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教学体会_英语论文

中学生的教学体会_英语论文

一个中学生的支教体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支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首歌曲不仅歌颂了老师的伟大,也唱出了很多学子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陈文嘉同学,从小就怀揣着长大后做一名老师的梦想,从初中开始,她就向往支教生活。去年暑假,她终于得偿所愿,跟随中国教育学会培训中心组织的“世界名校大学生英语夏令营”,奔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一中,开始她的第一次支教体验。

一波三折的支教申请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学校有一个活动项目是去做支教,当时,我去报名了。那会儿,老师嫌我年龄小,没有同意。”陈文嘉说。“为什么那么向往支教?”“因为没有体验过,我想试一下,我想去帮助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想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第一次申请没通过,文嘉并没有放弃这个念想。她知道这个活动是一个长期项目,于是她总时不时地去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那打探消息,她甚至还让家长帮忙去问。

中考结束后,陈文嘉得知自己可以去支教的大概时间,所以假期中,她开始紧张地准备。高一暑假,她得到了参加支教的机会。“我参加的这次支教活动分两路,一路是去内蒙古,另一路是去江西。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去给外籍教师做助教,一个助教对应一个外教。所以,面试的时候英语表达能力很重要。由于项目的名额有限,竞争相当激烈。面试通过后,我被分配到江西那个团队。那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我认为内蒙古那边的条件更艰苦,我想去那里体验。”没有被分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陈文嘉几次三番地去找老师交涉,都无果而终。就在临出发前一天,内蒙古组的一位同学因临时有事,与支教时间发生冲突,学校就临时把陈文嘉调配到内蒙古组去。2012年7月6日,她随队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一中,开始了一周的支教之旅。

难忘的第一节课

担任助教时,陈文嘉不仅是沟通外教和当地学生的桥梁,也相当于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在这期间,除了在外教的课堂上做翻译外,她还要担任中方的班主任,完成学生管理、组织活动和学生住宿管理等工作。

在乌丹一中,陈文嘉面对的并非是她想象中的比她小的学生,而是该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相仿,甚至比她还大。上午一般是外教上课,助教做翻译,这个很容易。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主要由助教来协调组织。“第一天下午,当我站在老师经常站的位置的时候,我忽然感觉手心冰凉。看着座位上的十几个学生,我不敢说话,心里不停地打鼓:我能说好吗?准备得充分吗?或许在同学们眼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翻译,我能否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担心交错纵横,时间飞快地过去了,最终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勇敢地说:“嗨,同学们,听我说。”

“别人带着我们做游戏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自己喜欢的就多玩几次,怎么玩都行。可是,当让我去为别人准备游戏、带别人玩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不喜欢,我得不停地换花样,绞尽脑汁地想让他们玩得高兴。还有,我们代表着北京、代表学校,走到哪儿都有人看着,我怕我说错或者做错,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得特别好。”回想起第一节课,粉笔的尘埃在湿热的空气里翻滚,底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茫然地看着她,那种说不清的热血沸腾又冷汗淋漓的感觉仿佛又涌上陈文嘉的心头。她几乎不知道那一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

可爱的外教和淘气的学生

陈文嘉对应的外教叫Tom(汤姆),十八九岁,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他特别喜欢中国。“他在剑桥学中文,多逗啊!”陈文嘉笑着说。“我们给三个班级上课,上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上课的时候他用英语解释英语,我用中文来翻译英语,他听得懂,但不会说,他知道我翻译到哪儿了。上完这个班级的课到另一个班级,内容我已很熟悉了,稍不留心我翻译过了,他就直接跳过,接着我翻译的地方往下讲。”说到这,陈文嘉乐了。

有一次,Tom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是让大家说说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有个男孩故意刁难陈文嘉,他脱口而出让她翻译“木须鸡蛋”这道菜名。“当时我就傻了,木须肉什么的吃是吃过,但‘木须鸡蛋’怎么翻译我还真是不知道。愣了一会儿,我开始搜索英语单词,然后把词语拼凑在一起直译。”呵呵,这一堂课,大家一直故意出难题为难陈文嘉,意识到这一点,陈文嘉也敞开自己的心扉,轻松自在地做着翻译,对与错已显得不重要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她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被需要的感觉最快乐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文嘉慢慢进入状态。尤其在第三天的拍卖会上,她感觉自己不再只是助教了,她渐渐融入大家,与学生们荣辱与共。课堂上没有了师生的区别,在外教的导演下,所有的学生都平等地共同参与,师生成为朋友;在友情的感染下,中外学习配合得非常默契,枯燥的教学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一节课、每一个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凝聚着中西文化的大融合,使人备受鼓舞。

陈文嘉也从乌丹一中学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感到很幸福。当有学生问她英语怎么那么好、向她请教怎么学习英语时,她觉得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真正发挥了作用,能够用某种方式或者想一些办法去帮助其他人,让别人得到进步,这其中所得到的快乐简直无与伦比。

女儿支教回来,陈妈妈明显感觉到女儿身上的变化。“回来之后跟我们更亲了。她回来的时候,学生们送了她很多很多礼物,临走的时候,还有好多学生抱着她哭,当时她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必要。她说她也难受,但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我告诉她这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那边的孩子很自然地会把感情表达出来,他们认为家庭、亲情最重要。而我们这边的孩子总是对拥有的东西没感觉,总是认为自己缺的东西最重要。她听后点点头,说,她在支教时做过的一个测试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此,对她触动很大。以前都是我们为她干这干那的,现在她会为我们着想了,她认为自己被需要时是最快乐的。”陈妈妈说。

一点小小的遗憾

陈文嘉向往的支教生活是去体验吃苦,但在乌丹一中,她没有体验到这一点。乌丹一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城里孩子知道的、拥有的,那里的学生全有、全知道。去之前,陈文嘉心想着支教能给那里的学生带去更大的影响,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能做的却很少,这让她心里感到有些遗憾,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那些条件艰苦、偏远的山区孩子。不过,七天的支教生活让她更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当老师——奉献的意义原来只在学生们的笑容之中。

标签:;  ;  ;  ;  ;  ;  

中学生的教学体会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