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发展论文_薛红玉,齐欣

浅谈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发展论文_薛红玉,齐欣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前,核动力舰用汽轮机、大功率汽轮机、地热电站汽轮机、核电汽轮机的快速发展,汽轮机面临湿蒸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湿蒸汽主要引起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高动叶片的故障率;另一方面运行效率的下降。文章介绍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的发展过程,讨论常用的除湿技术,从而为汽轮机除湿设计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关键词:汽轮机;湿蒸汽;除湿技术

1 汽轮机内部湿蒸汽危害

在核电汽轮机的全部通流部分和石化燃料汽轮机的低压部分,蒸汽会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会凝结成核,形成了湿蒸汽。在汽轮机流通部分,进一步流动膨胀,一方面部分水滴在轮机内壁形成水膜,另一方面湿蒸汽中凝结核不断变大。在核电汽轮机中,大部分透平都在湿蒸汽区域内工作,会出现大量的侵蚀和腐蚀。在火电厂汽轮机中,湿蒸汽中的粗糙水滴会对部件从撞击侵蚀。由于湿蒸汽导致的侵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叶进气边顶部的水蚀,另一种是静叶出气边根部水蚀。汽轮机叶片受到侵蚀,会导致整个设备效率下降,严重侵蚀可能导致叶片断裂,引发设备毁坏的严重事故。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饱和蒸汽成核理论发展以来,国内外积极做了很多湿蒸汽两相流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但是,目前为止湿蒸汽两相流的很多事情还未得到认识。与之相关的叶片水蚀破坏及流动效率提高等问题并未圆满解决。

2 汽轮机湿蒸汽两相流凝结及除湿结构特点的介绍

蒸汽轮机中存在凝结的湿蒸汽两相流动,本质上是一种不平衡现象,不平衡现象会有两方面显现,一方面是过饱和膨胀产生的热力不平衡;另一方面是高速气流中央,带有不同动力学特性的水滴产生的动力不平衡。

除湿范围包括静叶和动叶,为了达到除湿效果,需要充分利用叶片的几何结构。在静叶方面,有四种除湿结构:1)空心导叶尾缘开设吹扫缝,将较高压蒸汽引进导叶内腔后,从尾缘吹扫缝喷出;2)通过导叶空腔将水膜抽吸出流动区域;3)一种是在动叶表面上铣出沟槽或者在动叶叶顶加上叶冠,另一种上述结构在动叶片同时都有。4)通过向叶轮空腔内引进热量,加热壳体,使水膜层蒸发,不能形成二次大水滴。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动静叶栅间加装隔板装置达到除湿的效果。

3 内除湿技技术发展情况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汽轮机内部除湿的研究。应用最早和最广泛除湿方法是外缘分离法,在外缘开设除湿沟槽,利用机构对汽流的扭转和离心效应,将水滴甩向外缘,经过沟槽后进入冷凝器中。根据除湿位置不同,汽轮机内部除湿方法可以以下3 种。

3.1 静叶除湿技术

它是将静叶之城空腔,通过抽吸、吹扫或者加热的方法,将附在静叶表面的液膜或尾缘的大滴液去掉,以改变蒸汽干度。按吹、吸机加热的方式不同,静叶除湿又可分以下几种:

3.1.1 静叶抽吸法

这种方法是空心导叶去湿的最早方法。对于不同的结构及运行条件,例如开槽大小、抽吸压力流量、开槽位置等,去湿效果也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 静叶加热法

该结构是将热量引进静叶空腔,对内壁加热,把外表面水膜层蒸发掉,使尾缘不能形成二次大水滴。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引入多少热量,这种方法需要改变设备结构,可能会因为热量不足,导致除湿效果不足。

3.1.3 静叶吹扫法

在静叶尾缘加工出吹扫缝,将较高压蒸汽引入导叶内,然后从尾缘吹扫缝喷出。此方法将从尾缘脱落的大水滴变小,速度加快,减轻对动叶的冲蚀。此方法需要吹扫汽量和方向角需要合理匹配,以免影响主汽流。

3.1.4 加热和吹扫综合法

设计合理的吹扫缝结构,将引入的高温高压的蒸汽喷出,既可以防止导叶出汽位置形成大水滴,又可以增加主流蒸汽干度,而且吹出热蒸汽会在导叶表面形成保护层,保护免受水滴侵蚀。

3.2 动叶除湿技术

在动叶表面,进汽一侧的背部刻若干道小槽,用以收集和输送叶片表面的水滴,减少水滴反弹;同时在动叶顶部做一个水份收集装置,保证水份收集效果。

3.3 隔板除湿技术

采用隔板分离装置,此装置设在动、静叶栅轴向间隙。利用蒸汽汽流,将水滴向外缘移动。

4 总结

除湿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一些方面已经很成熟了。我国开始研究比较晚,而且相对比较落后,离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综合应用各方法研制除湿是机内除湿的未来方向。

(1)内部除湿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在国外已趋于成熟。很多国家已实际应用于陆用和船用汽轮机上,而我国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处于试验阶段,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距离,尤其在船用汽轮机上的研究试验做得很少。

(2)各种在空心导叶上进行的除湿方法研究比较广泛。因其在静止元件上做文章,实际应用中更易实现,目前仍是除湿的主导方法。其中加热综合法值得深入研究。

(3)动、静叶栅间隔板装置除湿以及动叶除湿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4)综合应用各方法研制专门的除湿级是机内除湿的发展方向。

(5)除湿试验研究中湿度及水滴粒径的测量虽然有很大发展,但还是没有一种运行可靠、精确度高和成本低的测试设备,因此测试技术仍是试验研究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刘建成,林志鸿,闻雪友,等.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的发展[J].热能动力工程,2005(1)

作者简介:

薛红玉,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处,1985年8月13日,大学本科,吉林大学,工程师,机械加工,装配,技术处理。

齐欣,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服务部,1984年6月1日,大学本科,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师,项目管理。

论文作者:薛红玉,齐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浅谈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发展论文_薛红玉,齐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