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笼”的成词及发展演变论文

“牢笼”的成词及发展演变

何慧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000)

摘要: “牢笼”在产生之初是一个并列式动词短语,表示“包罗、包括”,六朝时开始了词汇化进程,宋朝时成词。由宋至元,“牢笼”经历了从动词到名词转变的过程,其词义、用法也随之发展、变化。

关键词: 牢笼;成词;发展演变;词义

“牢笼”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名词,表示“束缚人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有“关住鸟兽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物”“骗人的圈套”“动用手段笼络,拉拢”等义,可见“牢笼”一词由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伊朗干旱的环境中,为了保证施用的肥料仍然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所有的农户都会经过专业的施肥培训,施用的氮、磷、钾肥料均是高含有机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施肥效率。除此之外,伊朗的中部省份主要种植的是果树,由于果树对钙元素的需求量较高,农民还会施用一些钙含量比较高的化肥,用以满足果园中对钙元素需求较大的作物的生长。

对于“牢笼”的成词和发展演变,前人没有系统研究。只有胡海琼(2006)在《“牢”“栏”“圈”的历时演变》中对“牢”的“关养牲畜之所”的意义的历时演变进行了阐述。本文将对“牢笼”成词的过程及成词后的发展变化进行简要论述。

一、并列短语“牢笼”的出现

(一)单音节词“牢”和“笼”的语义发展

“牢笼”的“牢”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鲁刀切。”因此,“牢”的本义为“养牛马的圈”,是名词。战国时期,“牢”发展出动词用法,其后可以加名词作宾语。如《荀子》:“合天下之所同愿兼而有之,睾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此处的“睾牢天下”杨倞注:“言尽牢笼天下也。”此时的“牢”已经有了动词的用法,可以解释为“包罗,包括”。

“笼”在《说文解字》中义为:“举土器也。一曰笭也。从竹龙声。卢红切。”“笼”指盛土的器皿,“苓”指竹笼。故而,“笼”的本义就是“竹笼”。战国时期,《庄子·庚桑楚》中“以天下为笼,则雀无所逃”,此时的“笼”引申出“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一义。“牢”与“笼”有了相同的语义特征,即“+圈养动物”。同一时期,“笼”还产生了动词用法,表示“包罗、笼罩”。如:《鹖冠子》“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鬲于其所不闻,塞于其所不开,诎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胜,世俗之众,笼乎此五也,而不通此,未见而有形。”此处的“笼乎此五也”,“笼”作谓语,表示世间的人都包含于这5种情况。

古代汉语有许多同义连用的现象,王力(1999)在《古代汉语》中讲到:“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牢”和“笼”两词在义项上有许多共同特征,且词性发展趋势在早期也大致趋同,这为两词并列使用奠定了基础。

(二)“牢”和“笼”的连用

此外,表达“骗人的圈套”一义的“牢笼”出现的语境多与入圈套者受哄骗相关,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动词用法。

例1: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淮南子·本经训》)

例1中的“牢”和“笼”都是动词,表达相同的意思——“包罗,包括”。因此,“牢笼”最初是并列式动词短语,与其后的名词构成动宾结构。

二、动词“牢笼”的形成与发展

(一)“牢笼”的词汇化过程

六朝时候,短语“牢笼”的使用频率增加,开始了词汇化进程。其在使用中总是搭配具有[+范围大]特征的区域性名词作宾语,以此来表示所包罗的范围之广。

例2:伏惟殿下,体高玄赜,养道春禁,牢笼文圃,渔猎义河,注意龙宫,研心宝印,云聚生什之材,并命应王之匹,探机析理,怡然不倦,朱华景月,讵此忘罢。(《广弘明集·卷第二十》)

例3:躬靡暇於朝食,常求衣於夜枕。既牢笼於妫、夏,又驱驰乎轩顼。德无远而不被,明无微而不烛。(《梁书·卷十三》)

例2中“文圃”指文坛。例3中“妫、夏”“轩顼”都是古代帝王,此处指代4位帝王统治的疆土。文坛与疆土都是大规模的存在,在例2、例3的“牢笼”后作宾语,表示帝王功业宏伟。

短语“牢笼”除了带[+范围大]的名词作宾语外,还总与其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对举使用,形成互文,如“网罗”“包举”等,两者互相映衬,同时避免了行文的重复。

例4:今者重开土宇,更誓山河。地方七百,牢笼曲阜;城兼七十,包举临淄。大启南阳,方开东閤。(《北史·列传·卷七十六》)

例5:岂有牢笼因果,辨斯宝城之教;网罗真俗,开兹月满之文。(《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疏启》)

例4中“城兼七十”指70座城。古代“三里一城,七里一郭”,70城则有200多里地。例5中“因果”与“真俗”都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上述词语都表示“牢笼”的范围广阔。而“包举”和“网罗”在文中指“全部占有”“搜罗;包容”,与“牢笼”对举使用,在上述名词前作述语。

短语“牢笼”作为一个整体与近义短语对举使用,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短语内部结构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推动了“牢笼”的词汇化进程。

唐朝时期,“牢笼”有了词的用法,表示“盖过、掩盖”。

与此同时,考虑到基于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医院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发展趋势,行业竞争转变为医疗、服务、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物流管理贯穿于医院整体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等各环节。医院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模式来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

动物世界中也有偏侧优势的现象吗?有,没准你家的猫咪就是常喜欢用左前爪的左撇子呢。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以42只家猫为研究对象,让它们完成一项复杂的取食任务——从一个窄口罐子中取出金枪鱼肉。结果发现,在十几次的取食测试中,21只母猫有20只都使用右爪。而21只公猫中有20只习惯用左爪……研究人员说,家猫对左右爪的使用偏好只有在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时才十分明显。这就好比对人来说,打开一扇门用左右手都可以轻松搞定,但涉及用筷子或写字这样的复杂行为时,就开始体现出左手或右手使用偏好。

例6:以齐王之奇姿杰出,足可牢笼于前载。(《北史·列传第四十六》)

例19:往常我在风尘为歌妓,止不过见了那几个筵席,到家来须做个自由鬼;今日个打我在无底磨牢笼内!(《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例7: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牢笼于”的“于”并非被动标记,而是引进比较对象。“牢笼”前的主语与其后的宾语构成比较关系。例6中比较的主体是齐王,比较基准是前朝人,比较基点是“奇姿杰出”,比较结果是“牢笼”,即“盖过、掩盖”。此时,表示“盖过、掩盖”义的“牢笼”不再是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已经融合为动词,作谓语,出现在比较句中,与其后的名词构成比较关系。

例8:炎灵告谢,三方鼎寺。禹县龙飞,吴山鹊起。苞藏两蜀,笼牢□□。其一。显考贻庆,夙擅羽仪。(《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唐朝时,“牢笼”还出现了换序用法。

例8中“笼牢”与“苞藏”对举使用,都是动词性短语。换序用法的出现表明“牢笼”仍未完成词汇化。

H社区还与所属街道、周边商铺、企业签署消防安全责任状,将消防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社区给予通报表彰,对不合格社区给予通报批评。 对于安全生产这块,H社区实行的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 H社区的书记说道:

“牢笼”的这一义项在宋朝被广泛应用,除了作谓语,还可以活用作宾语和定语。

例9: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故能命将掩浇河之酋,临戎袭乐都之地,不盈数载,遂隆伪业。(《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

例10:怀忠抱义,感恩徇己,诚断黄金,精贯白日,海内雄贤,牢笼斯备。(《陈书·卷一十六》)

此时,“牢笼”的对象已经由“天地”“文坛”等概念上的东西缩小到“俊杰”“雄贤”等有才能的人。

宋朝时,“牢笼”在“盖过、掩盖”义的基础上引申出“用手段笼络,拉拢”一义。表示此义的“牢笼”经常与“俊杰”等表示才子的词连用,在谓语的位置上频繁出现,表示把人才纳入麾下。

研究表明:当单根锚链发生断裂时,由于浮式风机受锚链力的不对称性,浮式风机的纵荡和运动会大幅增加,可能会引起平台失控;当两根锚链断裂时,在一定时间内,运动响应会适当增加。因此建议采用冗余系泊系统,即单组多根锚链,在单根锚链失效后平台发生一定的位移,但平台不会失控,从而为更换锚链赢取时间。在舱室破损工况下,1# 舱室破损会增加平台的运动响应,因此导致系泊系统的载荷增加。

例11: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例12:爰自近年,暂从停废,损益之机未见,牢笼之义全亏。(《旧五代史·其他·志士》)

例11的“牢笼”作名词,充当“是”的宾语,指“是拉拢”。例12的“牢笼”为形容词,修饰“义”,表示“笼络人的意思”。

“牢笼”在表示“用手段笼络、拉拢”时,其对象除了具体的、有才能人,还可以指向人的相关感情等。

例13:据入马牢笼怎干休,但拈取真诚,试教人看。(《全宋词》)

例14: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之心,后必终为我祸。(《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例13的“入马”指勾搭得手,一般指男女私情。这句是说一旦勾搭得手,怎么肯放弃笼络她的心?此时,“牢笼”的对象开始渐渐抽象。

此外,在“牢笼”成词后,其短语义并没有消失,仍然沿用,与词义同时存在,只是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二)动词“牢笼”的发展

由于“用手段笼络、拉拢”有时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如例11的“为宰相私人”所用,故引申出“约束、限制”义。

例15:豪杰蹉跎运未通,行藏随处被牢笼。不因柴进修书荐,焉得驰名水浒中。(《水浒全传·第十一回》)

尽管在民俗研究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非常必要且紧迫,但近几年来,不少研究作品中呈现出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民俗实践正是人获得主体性重要载体的“泛主体”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研究的深度。某种意义上说,民众是通过民俗实践来呈现其自由意志,如果忽视这一点,而单纯地以保护为名“粗暴”的干预或改造民众的生活文化,最终结果就是把民众的主体性形式化,而实际反映的仍然是研究者的主体性。

例15的“行藏”指人的行之、踪迹,“蹉跎”指豪杰失意。该句指林冲风雪山神庙后处处受限,投靠柴进,柴进修书推荐其上梁山。

临床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对手术安全、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减少外科手术损伤、手术并发症、手术后遗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等日益受到关注。外科更是一个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极高的专业,要熟练掌握腹腔镜的使用,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开展腹腔镜外科手术有严格的培训与医生准入制度[5]。此次进修学习医师大部分已工作一段时间,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但是在基层医院工作过程中,往往急于追求手术技巧及手术难度,却忽视基本手术技能训练,在工作中养成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形成潜在手术风险。

三、名词“牢笼”的发展与演变

宋朝时期,“牢笼”已经产生了名词的相关用法,多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但这一时期仍以“牢笼”的动词义为基本义。“牢笼”的名词性用法大多出现在佛语录中,这也体现了佛经趋俗的特点。可以认为,宋朝时,“牢笼”作为名词已经在口语中得到了运用。

例16: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禅林僧宝传·第四卷》)

以纯丙烯酸共聚物、改性丙烯酸或纯丙烯酸酯乳液为主要成分,并且加入适量的填充料和催化剂配制而成的一种单组分防水涂料,均属于丙烯酸系列防水涂料。这类防水涂料由于其介质为水,不含任何有机溶剂,因此属于良好的环保型涂料中的一种。

例17:忽若拶通一线,意句俱到俱不到,俱铲俱不铲。直得三句外绝牢笼,六句外无标的。正当恁麽时,一句作麽生道?(《五灯会元·卷二十》)

元朝,由于俗文学的兴盛,“牢笼”的名词性用法在通俗文学中开始频繁使用。我们认为,“牢笼”的内部开始重新分析,向名词性的复合词转变。“牢笼”经常出现在宾语位置,构成“V+牢笼”的结构,并在明清时期,使用频率迅速增加。

例18:他要赎毒药害我身躯,把我家私占取。险些儿中了,险些儿中了,牢笼巧计。(《杀狗记》)

LEA蛋白及其在作物抗逆过程中的作用………………………………………………………………………… 王梦飞,滑璐玢(70)

例22:那时俺再定牢笼,太太听说好好好,儿媳说话甚聪明。(《小八义·第二十二回》)

(一)骗人的圈套

由于表示“骗人的圈套”意义的“牢笼”常常需要“诱骗人进入”和“经过精心设计”,所以前面的“V”大多为“入”“坠”“定”“设”等含有“使进入”和“布置、安排”意义的动词。

例20:王爷府苦求释老将,山谷中二女坠牢笼。(《小五义·第三十二回》)

例21:门外来个女花容,口口声声把门叫,要与表弟把亲成。女子定个牢笼计,骗开书房两扇门,照着公子往里进,退回三步有余零。(《小八义·第二十回》)

例21中的“定个牢笼计”指“设定一个骗人的圈套”,这一表达方式在《小八义》一书中还有几个变形。

例18中,“巧计”指高明巧妙的计策。“牢笼”与“巧计”连用,构成联合结构,表示同一事物,都指“骗人的圈套”,与之结构相同的还有“牢笼计”。例19把生活比作“无底磨牢笼”,使人不自由,是“束缚人的事物”。故而“V+牢笼”的“牢笼”大多表示“骗人的圈套”或“关鸟兽的笼子,比喻束缚人的事物”两个意思。此时的“牢笼”除了在表示“关鸟兽的笼子”时是具体的事物,在表达“骗人的圈套”和“束缚人的事物”时多为虚拟和抽象。

例23:白头定下计牢笼,哄信英雄徐振中。今日上了公差当,想要回来万不能。(《小八义·第二十三回》)

孔老一失魂落魄地走出碉堡,每见一个弟兄就翻过来认认,奇怪的是,所有的弟兄脑袋都不见了,都露着齐刷刷,碗口粗的血脖子,翻一个是这样再翻一个还是这样。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不是得了幻觉,或者是在梦游,他仰起脖子,看到血红的朝阳升起,再看一眼堑壕外面,面向鬼子方向,他的弟兄,他五连所有的弟兄,脑袋挨着脑袋,整整齐齐码成一排……

例24:呀吓一声痛死我,今日活活要性命。必是我妻计牢笼,叫我一命归阴城。低头暗想有有有,想出一计在心中。(《小八义·第二十三回》)

情不在长,贵在真。一页页读来,掩卷长思,闭卷感悟,深为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而触动。总书记在书中讲述了自己插队基层工作经历,从不满十六岁去农村插队盼着乡亲过上好日子,到四十多年来从事县、市、省和中央工作,一路笃行始终不敢忘却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始终不敢忘却脱贫攻坚、共享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他深情地说到:“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上述例子或把“计”省略,或把“定”省略,或把“计”前置于“牢笼”,活用作动词,但所表达的语义都不变。与之相同用法的还有此书中的“使计牢笼”与“使牢笼计”两个表达方式。

“牢笼”并列使用最早出现在西汉,只有1例。在其产生之初并非词,而是同义短语。董秀芳(2002)指出:“意合并列短语中的并列项必须在概念上非常接近。”“牢”和“笼”在西汉时已经产生了多个相近义项,首次连用,表示同一个动作。

例25:怎生公然说:‘我翁即尔翁,而欲烹尔翁,请分我一杯羹!’幸而项王无谋,被他这几句话牢笼住了,不曾作出来。(《侠女奇缘》)

例25表示项王被他的这句话哄住,没有做出那样的事。这样的用法很少,仅几例,本文认为是语言的临时活用。

GPC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0°C,不同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以及电流大小的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

(二)“牢笼”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当“牢笼”表示“关住鸟兽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物”一义时,受该义项有内、外之分的影响,“牢笼”前的“V”多为“进”“入”“脱”“出”等具有“进入”或“离开”特征的词。

例26:约莫三更时分,只见有三五十个青年使人,从甬巷中走到阁前来。内有一个口里唱着歌,歌:“从入牢笼羁绊多,也曾罹毕走洪波。可怜明日庖丁解,不复辽东《白翏歌》。”(《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

例26中的“青年使人”是祭祀用的牲体,故而此处的“入牢笼”是指“进入关住鸟兽的东西中”。

写这首诗的时候,向南只有十六岁,被刊登在风城日报副刊版的头条位置,可是从此之后,他却不再写诗。而现在,易非进入了这家报社,他已经颓废到了荒唐的地步。

“牢笼”的这一名词义在明清时期被广泛运用,且一直沿用至今,逐渐排挤、取代了“牢笼”的其他义项,成为基本义。随着词义发展,“牢笼”搭配对象的抽象程度也不断加深,其本身也成了禁锢某事物的工具。在现代汉语中,“牢笼”常受具有[+无实体]特征的词语修饰并和具有[+出去]或[+进入]特征的动词连用,在动词后充当宾语。

例27:尽管夏明翰不同意李家这门婚姻,但李乡绅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为夏明翰冲破封建牢笼,走向革命道路帮了大忙。(当代报刊《作家文摘》)

例28: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血统的纯正,才能保男性家长的中心地位的巩固,才能保证女性始终被禁锢在家庭的牢笼里,始终屈服于男性,并且仅仅属于一个男性。(当代报刊《读书》)

例27的“牢笼”是封建礼教;例28的“牢笼”指理学约束下的封建家庭。当表示此义的“牢笼”与带有[+进入]特征的词连用时,通常表达出压抑、无可奈何的情绪,而当其与具有[+出去]特征的词连用时,则多表示美好的希望和愿景。

四、结语

“牢笼”最初出现在西汉,表示“包含、包括”,是一个动词短语,在六朝时开始了词汇化进程。唐宋时期,“牢笼”渐渐完成词汇化过程,成为动词,多在谓语位置上出现。“牢笼”的短语义和词义并存,只是短语义的使用频率自其成词后逐渐下降,并随着人们的心理组块而逐渐固化。发展至元明清时期,“牢笼”的名词义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牢笼”在宾语位置上出现的频率渐增。随着“关鸟兽的笼子,比喻束缚人的事物”一义使用频率的增加,呈现出排挤、取代其他义项的趋向,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成为词语“牢笼”的基本义。

“牢笼”在成词和发展的过程中,搭配使用的对象也随之变化,促使词义不断抽象。“牢笼”的对象由具有广阔范围的事物逐渐缩小到具体的人、有才能的人,又由此引申到与人相关的人的感情或意志等抽象化事物。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海琼.“牢”“栏”“圈”的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06(9):90-92.

[3]刘红妮.常用词“加油”的来源、演变与发展[J].2013(2):1-5.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88.

[5]徐时仪.“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J].汉语学报,2010(2):47-52,96.

[6]张谊生.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781.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laolong”

HE Hui-ju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0,China)

Abstract: “Laolong”was a parallel verb phrase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production,which means“including”.It began the lexicalization process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became a word in the Tang Dynasty.From So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laolong”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verb to noun,and its meaning and usage also changed with it.

Key Words :laolong;lexicalization;evolution;meaning

中图分类号 :H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4-0077-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4.021

收稿日期 :2019-04-02

作者简介 :何慧君(1995-),女,河南焦作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和词汇。

标签:;  ;  ;  ;  ;  

“牢笼”的成词及发展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