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教育经费结构对我国高校的启示_教育经费论文

英国大学教育经费结构对我国高校的启示_教育经费论文

英国大学教育经费结构对我国高校的几点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几点论文,教育经费论文,启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与人才需求增长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财力下更积极高效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分析英国的大学教育经费结构着手,就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改革思路谈一些看法。

一、英国的大学教育经费结构

英国自13世纪创办牛津大学(1214年)和剑桥大学(1290年)以来,经过七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改革调整,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出现了像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

英国的大学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和民间经费两大途径。再具体此可以分为大学基金、研究资助、学生学费、民间捐赠和对外合作研究经费等,其经费结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

┌┌1.大学基金

││ ┌研究奖学金

│政府拔款│ │研究员基金

│└2.研究资助│研究基金

大学经费来源 │└慈善机构基金

│┌3.学生学费

│民间经费│4.民间捐赠

│└5.对外合作研究经费

下面对各项经费略作解释:

1、大学基金

除白金汉(Buckingham)大学是英国唯一的自治大学以外,其余均为国家公立大学,所有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大学教育经费中最大的一项是由大学基金委员会(UFC )决定的大学基金。 据1992~1993年度统计资料(注:Sir J.Burnett. The Universitiesof the United Kingdom.(1994).P.2179), 英国用于大学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2.01亿英镑,教育事业经费为15.98亿英镑。 大学基金的分配是根据各校的办学规模、教学和科研水平等情况来确定的。尤其对科研情况相当重视,具体考察内容包括研究人员数量、申请获得的研究资助经费数额、发表论著的数量、质量以及从慈善机构或非政府机构方面申请到的研究经费等因素。

2、研究资助

英国大学经费来源的另一大项是申请获得的研究资助。研究资助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由政府下属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农业与食品研究委员会、医学研究委员会、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五个研究委员会设置的研究奖学金、研究员基金和研究基金所组成;二是申请课题获得的研究资助和对外合作研究的收入;三是慈善基金。第二个渠道的收入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大学与公司、厂矿企业及欧共体合作的研究项目经费。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各所大学从对外合作研究渠道申请研究经费。据统计资料,1992~1993年度全英近50所大学共从英国工业界申请到的资助达1.225亿英镑(注:P.Whittingham,Chem.Br.,(1994),Ang.P.613),而且这部分经费可以享受免税优惠。第三个渠道基金资助的主要领域一般都与医学有关,比如韦尔康姆(Wellcome)基金,它的基金额超过医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数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资助艺术领域的慈善基金。

3、学生学费

在英国,学生上大学求学需要交学费,这一点与我国相似。学费的标准带有一定的任意性。1979年以前,对包括海外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统一的,但随着英联邦国家大量学生来英国求学,英国政府提高了海外学生的学费。学费的标准按学科分艺术(文科)、科技和医学三个等级。按1993~1994学年的收费标准(注:Sir J.Burnett.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1994).P.2179), 文科学生平均每年交学费5550英镑,理科学生7360英镑,医学类学生13550 英镑。从1989年开始,英国各大学加大了招收海外学生并确定学费标准的自主权。但由于生源竞争,大多数学校的学费基本相当。近年来英国大学的生源普遍不足,特别是理科学生数量日趋减少,因此从政府到学校都非常重视招收海外学生。这样,既可弥补本国生源之不足,又可增加学生学费的收入。目前,英国在校大学生中海外学生已超过15%。当然,由于昂贵学费的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留英学生还比较少。

英国本国学生的学费标准是每学年1855英镑(注:Sir J.Burnett.The Universit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1994).P.2180), 这个数额与外籍学生比起来显然要低得多,而且一部分英国学生能从当地政府获得全额或部分奖学金而可不交或少交学费。目前大约有65%的英国学生能得到全额助学金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由于近年来英国经济不很景气,所以属于政府财政开支部分的助学金额度呈下降趋势。但英国已推出学生贷款政策,学校也在住宿等方面给学生补贴。海外研究生也有机会申请到奖学金,最有影响的是“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 获得此项奖学金的学生能免去超过本国学生的那部分学费。当然,能申请到各类奖学金的外籍学生是很有限的。

4、民间捐赠

社会各界对大学的捐赠为学校增加了一笔额外经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的各学院经费主要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他一般大学得到的捐赠款大约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3%左右。 由于政府缩减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各校都积极争取民间捐赠。近年来英国社会各界给大学的捐赠费呈增大趋势。

民间捐赠根据捐赠者的愿望和目的而专款专用,例如扩建图书馆、建造实验楼、宿舍楼或研究中心等。捐赠者往往以得到某些研究成果或共享某项知识产权为条件,这种交换式的捐赠可以说是一种英国特色。

除以上几种大学教育经费来源外,大学基金委员会还有一批专款用于大学的仪器设备购置和教学楼的维护。政府也根据需要提供专款用于设置某些特殊领域的青年基金、图书馆计算机化及新学科开拓者的奖励等。

1992年4月,英国政府颁布了《继续与高等教育条例》, 对高等教育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与调整:

(1)将全日制学生数超过4500 人并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综合工艺学院改成大学(共39所);

(2)撤消原有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 新建立三个基金委员会分管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区的高校;

(3 )将研究基金的授予权从各基金委员会转移到专业研究委员会,使研究经费的授予和落实更具有针对性;

(4)规划在1990~2000年的十年时间里,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2%以上。

在英国,政府每四年要对各大学的各系科进行一次评定,以检查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及效益。评定设5分制,3分以上为合格,2 分者保留察看一年,2分以下的责成撤消。 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所以合格学科的比例逐年减少。据估计,要保持英国大学一定的教育质量,至少还短缺4.38亿英镑的教学设施投入。为此有人主张把研究工作逐步限制在较少的一些大学里,以促使一些大学成为纯教学的大学,主要承担大学本科教学及一小部分研究生教学。当然这种做法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对我国高校的几点启示

英国的大学教育体制是在英国完成了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情况下,经过漫长而持续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于具有丰富的物质积累,因而英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实行政府办学。然而随着英国近年来国家经济的滑坡,国家财力难以跟上教育迅速而持续的发展速度,从而提出了向社会各界集资办学的方针。这一举措比较有效地缓和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摊子大,且长期实行国家公费办学。大学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就绝对值而言是逐步有所增长的,但由于学校数量、规模以及在校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所以生均教育经费还是没有增长甚至逐年下降。国家财力上的力不从心,使教育经费的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

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来看,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行的是计划招生,办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后,国家为了缓解经费紧张和教育发展的矛盾,在原有高教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部分委培生和自费生数额,向委培单位和学生家长收取部分费用(俗称“双轨制”)。随着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界,“收费教育”已慢慢从理论走向现实,逐步推行了“并轨”。在“并轨”条件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拨款、学生学费两大块。对于师范类等院校,学生收费中的优惠部分原则上根据隶属关系,由当地政府给予“填平补齐”。这样,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紧张状况已略有好转,但从总体上说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出路还是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1、多形式办学,多渠道筹资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法规指导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以专门人才市场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人才供求的相对均衡。

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真正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所谓“多种形式”,主要是指学校所属的性质的“多元化”。在投资结构上,应逐步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包括企业投资、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社会赞助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是可以获得个人预期收益的非义务教育,学生缴学费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学生缴费上大学既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也可以引导居民消费,改善消费结构。与此同时,可以实行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以避免少数学生因付不起学费而造成的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办学方式上,可以打破传统的观念与做法,借鉴国外的一些办学方式与经验。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国有民办大学”的办学方式。可以允许甚至鼓励社会团体或企业集团等非政府机构投资办学,并且参与部分的学校管理工作。在个别经费特别困难和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是否可以考虑试行“股份制”形式吸收民间资金,以达到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

实施多种形式办学,不仅能稳定地增加教育经费来源,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深化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目前我国有些大学教师编制数过高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师与学生比例比我国低得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学工作量指标高,且教学与科研不分家;二是系级甚至部分校级行政工作由教师兼任,极少设专职行政人员。我国大学教师编制偏多的问题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学教育的效益就很难提高。即使国家把大学包下来,也解决不了由“僧多粥少”引起的工作低效率、待遇低标准及教育低质量(即“三低”)的问题。而如果实施多种形式办学,精简人员,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就能在教师的教学竞争中得到实现。

2、重视资源优化,提高办学效益

多种形式办学也必须配以一定的约束机制,否则,将会出现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分类庞杂化等弊病。如何才能既发挥各方办学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呢?首先应在高等学校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大学审查制度。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按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师范大学等不同等级或类别,分别制定审查标准,按系科分别评审,低于一定标准的责成调整或撤并。这样,教育质量低或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高校就会由于信誉低而出现生源不足和毕业生就业难的连锁反应而不得不自行萎退下去,甚至淘汰。这种审查制度对于随意办学者无疑是一贴最好的抑制剂和约束剂,必然大大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控制,有效提高全民办学质量。其次要千方百计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大学规模化,以获得“规模效应”。英国除开放大学的学生(相当于我国的电视大学)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外,1990~1991年度大学在校生超过40万,平均每所大学为8000学生。 但据我国 1994 年的统计数据(注:《中国教育年鉴》(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80所,在校生279.8639万(已将研究生折算成两个本科生),平均每校仅有2600学生,其中300人以下的有34所,1000人以下的共有203所。我们知道,每所学校不管规模多大,都得“五脏俱全”,正是这种“小而全”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资金利用率大为低下。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学校规模过小已成为提高办学效益的制约所在。近年来,我国出现一些联合大学的办学模式,这是教育走向规模化的可喜现象,对此国家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再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人、财、物、教学、科研、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进行人才成本效益分析,并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

3、拓宽“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广开财路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与生产单位挂钩联合,实在是一条提高办学效益的好路子。通过“厂校挂钩”,一方面可以了解生产对科研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生产企业的资金、设备进行应用性科研项目的试验。英国大学与工矿企业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近期英国有些基金委员会提出,要获得政府的科研资助,大学必须先在有关企业找到项目的一半经费。这种政策意在促使大学科研与工业企业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使大学科研更具有应用性,缩短科研与应用的距离,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科研方向应该始终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即使是高校组织的纯理论研究课题,也应该具有社会意义。生产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有可能投入较多的资金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对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应该作出调整,从而保证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优先进行。可以说,这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资金投入比例的调整和应用性科研项目的优先进行能够带来资金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高校除了从政府机构中申请获得部分科研经费外,其它科研经费应该从工矿企业中去寻求补充。高校可以为企业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培训)、出售或改进仪器设备及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从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科研经费。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大学与企业互惠互利的那种既经济又高效的科研合作形式,应该说是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方向。

英国大学与工业企业科技合作的经费中有两部分费用是很特别的:一是经费中大部分用于支付聘用研究人员的工资;二是工业企业须支付大学相当于研究项目费40%~100%的管理费。 我国大学与工业企业科技合作经费如何划分是值得探讨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高校既可以从工业企业中获得补充经费,还可以根据工矿企业界的实际需求而扩大招收研究生,从而改变研究生招生数量受计划指标限制的局面。

标签:;  ;  ;  

英国大学教育经费结构对我国高校的启示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