色,但彼此之间难以进行技术交流。武术的继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方面,逐渐走向商业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农村的发展失去了基本的民族气息、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使农村与民族人文、自然失谐。武术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固守着传统的继承方式,没有建立传播优秀武术文化的组织体系,组织机构重视力度低、管理散漫,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使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

2.2、外来体育文化冲击与武术教育缺失

1)封堵治理工程主要针对含煤地层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地下水井,主要是酸性的矿坑水对原水井的封堵材料和井壁管造成损坏而形成的污染,而对于由于含水地层原生污染物(如石膏)和地层构造形成的污水通道无意义。

政府部门和国家体育主管单位把主要财力、物力、精力放在了竞技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项目上,忽略了农村传统武术的传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武术的继承发展将难以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此外,尽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确立了部分武术非遗传承人,但是受益者是极少数的,更多的武术从业者生存仍然艰苦,武术继承人、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政府在意识形态上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武术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引导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充分调动武术从业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将影响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

2.3、政策的导向不利于武术发展

(二)病理变化 剖检见腹腔有少量黄色或淡红色腹水,浆膜表面有出血斑点。剖检变化主要发生在肝脏,肝脏色黄肿大,质脆,严重的有灰黄色坏死灶,小叶中心出血和间质明显增生,质地变硬,胆囊萎缩,胆汁少而浓。大腿前和肩下区的皮下肌肉内发生出血,其他部位也常见肌肉出血,胃底弥漫性出血,有的出现溃疡,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胃肠道中有血凝块,肾脏肿胀,苍白或淡黄色,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脾脏通常无变化 ,心外膜和心内膜有明显出血,脂肪黄染,有时结肠浆膜呈胶样浸润,通过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的分析,初步怀疑是霉玉米引起的黄曲霉素中毒。再做实验室诊断。

3、传承模式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村的繁荣,不只是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取决于农村文化与农民的文明素养。这就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的地位和重要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的主人,农民的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影响着建设新农村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经济的富裕、精神的满足、文化的富足等,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结合新农村发展,相互协调。就山东来说,培养了数万名社会指导员,在农村公共区域建立了数千体育场地以及农村图书馆,来推进山东的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中已经得到大力实施,投入一些与传统武术相关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熟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可以让年轻一代传承武术文化,避免传统文化的流失,人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进步时,也能实现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3.1、“多元结构”模式

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部分地区是武术的重要发源地,在这些地区建立武术文化保护区,有利于武术传承,打造武术名片,推动地区整体发展。例如,在我国闽南建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是当前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参考。我国的河北沧州、河南登封、山东菏泽都是重要的武术发源地,这些地区建立武术文化保护区对传统武术将起到重要作用,保留最真实的传统武术形式。当然,传统武术的传承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加强创新,与时俱进,否则会被时代遗忘。

3.2、“发展基础”模式

民族传统武术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但又可各自发展。传统武术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拥有一支军事实力强盛的军队是抵御外来入侵、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必要条件,从秦朝到清朝,不同朝代多次颁布禁武令,这是出于统治者政治意义上的考量;传统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推动武术文化产业、武术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民族传统武术是在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生产劳动中起源的,传统武术在优秀文化中根植,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影响,传承着中华的民族特色,维系着各民族的情感,是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

3.3、武术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模式

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提出:“中国农村的发展应是在不同的模式条件下,避免强制农村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不同时期、不同农村地区需要改善这种情况,调整当地的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成功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学习、借鉴的案例,不可照搬照抄。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类模式,结合现有的传统武术发展路径与学者的观点,总结出以下四种传承模式。

面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他们认为长时间习武太无趣,对于篮球、足球的乐趣更大一些;而对于喜欢武术的人来说,缺乏基本的场地设施,习武的经济收益较低,习武过程艰难漫长,使他们的习武观念弱化;此外,中小学对于武术文化知识的传播少,学生习武的意识淡薄,教学形式单一。武术作为农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有教育部门对此的强化教育,并且不能流于形式。因此,作为教育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之强大,加强思想理念之牢固,推广武术文化之精髓。

3.4、保护区模式

该模式重点在“多元”,即充分发挥多个主体的力量、多种形式活动的作用,汇聚各方力量,体现各方智慧。具体来说,建立乡村武术工作机构与服务平台,发挥政府的作用;组织志愿者拓宽服务,发挥群众的作用;建设武术体育场地,举办相关活动比赛,抓住重点人物的影响作用(如乡村中的武术名家,进行宣传);在村基层干部中招纳体育、武术专业类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等。这种“多元化结构”模式充分体现在永川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的永川村通过对政策研究和实地考察,将政策与本地武术文化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在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结合永川的地缘文化特色,发展适合本地的体育活动,农村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4、结语

民族传统武术源于农村,在其漫长的发展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其具有诸多价值功能而发展至今。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面临挑战。十九大以来,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如何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已有的各地发展经验,本文总结了四种传承模式,当然这无法涵盖我国目前形式多样的农村传统武术传承路径,其他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武术之乡旅游的方式等也是颇具特色,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完善,为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难题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王冉,郑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北学刊,2013,33(01).

[2]郭修金,虞重干.从村落看村落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3).

[3]阳媛媛,黄承,陈永辉.休闲视阈下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开发[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03).

[4]朱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武术产业开发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7.

[5]陈兴雷.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武术发展的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2011,1(03).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7-078-2-JF

作者简介:

杨敏(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传统武术;

王向东(1966-),男,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根据较大型广告牌匾的结构,可将其简单化,抽象成一个符号,但符号的设计应具有代表性。在符号设计时,可把它分解为一个主干体和若干个广告牌匾。同理,该类符号的绘制只需一个位置坐标和高度值即可。

赵宇恒(1996-),男,汉族 ,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标签:;  ;  ;  ;  

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