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价值的辩证性_人生观论文

论生命价值的辩证性_人生观论文

论人生价值的辩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生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使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必须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人生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关键词】 人生价值 科学化 辩证性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价值是指个人的实践活动、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的需要所具有积极意义以及社会对个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对他的整个活动肯定的评价。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取向的科学化,取决于价值观依据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其中包括现代西方哲学派别的价值观,由于没有科学哲学做理论基础,因而从总体上看都具有不科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人生价值观奠定了科学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为人们,特别是为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提供了指南。

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深处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人生价值的取向正在向世俗的、金钱主义的、功利化、个人本位主义一端倾斜。造成这种倾斜的原因极为复杂,思想方法上的极端化、片面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纠正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划清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国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人生价值观的界限,使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必须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本文就这个问题,试图从理论上做些初步的探讨。

1 人生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个关系范畴。价值是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反映,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又说:“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 ……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2 〕这就是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就是价值的内涵。如果没有主体的需要,那么无论怎样好的客体都毫无价值;如果离开客体的属性、作用、用途,也无法形成价值。只有作为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作用、用途和主体需要之间吻合、相一致,才能形成价值。换而言之,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从自我内在需要出发,去衡量客体的属性作用、用途,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作为对象的客体才具有了价值的意义。因此,价值范畴是主客体之间统一的产物。

人生价值虽与一般价值不同,但却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社会关系。 作为主体人的生存需要,必须有他人、社会提供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吃、喝、住、穿等问题;作为主体人的享用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他人、社会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就是说,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是他人、社会、自然存在物提供的,即都是由客体提供的。因此,没有客体(他人、社会、自然存在物),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人的存在。但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又不同于物和动物,人能够制造工具,能够劳动,即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个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供自己享用外,主要是奉献给他人、社会,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这种场合,作为社会的个人,又是创造价值的客体,社会、他人又成了享用价值的主体。因此,作为社会的人,既是创造价值的客体,又是享用他人创造价值的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这就是说,作为主体的社会个体,需要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存在物提供满足主体的需要,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又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他人、社会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既是享用价值的主体,又是创造价值的客体。因此,人生价值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只有坚持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才能有人生价值取向的科学化。可是实用主义者从“价值真理论”出发,把人生价值仅仅视为主体范畴。他们把人生价值看成满足个人的’愿望”、“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需要”。杜威认为:“凡是能实现人主观愿望的手段、工具就构成价值”。詹姆士用对自己个人“有用”和“主观体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他们认为:人生不过是逢场做戏,在人生舞台上可以演正面人物,也可演反面人物,只要对我有用,便什么都可以做。这样,实用主义者把人生价值的取向完全主观化了,否认了社会的人又是价值的创造者。因此,实用主义者的人生价值观是唯我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些人把“挣大钱”、“获大利”、“讲实惠”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说什么“只要能挣大钱,就是好的,就是效益高”,什么“我们应该讲实惠”,有的人还说什么:“为革命太空,为理想太远,为别人太傻,为自己最实惠”。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对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必须从辩证法的高度,清除其流毒。

2 人生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任何价值物都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没有内在价值的物体,是不可能有价值的。所谓内在价值,是指物体的潜在价值、内部蕴含着的价值。即事物的性质和功能。但是,这种内在价值又必然表现于外,形成物体的外在价值。所谓外在价值,就是指物体潜在价值的外部表现、外化的价值。如一个商品,其中凝结着人的智力、体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属性及功能,这就使该商品具备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商品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使用价值即内在价值的外化形态。因此,任何价值实体都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亦有其内在价值,即一个人所具有潜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力,亦即一个人内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任何人都有一定的需求,对社会、他人又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心、义务感就体现着人生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使人具有人格尊严,使人能够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如果一个人毫无内在的潜在价值,那么他的人生便毫无价值。

人生除了有内在价值外,还有外在价值,即人的内在价值外化为社会价值。就是说,一个人潜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通过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便转化为对他人、社会作出了贡献,内在价值便转化为外在价值了。其实,人生的外在价值就是表现出来的内在价值。正如黑格尔说的:“外与内首先是同一个内容。凡物内面如何,外面的表现也如何。反之,凡物外面如何,内面也是如何。”“就内与外的作为一个形式的两个环节来说,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凡最初仅仅在一个抽象中被设定起来的东西,便立刻也仅仅是在另一个抽象中设定了的。因此,凡只是在内者,也只是外在的东西,凡只是在外者,也只是在内的东西。”〔4〕黑格尔的这个思想, 同样适用于人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人生的内在价值必然表现于外的,永远不表现于外的内在价值是不存在的。人类的知识、社会的原则、行为规范、价值目标等等被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信念、价值目标,又通过他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于是内在价值转化成了现实的外在的社会价值了。

由人生的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无此一定条件,就不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5〕就转化的主观条件来看,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目标、 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行为,并把个人幸福同社会幸福、进步联系起来,以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使自我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就客观条件来看,社会和他人应尽力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任人为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没有这些条件,人的内在价值是无法转化为外在价值的。

存在主义者把人生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割裂开来,竭力夸大人的内在价值,否定外在价值。他们鼓吹“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强调个人至上、个人绝对自由。他们认为,只有个人才是最真实的存在,集体和社会是不真实的存在方式。抓住自己的存在,体验到此时此刻存在,是把握人生价值和人生真理的唯一方面。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社会存在扼杀了人的真正存在。为了回复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根本的道路是摆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束缚。因此,对社会、集体、他人都应采取鄙弃的态度。萨特尔说:“我们要求的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由,是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均有的自由。”〔6 〕“每个人仅仅在他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7〕因此, 存在主义者把人生价值禁锢在个人至上的绝对自由上,否认了人生的内在价值必须向外在价值转化,从而否定了外在价值的存在。要摆脱这种不科学的价值取向,必须从个人至上、以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中解脱出来,使自我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

3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是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集体中和在劳动过程中,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能得以表现出来和创造性的发展起来,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自我实现”。因此,个人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8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9〕其实, 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而相互联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活有机体。因此,在探索人生价值的取向时,只有从人和社会辩证统一出发,才能达到人生价值的科学取向。

社会要能够存在和发展,必须有无数的个人对整个社会作贡献。并且他们的贡献要大于他们的索取,否则社会便停滞,甚至灭亡。但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从社会中索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方面的东西,否则人类也会灭亡。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既要对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又要向社会、他人索取。这样就产生了人生的价值问题。

从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看,人生价值是由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一个人从降生直至死亡,消耗了大量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个人是消费的价值主体,而提供这些财富的他人、社会是价值客体。客体创造的价值满足个人主体的需要,就是主体的自我价值。亦即社会、他人创造的价值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自我的尊重、肯定的评价,就是人的自我价值。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只向社会索取,他必须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即对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因此,人又是为他人、社会创造价值的客体,即创造社会价值的客体。他人和社会又是索取财富的价值主体。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他人所做出的贡献,贡献越大,其社会价值越大,反之为小。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1 )无论自我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即都是人的知识、智慧、才能和品质对象化的结果。任何人的人生价值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索取,一个人也不可能对社会、他人作出贡献,反之亦然。(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 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必须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基础。人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需要,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有使人的智力、创造才能得到全面的高级的发展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的这些需要,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实际上,人的自我需要是社会需要在自我身上的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的总和中,包含着自我需要。满足自我需要的对象,即是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他人,自我价值是社会总价值中用来满足自我需要的那部分。因此,社会价值中包含着自我价值。(3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都很重要,但是,社会价值却是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方面。因为消费价值并不是人生的目的,而人生的目的在于劳动、在于创造、在于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如果把索取视为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那末,人类社会就会衰败,直至灭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创造,而不在于索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价值在人生中,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可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夸大人生的自我价值,否定人生的社会价值。他们宣扬和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个人利益是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做人的决窍是“为我”、“人生如梦,要及时寻欢作乐”、“青春不乐,一生白过”……。他们挥金如土,沉溺于淫声美色之中,追求着奢侈的、荒淫无耻的、花天酒地的靡烂生活。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地毒害和腐蚀着广大群众,特别是毒害着广大的干部和青少年一代。有些人贪污盗窃、受贿索贿,腐化堕落,把人生价值看成追求权力、权钱交易、发财致富。有些人为了追求高额金钱,不择一切手段。坑、蒙、拐、骗、偷、诈、抢,无所不用其极,大搞“拜金主义”。有些人挥霍无度,一桌酒席竟花几万元等等。如果不抵制这种腐朽的人生价值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不可能的。

4 人生价值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所谓相对,就是指的暂时、有条件的、过渡性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所谓绝对,就是指的无条件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无始无终的、无边无际的。然而宇宙间具体事物的存在,又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因而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种“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的条件。”〔10〕

作为社会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存在,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人生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如下:第一,它是指人生价值的具体性和有限性。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经历着一个具体的、有限的过程。因而,每一个人的智慧、创造能力、其德性对社会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即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创造的社会价值,无论怎样的大,但却都是具体的、有限的。另一方面,任何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一生中他对社会的索取及社会对他的评价,也都是具体的确定的。因此,人生的价值是相对的。第二,人生价值是可变动的,是不断发展的。人的一生,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人生的索取和贡献是极不相同的。一般说来,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前,索取占着主要的位置;在参加工作以后,贡献占居重要位置。随着年龄增长,经验增多,贡献可能逐渐增大。但到一个人退休之后,又可能是索取大于贡献了。总之,每个人贡献和索取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这反映着人生价值的相对性。第三,人生的价值是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制约的。人生价值,不论是贡献,还是索取,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和生长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人,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其人生价值是极不相同的。人们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他们的贡献和索取都带上时代、实践的局限性。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创造和索取,仅能维持他们的生存。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仍就受到剥削阶级统治的局限。只有到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从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生的价值仍然是相对的。

然而,人生的价值并非纯粹是相对的,在相对中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人生价值的绝对性表现如下:第一,人生价值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无论是人生价值中的索取,还是贡献,都是客观实在的,它不会因人的死亡而消失的。尤其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其人生价值更是永载史册和永垂不朽的。他们的事业、思想、精神、品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因此,承认人生价值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人生价值的绝对性。第二,人生价值是确定的。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其创造性和贡献的大小,索取的多少,以及贡献和索取的性质、方式等等,就他的一生而言,都是确定的,而不可能是不确定的。承认人生价值的确定性,也就承认了人生价值的绝对性。第三,就人类而言,他们世世代代的延续,其创造能力是不至上的、无限的。他们能够创造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能够建立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索取也是无尽无休的。因此,就人类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是绝对的,而每一时代的人的人生价值又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因而它又是相对的。人生价值的绝对性、无限性,是由人生价值相对性的持续演进构成的。

总之,人生价值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人生价值的绝对性,就寓于人生价值的相对性之中。正如列宁指出:“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11〕

可是在本世纪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打着反传统的旗号,宣扬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基于这种哲学基础,在人生价值的问题上,他们也宣扬“不确定性”,主张排斥、拒绝一切价值观。这样,他们就完全否定了人生价值的绝对性和确定性。他们认为,人生价值是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状态;人应该回到流动的、任意的、无约束的状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无本主义,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无本原的。他们宣告地球的终结,人类的毁灭,认为人耗尽了,一切都非自然化了,展示了空无,人类是没有什么希望了。这样,后现代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就完全否认了人生价值的客观性,绝对性,陷入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人生价值观对我国的理论界,尤其是对文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文艺作品如《今夜不回家》、《摸拟家庭》等在宣扬这种价值观,毒害人们的灵魂,尤其是严重地毒害青少年一代。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没落时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价值观上的反映。

上述表明,只有弄清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才能从理论的高度,避免人生价值取向的形而上学片面性,使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只有把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摆脱世俗的、金钱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道德面貌的好转,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蒸蒸日上和谐发展。可见,探讨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Dialectical Character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Cang Daolai

Abstract:To make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 life valuescientifically.We must expound the dialectical character ofhuman life valu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ialectical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Human life value is a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of internal value and externalvalue; of self-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absoluteness andrelativeness.

Key words:human life value, scientization, dialecticalcharacter.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第409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34页。

〔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9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33页。

〔6〕〔7 〕转引自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3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第712页。

标签:;  ;  ;  ;  ;  ;  ;  ;  ;  

论生命价值的辩证性_人生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