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论文_房倩倩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论文_房倩倩

◆ 房倩倩 山东省禹城市实验中学 251200

摘 要: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如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等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关键词:稷下 学风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除了齐国政府优厚的政治、经济礼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由论辩、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正是这种良好的学风,使得诸子各派的论争纷呈,演奏出了一首智慧的欢歌。

一、稷下学风的特色

第一,各家并立,平等共存。凡是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农等各家各派,都曾活跃在稷下学宫上。在这里,人们可以提出各种观点,政治上没有什么限制与框架。各家学派尽管主张不同、思想学说各异,齐统治者却不以好恶而褒贬,这就保证了各家各派平等共存、自由发展。

第二,百家争鸣。在各家并立的格局中,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使稷下学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稷下的“百家争鸣”,有同辈学者间的理论探讨,也有前辈学者与后生的对话,也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悉心求正的学术研讨,也有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咄咄逼人的思想交锋。

第三,融合发展。激烈的学术论争,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在论辩中,各家各派显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也暴露了各自的理论缺陷。在稷下学宫中,学派与学派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这种学术上的自由作风,反映了稷下学宫中浓厚的民主空气。

在这一学风的影响下,使稷下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的思想家,如邹衍和孟子。稷下著名的学者如鲁仲连、尹文、环渊等人的思想也都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很难说是纯属于哪一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智囊团”,田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才智,为巩固自己统治进而实现统一服务的。稷下学宫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不是政治的附属品,稷下先生也不同于依附于诸侯的一般政客。稷下先生们有知识,见闻广,他们除了参政以外,也相互议论著书言事,而他们的议论、著述尽管总是针对着面前的现实,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学术性,稷下先生们研究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多种学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多学科的院校,是学术争鸣的中心。

稷下学宫不但发挥了较好的政治功能和学术功能,而且稷下先生大都教授门徒,授业解惑,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在稷下学宫,有各种形式的讲学活动,还举行定期的集合。因此,稷下学宫是集智慧机构、学术中心、教育中心于一体的,对齐国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风不但体现于为学之道,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稷下学风不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代特征,而且又促进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展开。因此,稷下学宫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并且也成为战国时代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以致于在稷下学宫中,当时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学派皆登台亮相、一展风采。所有这些都为先秦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稷下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学术流派集合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亘古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郭沫若所说的:“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稷下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的建立及其繁荣,特别是它具有的政治咨询性质,为各国统治者所仰慕。于是产生了燕国的下都学馆、楚国的兰台学馆以及战国四公子平原君门馆、信陵君门馆、孟尝君门馆等。

稷下之学的繁荣,不但演出了一首百家争鸣的智慧欢歌,而且也开启秦汉,成为秦汉时期我国学术的导源。“从秦汉时期各学派的发展状况看,其源头皆自于齐,这就是说皆与稷下学有渊源关系。从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来看,两汉经学基本上都渊源于荀学。”荀子是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而他的思想体系又是在稷下建立的,并成为稷下之学的缩影。

总之,稷下之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代的文化成就,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整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尽心下》.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M].人民出版社,1956年。

[3]罗祖基《再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管子学刊》[M],1988年,第4期。

论文作者:房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  ;  ;  ;  ;  ;  ;  ;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论文_房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