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经济增长情况及1997年展望_投资论文

1996年经济增长情况及1997年展望_投资论文

1996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及1997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态势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以往的经验表明,这一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和结构变动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未来五年整个经济的走向;而加上第二年的态势和特点,则基本上奠定了这个计划周期的发展格局。因此,分析1996年的态势并展望1997年的前景,对于了解、判断整个“九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格局,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1996年经济增长的态势

⒈经济增长继续呈平稳回落的态势,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1996年上半年,GDP初步测算数为297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与前三年的同期增长速度相比,继续呈平稳回落的态势。不过,经济增长速度只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仍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增速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保持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增长势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度升降主要在于工业增长速度的推动或影响,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回落的态势,也与工业稳定增长有很大关系。按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13.6%,4-6月份分别增长13.6%、13.1%和13.8%,上半年平均增长13.2%,增长速度的变动幅度很小。

但是,7-8月份工业增长速度出现明显下降。7月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月增长12.2%,与上半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相比降低了1个百分点,平均日产值比上月下降16.6%,下降幅度大于往年约3个百分点;8月份工业生产只比上年同月增长10.6%,与上月增长速度相比又减慢1.6个百分点,平均日产值比上月下降1.6%,也是近几年同时期环比增长的最低水平。工业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势必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工业增长继续保持这种态势,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回落。

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由稳定回落转为逐渐加快,投资需求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996年上半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为12%。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主要是投资价格指数下降,从相对水平看,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22.5%,比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4.4%,房地产投资增长32.1%(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投资需求依然是影响社会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宏观政策影响下,上半年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6月份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累计新开工项目21022个,比上年同期减少712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2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6.6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107亿元,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5.9个百分点。

但是,随着中央银行在5月份以后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国内一些银行相应调整贷款政策,同时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工商银行也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力度,这使固定资产贷款明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5、6、7、8月份逐步加快。截止到7月末,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个数增至2666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95个(其中主要是更新改造项目增加754个),增长3.1%,计划总投资26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估计1-8月份的投资增长速度在21%左右,比上半年的平均速度上升2.4个百分点。投资需求扩大的态势,将拉动工业增长速度以至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

⒊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而物价涨幅的持续回落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6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累计133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消费需求增长的较高速度,对于工业的稳定增长以至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持续性的支持作用。从走势看,第一季度比较旺销,实际增幅达14.8%,第二季度增长相对稳定,但7、8月份以来增长幅度有所降低,其中7月份实际增长速度只为9.7%。这种变动态势,是影响工业增长速度回落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市场物价涨势持续减弱,一直呈逐月回落态势。上半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7.1%和9.2%,上涨幅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1.4和11.9个百分点,7月份又比上月涨幅分别下降1%和0.8%,估计8月份商品零售价格的涨幅只有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只为8%左右。物价涨幅稳定回落,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协调运行和稳定增长。

⒋出口需求较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明显减弱

199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为64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2%,各个月的外贸出口均低于上年同月水平。造成出口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的下降幅度很大(分别负增长26.6%和28.5%),同时纺织服装和部分农副产品出口也出现明显滑坡。上半年进出口相抵,顺差为8.8亿美元,但大大低于上年同期顺差131.7亿美元的水平。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外贸出口形势自7月份以来有所好转,当月出口总值为124.3亿美元,首次出现正增长,但也只比上年同月增长1.3%。出口总额的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净出口需求大大减少,明显地减弱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⒌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滑坡,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状况较为突出

1996年以来,工业生产虽然保持平稳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态势相当突出。1-7月份累计,全国38万多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和13.1%,但利润总额下降36.1%,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48.6%,利税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3%。从主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看,除了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所下降。1-7月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为6.7%,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95%,下降1.5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8次,下降0.03次;产品产销率为94.02%,下降0.76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为29.06%,下降0.35个百分点。上半年,在38万多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发生亏损的企业有近9.8万家,占25.7%,比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率高达61.8%,比上年同期上升21.2%。

工业经济效益下降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成本费用增长过快。上半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2.2%,但产品销售成本增长13.5%,产品销售费用增长25.3%,财务费用增长19.5%,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增长12.9%,均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幅,这就必然导致利润的下降。二是产品销售不畅。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产值按现价计算为293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低于生产增长1.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3.75%,比上年同期下降0.92个百分点,比正常水平低3个百分点;6月末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5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7%,上半年工业产成品资金可供销售46天,比上年同期增加3.4天。三是企业资金相互拖欠问题仍很严重。到6月底,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应收帐款达8628亿元,已相当流动资产的1/4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长17.5%,比上年末增加近580亿元。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口大幅度下降,以及部分企业以多提折旧方式转移利润,也影响了工业增长中的经济效益水平。

但是,这些直接原因的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尤其国际竞争力弱,因而随着经济持续降温和市场约束增强,“速度型”效益和“涨价型”效益消失,很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纷纷陷入困境。这种经济增长质量低的状况,是外延型和数量型增长方式的基本表现。

⒍总的说来,整个经济在宏观调控下仍以较高的速度平稳增长,增长机制将在适度经济增长中逐步得到改善

1996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主要是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幅将上升,但在宏观政策调控下投资规模不会较大扩张,投资需求将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增长;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比7、8月份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过于旺盛的势头,大体上保持与上半年相同的增长水平;出口增长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将大大加快,负增长的局面将得到扭转,净出口的扩大将再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在上述三方面需求的拉动下,工业生产将改变7、8月份的下降势头,转为继续保持上半年的增长态势;这样,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不再继续回落,而是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但经济增长质量低的状况仍将较为突出。增长机制的改善只有在经济适度增长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逐步表现出来。

预计1996年全年GDP增长率为9.5-10%,其中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2-13%,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8%左右。

二、1996年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

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变动包括很多方面,根据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主要结构问题,这里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地区结构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⒈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

(1)从产业增长结构看,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的速度相对偏低;重工业增长速度上升到与轻工业基本同步,工业增长结构的变动适应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工业内部结构的协调。

1996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2.3%和7.5%,第一产业的增长态势基本合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虽然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幅仍相对偏低(尽管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建筑业。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改变了上年轻工业增长持续快于重工业的格局,上半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7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比1995年的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394亿元,增长13.1%,增速比1995年加快1.6个百分点。从1-8月份累计看,轻、重工业大体保持同步增长格局,增长速度分别为13.2%和12.5%。

工业增长结构的变动基本上是市场需求调节的结果。在50种主要轻工产品中,有27种产品不同程度增长,23种产品生产下降。增长较快的主要是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生产下降的产品主要是受市场需求不足和出口难度加大的影响。在月度统计的113种重工业产品中,有84种比上年同期不同程度增长,占74.3%,但多数投资类机械产品生产下降。

在工业增长结构变动中,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9%,发电量增长7.8%,7、8月份能源生产增速有所减慢,但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势头。钢材产量在上半年的增长速度由上年下降0.8%转为增长4.6%,在7、8月份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到9.5%和14.8%(这大概与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有一定关系),作为主要建材产品的水泥和平板玻璃在上半年分别增长7.9%和19.3%。主要化工产品特别是支农产品受国家政策以及需求较旺的影响,生产增长也较快,上半年化肥、化学农药、农用薄膜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9%、32.7%和28.3%,硫酸、硝酸、纯碱、烧碱、乙烯、合成氨等主要化工原料的增长幅度在9.3-23.7%之间。

(2)从产业之间效益水平的变动看,重工业的效益状况略好于轻工业,这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变动特点和轻重工业增长速度的变动态势有关。

在工业经济效益较大幅度下降中,重工业的效益下降幅度略小于轻工业。1-7月份,轻工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40.5%,而重工业下降33.8%;资金利税率,轻工业下降2.07个百分点,重工业下降1.9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轻工业下降0.1次,重工业与上年同期持平。但是,从实现利税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看,重工业的下降幅度又大于轻工业。因此,重工业的效益水平只是比轻工业略好一点。这种状况,与市场消费需求由旺转稳从而轻工业增长速度降慢,而投资需求有所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从而重工业增长速度相对加快,有一定关系。

(3)从投资结构的变动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投资有所加快,但农业部门投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上半年的更新改造投资中,能源工业比上年同期增长30.4%,原材料工业增长20%,运输邮电通讯业增长28.7%,而机械电子工业只增长17.6%,这说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明显较快;但同期农林牧渔水利业的投资水平降低7.3%,占全部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0.9%下降为0.8%,这又表明农业部门更新改造投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⒉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特点

第一,国有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非国有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有工业的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

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其中国有工业增长5.8%,与1995年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5和1.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在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新增生产份额中的比重为24.7%,与1995年的38.6%相比降低13.9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9.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增加14.3%。

7、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为4.6%和3.1%,其中国有企业降低为4.6%和3.6%;集体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17.2%和17.5%,其中乡办工业分别增长19.4%和20.8%;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出现明显下降态势,增幅分别为12.6%和8.6%。

由于国有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低于非国有工业,在工业产出结构中,国有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非国有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

第二,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集体工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效益水平也明显降低;非国有工业的相对效益水平高于国有工业,既与生产增长速度的变动有关,也与产品销售状况的变动相联系。

1-7月份,6.8万多家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85.4%,实现利税总额下降14.2%,资金利税率为5.84%,下降2.3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36%,下降2.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29次,下降0.07次。上半年国有工业企业综合亏损面比上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0.8%。从月份变动看,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自第二季度以来逐月好转(从5月份起扭转整体亏损局面),但效益水平低下的状况一直未有明显改观。从内部结构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水平较大幅度下降,但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小型企业。1-6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下降71.4%,利税总额下降13%,亏损率上升37.2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下降2.6和2.5个百分点。而国有小型企业利税总额下降35.2%,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2.2%和2.6%,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别低4.5和3.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23次,比大中型企业低0.09次,产销率也低于大中型企业的水平。

与国有工业相比,集体工业的效益状况明显较好,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效益水平也较大幅度下降。1-7月份累计,27万多家集体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实现利税增长12.7%;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8.39%和2.76%,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0.49和0.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92次,下降0.02次。而34万多家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3.4%和2.6%,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7.74%和4.57%,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6和1.8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9次,下降0.05次。

从相对效益指标看,国有工业的效益水平低于非国有工业。1-7月份,国有工业的资金利税率比集体工业低2.55个百分点,比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低1.90个百分点;国有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集体工业低1.40个百分点,比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低4.39个百分点;国有工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集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相比,也分别低0.63次和0.20次。

国有工业的效益下降幅度大于非国有工业,不仅因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幅度大,而且还在于产品销售水平降低更加明显。上半年,国有工业的销售产值增长比生产增长速度低1.5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只低0.1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低1.1个百分点;国有工业的产销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产销率只下降0.1和0.8个百分点。

第三,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较快,集体经济的投资水平有所下降,个体经济的投资依然迅速增长。

在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含国有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完成投资46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集体经济完成投资97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6%,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071亿元,增长27.6%。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速度虽有所回落,但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7月份的速度上升到24.9%,比上半年的平均水平加快了5个百分点。在国有单位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在1-7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0.8%,远远高于更新改造投资的16.7%和基本建设投资的15.8%,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所占比重由22.1%上升到29%。作为宏观调控重点的国有单位投资尤其是其中的房地产投资,依然增长很快,而集体经济却投资乏力,看来投资结构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调控。

⒊地区结构的变动特点

从工业增长速度看,东、中部地区速度较高,西部地区速度较低。在1-8月份工业总产值增长中,速度超过15%的省区有12个,其中东部有7个,中部有5个,西部为0;速度在10-15%之间的有8个省区,其中东部和中部各3个,西部也只有2个。

从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看,东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明显较低。1-6月份累计,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的只有山东和河北两个省区(分别增长0.3%和5.7%),其余27个省区(不含西藏)均不同程度下降,净亏损省区有12个,其中净亏损额超过10亿元的3个省区均在西部地区(依次为四川、新疆和陕西);利税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的有8个省区,其中东部有4个,中部有3个,西部只有1个。1-6月份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4.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有12个,其中东部有8个,中部有3个,西部也只有1个(为具有产业特殊性的云南省)。

从投资增长速度看,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更新改造投资增幅很小。1-7月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4、5%、25.5%和26.3%,呈东、中、西上升态势;但从更新改造投资看,上半年东部地区增长13.6%,中部地区增长21.6%,西部地区仅增长6.5%。在地方项目投资中,上半年全国有8个省区出现负增长,其中东部占5个,中部有2个,西部只有1个,西部的投资状况明显好于东、中部,中部又好于东部;而从更新改造投资的地方项目看,东、中、西部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8%、20.2%和1.5%,西部的增幅又非常之低。上述两种态势表明,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但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很小,而中部地区则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较高。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快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速度又快于东部地区,这有利于三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而中部地区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很快(大大超过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的技术改造步伐正在加快。

三、1997年的前景及政策选择

⒈经济增长面临的趋势及矛盾

到1996年底,经济紧缩政策已实施整整3年,以遏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的宏观调控目标将基本实现。随之而来的是1997年的两件大事:党的15大召开和香港回归祖国。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的起点,又面临两件令人鼓舞的大事,会不会再度掀起一轮新的经济增长高潮,从而重新开启经济过热的闸门?

这是很有可能的。1997年的形势与1992年相比何其相似:都是在3年经济紧缩之后,面对着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开端;都是进入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憋足了大干一场的劲头;都有着关系全国上下的大事,能激发全体人民加快建设和发展的热情。确实,各个方面在经济相对紧缩中都已经感到难受了。企业感到日子越来越难过,因为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大多数企业只能过宽裕的日子,难以承受买方市场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地方政府难以承受企业效益下降和亏损严重的困扰,以及失业率上升带来的社会压力;中央财政和各个部门不仅背着紧缩经济的沉重负担,而且不断经受着来自地方和企业转嫁困难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方面都不愿意再过紧日子,都盼望经济尽快升温,而企业和地方要求放松紧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大批国有企业要依靠新一轮经济扩张来缓解经营困难和效益下降的局面,很多受到经济紧缩冲击的非国有企业也希望在经济回升和需求扩张中东山再起,它们实质上都是要借助市场需求的扩张来掩盖效率低下和竞争力差的状况;地方政府要依靠经济的扩张来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特别是缓解地方国有企业的困扰和地方财政的困难,并由此实现地方经济的繁荣,取得任期内的政绩,同时,不少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很多,也确实需要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快建设;许多中央部门则希望在经济松动中减轻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转移来自地方和企业的困扰及冲击。因此,只要中央一旦放松以经济相对紧缩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整个经济就会迅速走向过热。

然而,如果由于需求再度扩张的拉动,1997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那么将很快带来一系列与“八五”期间相似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货膨胀死灰复燃。这几年通货膨胀的大火被迅速地压下去,较多地是依靠行政手段的作用,1996年价格涨幅虽已下降到较低水平,但还存在着很多涨价因素和涨价压力,只要需求重新扩张,这些因素和压力就会很快表现出来,推动价格涨幅大幅度回升。其二,结构失衡再度加深。1994年以来,在经济相对紧缩中,产业结构矛盾得到缓和,祴结构调整尚未展开,结构失衡的局面并未扭转。目前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还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工业超高速增长的需要,而经济高度扩张必然又是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的超高速增长,不仅会再度引发产业结构矛盾,而且将进一步加深结构失衡状态。其三,经济增长质量又受冲击。企业在经济相对紧缩中不仅增长速度下降,而且经济效益下降,说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效率水平不能适应需求约束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只习惯于在经济扩张的宽裕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但是,没有这种经济相对紧缩形成的买方市场的压力,企业就没有转变经营的压力,正如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效率一样。经济重新扩张将再度掩盖企业存在的问题,影响企业改革的进展和企业行为的转变,从而冲击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进程。

这样看来,1997年既有经济再度扩张的压力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又面临着经济过热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宏观上必须在这种矛盾状态中作出适当的政策选择。

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协调变动

面对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及主要矛盾,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中央可能继续推行以稳定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有利于进一步消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和压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缓解以至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此为目标,必须在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实施若干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

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增长速度太高不仅使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且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和增长质量的提高。面对地方和企业的扩张冲动,如果宏观上把稳定价格水平和协调经济运行放在首要地位,那么控制经济适度增长依然是199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6年的GDP增长速度要是达到10%,仍处于偏高状态,需要通过宏观政策的调节使速度继续回落。根据“八五”期间需求扩张的特点和1996年需求变动的态势,1997年应当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控制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增长速度,并改变地方政策追求规模和速度以表明政绩的倾向。同时,应当在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变动关系。

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97年经济增长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逐步缓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否有一些明显的进展。应当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通过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增强对企业投资方向的激励和限制,优化投入结构。在三年来的经济相对紧缩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投资结构实际上没有多大改变。1997年作为新的经济周期的起点,应当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幅度,在严格控制数量型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较大幅度增加质量型投资的比重,包括提高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研究和发展(R&D)经费在GNP中的比重,提高教育和培训投资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投资支出中的比重,并使企业进一步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速度。

第三,加强结构政策的作用。

1997年,要利用经济适度增长的条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扭转结构失衡状态的基本要求是,在控制加工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投入比重,加快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尤其是提高运输、电讯、教育、科研、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发展水平。由于国有企业及中央的投资能力持续下降,应当更多地引导非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并为此提供合理的投资和发展条件。在进一步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要加强引资的结构政策,提高对外资产业投向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使外资的流入有利于缓和而不是加深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调节进出口结构,引导消费结构的合理变动,并协调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

第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经济相对紧缩的过程中,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1996年效益下降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企业亏损额大量增加,效益水平的下降幅度大大超过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国有工业的效益问题虽然有各种表层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体制的影响。1997年应当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国有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进行深层次的企业制度变革;二是通过各种综合性的改革和调整措施,促使国有工业企业尽快扭亏增盈。应当充分发挥地方、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调动起广大职工的改革热情,允许它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例如,有的地方在企业中推行职工选厂长的办法,通过把善于经营管理和实施改革的“能人”选拔到企业的领导岗位上来,就使企业在扭转亏损、改进效益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只要能使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或者能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长期发展的行为,一切不违背法律的路子都可以走。而中央只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协调。

标签:;  ;  ;  ;  ;  ;  ;  ;  ;  ;  ;  ;  ;  ;  ;  

1996年经济增长情况及1997年展望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