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_经济一体化论文

科技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_经济一体化论文

科技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化与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发展趋向

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走科技经济一体化道路,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向。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增强“综合国力”而努力,在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科学技术固然是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是构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要使条件充分,还要有经济实力的优势。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优势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经济竞争的优势,只有使科技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对称的一体化发展优势,竞争实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会提高。

日本战后的经济振兴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野村研究所副理事长铃木淑夫认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四个条件:一是技术进步速度快;二是拥有能支撑飞速增长的设备投资的高储蓄率;三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经济最富有恢复平衡的力量;四是采取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特点的政策和路线。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日本目前的科技实力在总体方面来说与美、欧仍有相当差距,但工业竞争力却已超过美、欧而跻身经济强国之列。日本的成功,与他们注重科技、经济的结合是分不开的。而相形之下,前苏联虽然科技实力很强,但是重军工、轻民品的畸型发展,造成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当然还有政治路线、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他们走的是一条不平衡发展的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摆脱出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本世纪末建成一个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结合、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1.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从战略角度来看,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发展的目标模式选择。它要求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实行生产要素的互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一个运行有序的结构和体制。从行为角度来看,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即为了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要求从技术发明开始,形成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其中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及能源创新、市场创新、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创新等。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来看,科技经济一体化包含有组织体制、经营模式、管理决策及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比如实行产学研、技工贸一体化联合;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保证的生产经营;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注重价值工程(VE)、全面质量管理(TQC)、技术评价(TA)、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等科学管理理论及方法在技术经济活动接口上的应用。

2.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古代,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科技与生产是脱节的。那时的科学属于经院式的哲学范畴,是象牙之塔;那时的技术是能工巧匠的技能和手艺,是传统的生产经验。常常出现科学理论没有搞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而在科学上发现了的东西却在技术上久久不能实现。那时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手工作业,生产力是低下的。直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随着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才导致了科技与生产的开始结合。而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不仅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由于其已全面融合和渗透到物质生产领域,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的科技进步,赢来了一个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时代,它使得人类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也就是走科技经济一体化之路。我国现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按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它要求任何一个商品经营者都要关心生产要素的聚集与合理配置,关心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关心利润与风险的大小,并力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开拓和占领市场。而要做到这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可谓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I·马奎斯教授对500多项技术创新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3/4的创新成果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这表明,企业为了兴旺和发展,就必然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从而产生对技术需求的冲动。但也应当看到,市场需求的拉力对企业是重要的,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推力对企业也同样重要,如果拉力和推力都能作用于企业,这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客观上就必然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以说,科技经济一体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推动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应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形成强有力的导向与激励机制。我国目前在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总的来说,体制不顺、意识不强、机制不灵、企业技术需求不旺、投入不足、人才不活、经营管理不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都是制约因素。起步这项工作,要从国情出发,首先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开始,包括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的政策,激励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新产品开发的政策,建设科技工业园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淘汰落后技术、限制落后产业发展的法规,公平竞争的法规,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制度及科技奖励制度等。从目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正处在体制转化过程中,企业自主权还未真正落实,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亏损中过日子,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意识不强,短期行为导致了技改的不前和不愿接受国内科研成果,而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对于科研院所来说,至今受旧体制的影响还很严重,许多人最关心的还是论文和职称,关注成果转化不够,有的只想自行实现商品化(因转让费低,科研成果价值与价格差距甚大),知识产权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成果转化率很低。总之,目前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还缺乏共同利益的驱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彼此依赖关系。双方管理部门间体制的趋同和职能的重叠,部门地区利益至上的障碍,以及技术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这都影响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在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转换机制,用技术创新这一导向与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促进二者的一体化发展。

二、技术创新──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催化剂

当今,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把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这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的思想。他们重视技术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无非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视科技的先导作用,并把从新技术开发到形成产品、到进入市场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全面地协调考虑,以达到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最佳组合的创新目的,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由此可见,是技术创新构成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催化剂,技术创新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此外,这里附带说一下,技术创新还能起到防止“产业空心化”的特效剂作用。众所周知,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曾发生过一次股市暴跌的风潮(被称为“黑色星期一”),一夜间使世界上的持股者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经济学家在分析其产生的基本原因时,不能不指出这是美国产业政策出了毛病。自80年代以来,美国鼓吹自己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力图将经济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竞争力下降,形成巨额贸易逆差;造成二、三产业极不协调的局面;特别是金融业的恶性膨胀,致使资源从物质生产领域大量流往金融领域,从而形成“产业空心化”的格局。由于物质生产基础的削弱,生产和资本在国内外市场失衡,使得经济增长成为一种“虚肿”现象,因而很快从这个股市“晴雨表”上反映出来。医治“产业空心化”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技术创新来重新增强国内制造业的活力,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各种产业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和平衡,以减少社会动荡。

技术创新的提出,也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它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一些科学技术发展的观点有着许多重大区别。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以及经济自身的运行。就发明来说,它不能被看作是创新,而这里所指的“创新”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一项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商品化的时候,才能被称为“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熊皮特在1912年所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所阐述的创新内容包括:引入新产品(即产品创新);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开辟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现企业生产的新组织(体制和管理的创新)。由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构成整个创新的基础,所以称之为“技术创新”。后来,不少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和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赋予技术创新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加接近当今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可表述为如下概念: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开始,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一直到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总和。具体地说,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五大特点:①综合性(包括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等的结合);②系统性(它并非单项活动,它是包括实现决策、工程、生产、市场开拓等能力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③创造性(创新体现在整个过程的每一环节);④统一性(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密切协调、配合和统一规划);⑤市场性(创新动力来自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发展的推动,创新成果接受市场的检验)。技术创新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选择课题和三项研究,从实验室中拿出样品或样机。这一阶段成功率约占25%;②挑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中试小批量生产,通过试销取得市场数据。这一阶段成功的可能性占25-50%;③商业化规模生产(包括市场调研、选用设备及厂房、培训工人、形成生产线或建立新企业、开拓市场)。这一阶段风险较少,成功率可达50~70%。

从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起着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而企业则构成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家知道,现在化的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优越的技术条件(如高能、强磁场、超高温、超真空、超低温、超高压、超净等)和实验设备,需要聚集精锐的人才,通过不懈的攻关研究,才能推出可供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在铁氧体、磁带录象机、口服避孕药、电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来源于探索性、非定向的基础性研究,20%来源于目标明确的定向基础研究,10%来源于应用研究。这一特点表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任何产业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技术创新的源头。通过研究发现,一般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大致为1:10:100,中试和产业化阶段的投资需求极为巨大,这表明企业以创造高额利润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是构成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其它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据悉,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它们大致要拿出销售额的5~10%用作研究开发经费(例如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销售额为645亿美元,而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为32.7亿美元,约占5%左右),至于高技术项目,这一比例还会更大,可见人家对研究开发的重视。其实反过来说,这一重视也是为了今后的目标,因为今日投入的力度越大,明日的利润也越高;今日不投入,明日也就无利润可言。

三、要用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不好,经济发展的起点不高,国际竞争力并不强。我国的经济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走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为此,除了要有一个科技的大发展外,尚需借助技术创新这一巨大的推动力。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要确立创新观念、制订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机制、创造创新环境。

从确立创新观念方面来说,我们现在只提增强科技意识、经济意识已经不够了,我们应该倡导的是增强技术创新观念。在确定研究开发课题和项目时,除应考虑科技本身的发展规律外,还应考虑遵循市场规律,即要用包括市场观念、用户观念、工程观念等在内的全新的技术创新观念来对待研究开发、工程、生产、应用、市场开拓等目标,并使之互相衔接起来。应该让政府、产业主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树立起这种观念。从制订创新战略方面来讲,我国今后制订产业规划时,应考虑制订的是一种把科技、经济、人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创新式的战略规划。要把国民经济主战场中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摆在重要位置,并围绕创新项目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以形成优势互补。为了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鼓励部分开发性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在建立创新机制方面,要使企业把握住自己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求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求发展。技术创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需要建立起符合技术创新功能要求的组织结构,建立起能够保证顺畅运行、互相衔接、及时反馈的运行程序以及科学的现代管理方式。在创造创新环境方面,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本身就是为了改善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法规制度,如改革人事制度以促进企业家的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掘人才潜力;增强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建立为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支撑体系等等。总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尽量优化创新环境,以便使技术创新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局面的早日出现。

标签:;  ;  ;  ;  ;  ;  

科技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