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论文_姜建玲

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论文_姜建玲

姜建玲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

【摘要】 目的:探讨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针灸治疗方法效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患者经治疗24h内症状完全消失5例,72h内症状完全消失13例,7天内症状完全消失8例,10天内症状有显著改善4例。结论:针灸治疗眩晕,能改善脑动脉的供血状况,缓解脑血管痉挛,使脑缺血情况得以改善。

【关键词】 针灸治疗;眩晕;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16-02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1]。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中间产物对前庭神经的刺激,缓解了耳膜血管的痉挛,使耳蜗的供血加强,从而使耳源性眩晕得以治疗。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针灸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63岁;病史:高血压23例,低血压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胀时作、口苦、腰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1.2 方法

1.2.1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脉弦细数。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取穴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侠溪。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加京门、太溪。刺灸方法,太溪、三阴交、肾俞、肝俞、京门施补法;太冲、风池、侠溪、风池施泻法。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肾俞、京门为肾之俞募穴,相伍为用,滋肾补水涵木;三阴交具益阴补肾、调和精血之功效;肝俞、太冲平肝潜阳,降逆止眩;风池、侠溪泻胆火而潜阳止眩,诸穴配合,滋水涵木,平肝潜阳[2]。

1.2.2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取穴百会,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加减,心悸失眠甚者加心俞、肝俞。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睥俞配合三阴交及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有培补脾土、强气血之源之意;关元为益气强身之要穴;百会为诸阳之会,针之有调神、升发阳气之作用;心主血咏,肝藏血,针心俞、肝俞可使气血运行调达,补益脑海。

1.2.3肾精不足 头晕眼花,耳鸣,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体瘦小,舌质淡红,脉沉细或细弱[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壮腰补肾,填精补髓。取穴肾俞,太溪,绝骨,睥俞,足三里,命门,百会;随症加减,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偏阳虚下肢浮肿者加复溜。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肾俞、太溪分别为足少阴肾经之背俞穴和原穴,绝骨为髓之会穴,命门属督脉,功专补肾,四穴合用有益精补髓之功;脾俞、足三里主健运,配于方中,寓补后天济先天之意。复溜温肾利水消肿,百会健脑安神定眩,神门调养心神。

1.2.4痰浊中阻 眩晕头痛,头胀如蒙,胸脘痞满,呕恶痰涎,纳呆,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健睥涤痰,和中化湿。取穴百会,风池,中脘,丰隆,太白,太渊;随症加减,兼恶心呕吐加足三里,胸脘痞满加内关。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百会、风池调达经气,安脑定眩;足三里、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络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刺之能健运脾胃,调达阳明经气,化痰去浊;太白、太渊为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之原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取此两穴有标本兼顾之意;内关以宽胸理气。

1.2.5其它 头针取穴晕听区。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快速进针后,施捻转手法,200次/分左右,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再捻2~3次,每日或隔日针1次。耳针取穴降压沟、神门、下角端、心、枕。操作:每次选用3~5个耳穴,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4]。或埋揿针,夏季2~3天,冬季5~7天。放血取穴耳尖或降压沟。操作:先将患者耳尖或耳背轻轻揉搓,局部以75%酒精消毒,用三棱针直刺耳尖或降压沟约1分深,并挤压针眼,令其出血。

2.结果

30患者经治疗24h内症状完全消失5例,72h内症状完全消失13例,7天内症状完全消失8例,10天内症状有显著改善4例。

3.讨论

西医学之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疾病,皆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由于属于“眩晕”范畴之主要疾病高血压病和耳源性眩晕已有专篇论述,故本节不再专列西医学之对应病症介绍。其次为属实者,多由于素体阳盛,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清空或痰浊壅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形成眩晕。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治疗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内科疾患所引起的眩晕,大多无真正旋转感,有原发疾病的证候可鉴别,如贫血、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是。内耳眩晕症,眩晕呈阵发性,有严重的外景旋转或自身摇晃感,不能坐立,体位改变时加重,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等。如有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史者,多属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症,往往以失听耳鸣为主证,若听神经损害严重,则针灸疗效多不理想。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配合西医诊断查明原因,则有利于治疗。头晕发作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作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并嘱以双手之食、中指轻揉双眼球,或以指针按压印堂、太阳,令头面部经气疏畅。头晕眼花可减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9.

[2]张创和,李和.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 6 (5):74-76.

[3]卢意宽.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151-151.

[4]唐琼.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04(5):70-71.

论文作者:姜建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论文_姜建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