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阿司匹林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孔伟东[1]2000年在《阿司匹林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脑缺血可以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研究表明,DND是Ca~(2+)平衡紊乱、氧自由基(ROS)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综合机制引起的细胞死亡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证实凋亡机制与脑缺血后DND密切相关。转录因子NF-κB是死亡受体TNFR1和Apo3L信号传导的重要环节,其激活后可诱导即早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使细胞发生凋亡。脑缺血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NF-κB激活,但其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在脑缺血的治疗中,各种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目前尚无理想的临床应用药物。最近研究发现,阿司匹林(ASA)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ASA与全脑缺血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DND的细胞凋亡机制及ASA对其的影响,证实了ASA在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采用成年Wistar大鼠,制作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短暂性(15min)全脑缺血模型。分别给动物口服不同剂量ASA(10、40、100mg/kg·d,首剂缺血前1h,共3次)和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后不同时程(24、48、72h、7d)取脑,通过常规组织病理、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全脑缺血后ASA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观察了ASA对海马NF-κB表达的影响。 1、DND形态学及干预学的观察: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CA1区锥体细胞出现少量死亡,以后逐渐增加,72h大量死亡,7d与72h无显著差异。TUNEL染色发现再灌注后24h,CA1区锥体细胞出现凋亡,72h达高峰,其时程与DND接近。脑缺血后锥体细胞的显微结构也显示出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胞浆浓缩,核固缩,凋亡小体的形成。缺血前和缺血后联合应用ASA对CAI区锥体细胞DND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说明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2、ASA对全脑缺血后 NF4 B p50表达的影叫j:①假手术组各脑区兀 NFK B p50的表达;②全脑缺血后 24~48h,皮层、臼质、丘脑和海马各区 NF K B p50均有表达,72h仅 CAI区受损锥体细胞内表达:③全脑缺血后TUNEL阳性细胞与NF-。B蛋白表达阳性的锥体神经元表现为部分一致性。④ASA选择性抑制CAI区锥体神经元NF。B表达。 结果表明,全脑缺血后 CA区锥体神经元死亡具有凋亡特性;海马CAI 区选择性表达 NFK B,其时程与 DND的发生时程一致;NFK B的激活可能参与诱导全脑缺血后海马CAI区锥体神经元DND;缺血的、后联合应用 ASA对海马 CA区 DND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NF。B的激活而阻止凋亡发生有一定关系。

胡辉[2]2016年在《STVNa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脑缺血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脑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有限,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溶栓剂rt-PA,但是它的保护时间窗大约为4.5h,同时溶栓会造成再复灌损伤。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适合临床需要的神经保护剂。虽然有研究报道了异甜菊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的保护作用,但是其给药方式为预防给药,同时评价药物脑保护作用的标准存在不足。并且STVNa对已造成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部位是否仍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不明确的。在本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STVNa,它是异甜菊醇的一种可注射型钠盐,更符合临床给药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探讨了STVNa对缺血再复灌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另外通过构建体外缺氧葡萄糖剥夺再复灌模型以及小胶质细胞体外神经炎症模型,探讨了STVNa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着重研究了STVNa对大鼠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量效关系,并对临床意义重大的保护时间窗和大鼠脑永久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也做了初步探索。量效关系实验结果发现脑缺血1h后静脉滴注给予5、10、20 mg/kg STVNa后,脑梗塞体积和行为学较溶剂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10 mg/kg STVNa最为有效(P<0.01),比溶剂组的梗塞体积减少了45%。通过对组织学的分析,发现和溶剂组比较10 mg/kg STVNa可明显改善由缺血再复灌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另外还发现了10 mg/kg的STVNa可明显抑制缺血复灌损伤造成的脑水肿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在时间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缺血后6小时静脉滴注给予10 mg/kg STVNa仍然具有保护作用。在大鼠永久缺血实验研究表明,永久缺血4小时后给予10 mg/kg STVNa,相比于溶剂组的脑梗塞体积和行为学较溶剂组都显著下降。由上述结果可以推算,STVNa的保护时间范围大概在缺血后4~6h。2.通过SH-SY5Y神经元细胞的体外缺氧无糖再复灌模型,研究了STVNa对神经保护的作用的初步机制。结果表明,10h缺氧无糖24h再复灌模型可造成SH-SY5Y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而给予10μM STVNa后SH-SY5Y细胞的活性和模型组相比显著提升;采用Hoechst33342/PI双染色发现10μM STVNa给药组的细胞凋亡和模型组相比明显得到抑制,同时STVNa可提高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发挥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另外通过LPS诱导体外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来研究STVNa抗炎作用,研究表明10μM STVNa可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NO、TNF-α、IL-1β的释放和TNF-α、IL-1β的mRNA的表达。结论:STVNa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神经元抗凋亡因子的表达,保护线粒体的损伤,并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诱发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脑水肿和保护血脑屏障,最终从抗凋亡和抑制炎症反应两个方面来发挥其神经保护的功能。

卢国, 徐阳美, 季晖[3]2015年在《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且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基于脑缺血损伤的不同机制,针对性开发出多种抗脑缺血药物,但往往疗效不甚理想。而中药复方因其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在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其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前景看好。分类综述传统中药复方、现代复方制剂及临床经验方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杨雪荣[4]2008年在《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阿司匹林、重组水蛭素(rH)预处理,观察脑梗塞灶体积大小、Bcl-2、Bax及其两者比值变化,研究阿司匹林与rH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清洁级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成5组;1)假手术组(n=16),生理盐水;2)对照组(n=16),生理盐水;3)阿司匹林组(ASA组,n=16):阿司匹林80mg/kg;4)水蛭素组(n=16):重组水蛭素0.5mg/kg;5)阿司匹林+水蛭素组(ASA+水蛭素组,n=16):重组水蛭素0.5 mg/kg+阿司匹林80mg/kg;按分组配制成相同体积的药液同时腹腔注射,1次/日。预处理3天后,(?)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手术,假手术组仅将线栓插至颈总动脉。参考Bederson评分标准评分。于(?)血2h后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后24h断头取脑。将脑片置于2%2,3,5-三苯基氧化四氮唑(TTC)溶液中染色,计算梗死灶体积。或经石蜡包埋后用于免疫组化染色(Bax,Bcl-2)及HE染色。结果:对照组和各给药组缺血病灶多位于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额顶叶皮层和尾壳核。ASA+水蛭素组与对照组、ASA或水蛭素组相比,于再灌注6h及24h,神(?)功能缺损症状均改善明显,P<0.05;梗塞灶体积比明显减小,P<0.05。镜下大鼠脑缺血灶的缺血核心区细胞染色较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给药组大鼠较对照组病理改变轻。Bcl-2、Bax免疫染色阳性反应呈棕色,染色部位为细胞浆。ASA+水蛭素组与对照组或ASA、水蛭素单药组相比,Bax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或水蛭素组相比Bcl-2/Bax比值增大,P<0.05。结论:1、ASA+水蛭素合用,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脑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提示ASA+水蛭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SA+水蛭素部分可能是通过抑制Bax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

董静[5]2006年在《TL胶囊对中风后遗症的药效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发病机制的研究,采用大鼠脑血肿模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小鼠脑缺血模型、小鼠缺氧、出血、凝血实验,观察益气活血复方TL胶囊对中风后遗症的影响。同时,采用光镜、自动彩色图象定量分析系统观察TL胶囊对脑血肿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和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尼氏体变化,采用生物化学方法观察药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反应、ATPase活性、NO及NOS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TL胶囊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TL胶囊显著降低脑出血大鼠和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提示TL胶囊有改善脑出血和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②可明显降低脑出血和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提示TL胶囊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③可以明显减少脑出血后的血肿面积和脑缺血后脑组织的梗死体积;④TL胶囊有明显抗小鼠脑缺血的作用,能够显著延长断头小鼠的喘息时间和结扎带迷走神经的双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显著防治小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作用;⑤TL胶囊显著延长小鼠常压及减压缺氧的存活率,提示TL胶囊对小鼠脑缺氧有保护作用;⑥TL胶囊明显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提示TL胶囊有活血作用。 实验结果提示,TL胶囊具有防治中风后遗症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以下途径有关:①TL胶囊明显增加脑出血灶周围的吞噬细胞数量,亦可明显增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细胞数量和神经细胞中尼氏体的含量,即其具有显著的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受损的作用;②TL胶囊可使脑缺血大鼠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增加及增高神经细胞内尼氏体的含量,从而对神经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③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④提高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调节脑缺血时细胞内外离子紊乱,改善离子转运,减轻钙超载和脑水肿;⑤TL胶囊可降低脑组织总NOS、iNOS的活性而减少NO合成,从而减少脑组织中NO对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熊利泽[6]2006年在《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科手术病人在围手术期间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损害。损害的种类包括缺血性损害和麻醉药的毒性。前者可由脑外科手术如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等引起,后者可由局麻药引起。怎样预防和治疗围术期脑和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和脊髓保护,这一现象的发现为防治缺血性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但缺血预处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非缺血预处理方法如吸入性麻醉剂、高压氧等进行了许多研究。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探讨了高压氧、异氟醚和电针等预处理对脑和脊髓的保护作用,观察到这些预处理方法可模拟缺血预处理的效果,同时还对其初步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远未解决围手术期脑和脊髓的保护问题,而对局麻药的神经毒性除尽量减少使用剂量外,目前缺乏更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从新的角度寻找有效的脑和脊髓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可能应用于围术期的几种神经保护措施进行了观察: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和兔脊髓缺血模型,比较了电针刺激不同穴位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并观察了STAT3在电针刺激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了远程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新一代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在体和离体实验模型,观察了中药制剂参附注射液减轻局麻药神经毒性的作用。

黄梅[7]2007年在《三七二醇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及对GFAP和IL-1 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三七二醇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病理学改变,Nissl体变化、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Glib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interleukin-1β(IL-1β)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三七二醇预处理能否诱导缺血耐受及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MCAO)、预缺血+模型组(IPC+MCAO)、三七二醇预处理组(PDS+MCAO)、三七二醇治疗组(MCAO+PDS)、假手术组(SS+SS)6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干预;MCAO组连续3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给予2h MCAO,再灌注22h后处死动物;IPC给予10min IPC,连续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d后再给予2h MCAO,再灌注22h后处死;SS组给予10min SS,3d后给予2h SS,24h后处死动物;PDS+MCAO组给予3d PDS后给予2h MCAO,造模后24h处死;MCAO+PDS组予2h MCAO,再予PDS治疗3d后处死。造模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Nissl染色观察Nissl体、TIC染色检测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AP阳性表达、RT-PCR检测IL-1βmRNA表达水平。实验数据用SPSS13.0处理,统计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IPC+MCAO、PDS+MCAO组脑梗死体积表达较MCAO组减少,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PC+MCAO、PDS+MCAO组的尼氏体积分光密度、GFAP表达水平较与MCAO组比较升高,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PC+MCAO、PDS+MCAO组的IL-1βmRNA表达水平与MCAO组比较降低,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S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对将要发生的严重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三七二醇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重要机制。

杨迁妮[8]2008年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O水平和iNOS、NF-κB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阿司匹林(AS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P)后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ASA作为药物预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最佳剂量,揭示ASA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CI/RP动物模型。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假手术组(n=12)、模型+溶媒组(n=12)以及ASA预处理组。其中ASA预处理组按药物剂量又分为小剂量组(CI/RP+ASA10mg/kg)(n=12)、中剂量组(CI/RP+ASA50mg/kg)(n=12)以及大剂量组(CI/RP+ASA150mg/kg)(n=12)。药物预处理组和模型+溶媒组于术前5d连续给予不同剂量的ASA和相应的生理盐水灌胃,第6d建立CI/RP(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待术后清醒时对每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Longa评分并记录评分结果,第7d处死动物,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和NF-κB的表达。结果:1.MCA-CI/RP术后,模型+溶媒组及ASA预处理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ASA预处理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溶媒组相比,小中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ASA预处理组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 MCA-CI/RP术后,模型+溶媒组血清NO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ASA预处理组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溶媒组相比,小中大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ASA预处理组三组间比较,中剂量和大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 TTC染色法可以清晰显示梗死灶范围,呈白色,与正常深红色脑组织界限清楚。ASA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与模型+溶媒组相比,小中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ASA预处理组三组间比较,小剂量ASA预处理组与中剂量ASA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4.免疫组化:模型+溶媒组脑组织梗死灶内iNOS和NF-κB的表达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ASA预处理组iNOS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溶媒组比较,小中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ASA预处理组三组间比较,小剂量ASA预处理组与中剂量ASA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1.ASA预处理可以降低MCA-CI/RP术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2.ASA预处理可以缩小MCA-CI/RP术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3.ASA预处理可以抑制MCA-CI/RP术后大鼠iNOS的表达,降低NO的含量以及抑制NF-κB的激活,这可能是ASA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所在;4.ASA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非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小中剂量的保护作用优于大剂量。

宋妮娜[9]2006年在《拜阿司匹灵预处理对高血糖SD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细胞间粘附分子(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1)预防性应用拜阿司匹灵对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2)在高血糖条件下,拜阿司匹灵联合应用西比灵预处理后,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是否比单一应用拜阿司匹灵、西比灵更显著。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血糖正常(<6mmol/l),按随机化原理分成4组:高血糖组(n=18)、拜阿司匹灵+高血糖组(简称拜阿司匹灵组n=18)、西比灵+高血糖组(简称西比灵组n=18)、拜阿司匹灵+西比灵+高血糖组(简称联合给药组n=18),各组按缺血90分钟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各组均在缺血术前30分钟腹腔注射50%葡萄糖3g/kg体重,建立高血糖模型。栓线前测血糖值达11.1 mmol/l表示建模成功。按分组情况于手术前三天开始分别予西比灵(10mg/kg)、拜阿司匹灵(6mg/kg)及西比灵(10mg/kg)+拜阿司匹灵(6mg/kg)行灌胃治疗。利用改良Longa-Zea氏线栓法制备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插线90分钟后拔出拴线,实行再灌注。参考Zea-Longa的5分制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各组断头取脑后以2%氯化三苯四唑啉(2,3,5-Triphenyl tetrazalium chloride,TTC)染色,判断缺血部位、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CAM-1、ET-1、bcl-2

高晶晶[10]2016年在《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进行干预,通过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用药后脑梗死体积变化、P-P38MAPK与Caspase-3的观察,探讨该方法是否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来调控细胞凋亡,进一步阐明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受损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假手术组、模型组、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中药低剂量组”)、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药中剂量组”)、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中药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中药各剂量组灌服相应浓度的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中药液,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混悬液灌胃。连续灌胃14d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后断头,每组选取3只大鼠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梗死范围。其余6只取右侧大脑半球分别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缺血区大脑皮质组织的形态变化。PCR法分别检测脑皮质区P-P38MAPK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P<0.05);但中药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区脑组织结构正常,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变性坏死细胞;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区可见明显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神经组织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可见大量的细胞变性坏死;中药低剂量组脑组织形态表现与模型组相似;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缺血区变性坏死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可见少量神经坏死细胞,脑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3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组均存在较明显的梗死灶,其中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减小(p<0.05);中药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均则不及阿司匹林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p>0.05)。4pcr法检测脑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剂量、中药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caspase-3的表达降低显著(p<0.05);且中药中、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pcr法检测脑组织中p-p38mapk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p38mapk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p-p38mapk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p-p38mapk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的表达与阿司匹林组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受损脑组织的病理形态,降低该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能够减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体积,缩小梗死范围。3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能够抑制caspase-3的阳性表达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活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4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且可能是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阿司匹林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D]. 孔伟东.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STVNa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胡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 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J]. 卢国, 徐阳美, 季晖. 药学进展. 2015

[4]. 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D]. 杨雪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08

[5]. TL胶囊对中风后遗症的药效及机理研究[D]. 董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6]. 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D].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7]. 三七二醇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及对GFAP和IL-1 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D]. 黄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8]. 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O水平和iNOS、NF-κB表达的影响[D]. 杨迁妮.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9]. 拜阿司匹灵预处理对高血糖SD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 宋妮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06

[10]. 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D]. 高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  ;  

阿司匹林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