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发展--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网络的形成_保护环境论文

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发展--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网络的形成_保护环境论文

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我国形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网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经济论文,保护环境论文,评价论文,关系论文,大气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记者王谨、刘伟报道:我国气象部门已在全国形成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协作网络,该协作网为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六十年代始开展大气环境评价工作。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环评中心主要工作集中于大气稀释扩散规律和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扩散试验及野外气象条件测试及厂矿布局、选址等评价工作。近几年,我国气象部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各省、自治区、市气象部门一起,在气候区划、污染气象参数、大气湍流扩散理论以及制定国家排放标准和环境评价导则等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为有利于大气本底值的监测、分析、研究等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先后建成了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站网、酸雨监测站网、臭氧监测站网。特别是一九九四年十月在青海瓦里关山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型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它的建成和运行是对未来大气成分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测的作用,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分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酸雨站网的监测结果分析情况对我国酸雨分布的时空变化提供了科学资料;对有关沙尘的远距离传输、二氧化碳本底的测定、地面垂直臭氧总量、甲烷排放等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为发挥全国各省、区、市气象人才、技术联合优势,推动全国大气环境评价工作,一九九五年十月成立了全国气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协作网。目前在该网从事环评工作的气象工作者有一千余人,其中不少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该协作网的成员曾对我国化工、轻工、建材、火电、军工、煤炭、核电、交通、石油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受到各级环保部门和委托单位的好评。

在日前于太原召开的“全国气象环境影响评价协作网大会”上,除进行了学术交流外,与会者就如何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保护环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必须认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各行各业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等的指示和要求,进行了研讨。据悉,今后几年内,全国气象环评协作网将积极参与“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全国酸雨区标准划分”研究任务,并参与治理“三河”(淮、海、辽)、“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二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四害”(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相关项目的服务工作。

标签:;  ;  ;  ;  

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发展--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网络的形成_保护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